APP下载

大山深处的千古吟唱
——连州过山瑶“坐歌堂”

2019-10-29邱劲松

岭南音乐 2019年5期
关键词:对歌瑶族唱歌

文|邱劲松

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拥有丰富悠久的传统艺术。唱歌是瑶族同胞生活的一部分,自古以来便有“瑶人无事不成歌,瑶山无处不有歌”之说。瑶民的日常生活中,无论田间劳作、山间赶路,抑或谈情说爱、祭祀拜祖,都离不开歌。瑶民唱歌,往往随口就唱,出口成章。在粤北连州瑶族地区,便流传着一种唱瑶歌的古老民俗活动——坐歌堂。

在我国,瑶族的种类很多,以瑶人居住的地方来分主要有盘瑶、平地瑶、八排瑶、过山瑶等30多种。连州地处粤北,辖内有瑶安和三水两个瑶族乡,两个瑶族乡的瑶民均属过山瑶。盘石里村是瑶安乡的一个古老的瑶寨,自古便有“坐歌堂”的习俗。

“坐歌堂”是过山瑶接待客人的一种仪式。瑶族逢年过节、迎接客人、请坐、请烟、请茶、敬酒等都以歌相请;客人也唱歌回谢。若是送客,唱送客歌、出路歌、拦路歌。村寨中来了外村寨的客人,本村寨的男女就聚在主人家里,围坐火塘旁,一边烤火,一边与客人对歌。10多年前,笔者在盘石里村传统节日“神老节”(农历六月初六)中,在村里的歌王赵文标的陪同下,见证了“坐歌堂”的全过程,聆听了埋藏在大山深处的千古吟唱。

“坐歌堂”起源

探究过山瑶“坐歌堂”的起源,要从瑶歌的起源说起。赵文标给我讲起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一个仙女受天庭的旨意投胎人间,然后出生在一个瑶家。她一降生,就自称叫歌二娘,刚满1岁的时候,就会唱歌,但谁也听不懂她唱的是什么意思。2岁的时候,她就开始教人唱歌,并比比划划地把唱出来的意思告诉那些学唱歌的人,并告诉他们,这就是他们瑶族的瑶歌。到了3岁,她就能唱许多瑶歌了。10岁的时候,她就去歌堂当歌母了。后来,她就把天地人间的万事万物都编成瑶歌,见什么唱什么,随口一出就是瑶歌。从她开始,瑶歌从此就在瑶族中一代代相传下去。这位歌二娘,便是瑶歌的缔造者和老祖母。而瑶歌,可堪称这个坚韧而又庞大的民族的文化“活化石”。

“瑶民以天下青山白云之中安居。”古代的过山瑶都住在深山密林或高山陡岭,住的都是窄小的杉皮屋或木板房,居住条件非常简陋。但是,瑶人都热情好客,重情重义。凡是节日喜庆,都会有亲朋好友上门祝贺。可大瑶山的人,居住又非常零散,来客一般都无法当天返回。客人不能回家,主人又没有多余的住处,他们只好点燃一堆柴火,或置一个火盆,烧一鼎锅浓茶,围着火堆或火盆唱歌、对歌。一堆篝火就能点燃他们对歌的激情,一锅苦茶就能润泽他们嘹亮的歌喉。他们就那样通宵达旦的歌唱,通宵达旦的对歌,直到天明方休。在盘石里村,瑶民也称“坐歌堂”,为“谈笑”,瑶话勉语讲“拱者”。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形式流传了千百年,经久不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歌的形式与瑶族独特文化相互交融,逐渐演变成今天有着固定流程和文化内涵的坐歌堂活动。

“坐歌堂”过程

过山瑶“坐歌堂”有比较固定的程序,分序歌、请歌、劝歌、赞歌、对歌、洗脸歌、送歌等步骤。

序歌也称“起歌堂”。即主方唱明为什么要邀请客人唱歌。“起歌堂”过去是要唱24首歌,现在没有具体规定,只要把客人请到歌堂便可。一般由瑶家长老(主家)起歌头,如:

龙花会上会乡亲,红绒丝线绣花针。

牵条丝线共凳坐,搭起歌堂起歌头。

又如:

一路唱歌一路来,一路栽花一路开。

好花种在妹(哥)门口,哥哥(妹妹)来到望花开。

唱完起歌堂“坐歌堂”进入第二个程序“请歌”。请歌即请人进歌堂。一般先请主人,再请客人。如:

歌堂四面人对人,个个脸面笑盈盈。

先请主人移贵步,再请妹(哥)来歌堂。

主人去请客人,客人一般是不会马上出来的。这时主人发话:“你们央我去请歌仙,一请、二请、三请都没有请动,看来嘛,要请动歌仙,就看你们的诚心了。”于是,主方歌手就唱着歌到客人住房门口去请,甚至直接进入房间去请:“烦请主人开门进,踏进房间问一声,歌仙不要卧床睡,坐落歌堂话半年。”进房间后又一请二请三请,甚至十请:“十请妹(哥),难为妹妹(哥哥)起了心,有心陪哥(妹)人情在,九泉之下也甘心。”客人在主人的鼓励下接歌。客方唱歌时往往是自谦之词,主方则是赞颂之歌。

劝歌,即劝客人对歌。客人被请到歌堂后,一般不会马上唱歌,主方则用歌声赞颂对方,劝客人对歌,客人在主方的再三请求下,开始接歌。如:

山歌不唱冷地方,钟鼓不打冷庙堂。

十七十八还不要,好花还有几年香。

赞歌是主客方相互赞颂的歌,双方用各种比喻赞颂对方的德、才、貌,互相赞颂一番后,主方就向客方敬烟敬茶,这里又有一番有关烟茶礼仪方面的对唱。如:

一杯淡茶敬来客,感谢各位光寒舍。

招呼不周难为情,客不喝来主不饮。

客人则派代表吟歌表谢意,如:

主是热心好客主,忠厚人家好人情。

今日喝了开心茶,恭祝主人事事兴。

奉上烟茶后,客方回敬主人,然后双方正式进入互赞。赞歌一赞一谦,交替进行,一浪高过一浪,引人入胜。赞歌唱完,就进入第五个程序:对歌。

对歌,又名盘歌,它是“坐歌堂”最精彩的一个环节,一般采用问答形式,双方都想方设法以难倒对方。对歌的内容广泛,包括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生产生活等等。唱时,一般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首先是唱相逢的喜悦,其次是问家底,接着就是谜歌,一方出谜,一方猜。在对歌中,如果一方答不上来,对方就把火炉往其身边移,表示“追歌”和嬉戏,答上歌就可以把火往回送。这种盘歌斗智,可判断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品德性格,男女青年往往从中选择自己理想的对象。歌堂唱至午夜,主家捧出甜酒、糍粑、糖果和爆米花等,供大家宵夜。如男方唱:

讲出唱歌我也爱,爬山过岭我也来。

因为萝卜扯死苗,因为小妹我才来。

女方对唱:

风吹木叶片片白,劝哥唱歌莫做客。

有情有意和妹唱,无心无意莫过来。

男方唱:

哥恋情妹光明事,不怕旁人鼓眼睛。

大摇大摆路上走,当天当地话衷情。

女方对唱:

一路谈情一路来,一路桃花一路开。

妹心交给哥手里,哥心栽在妹心怀。

如怕对方家长干涉,也给长辈也来一首:

唱个歌仔到屋边,敬重老人敬重天。

敬重老人莫骂我,风流玩耍你在先。

在坐歌堂的各个环节中,“对歌”历时最长,往往唱到天亮。唱了一夜的歌之后,天已经大亮,主方端洗脸水给客方洗脸,此时唱的是“洗脸歌”,此歌的特点是猜物。主方在洗脸盆里放一些诸如银元、银衣扣、耳环、手镯之类的物品,然后用手帕将其蒙住,用歌问客方是何物,客方即用歌回答是何物。猜中就可以洗脸,猜不中就要继续猜,直到猜中为止。这是主方对客方的最后一次“考试”。洗完脸,歌堂就进入“收堂歌”。

收堂歌是“坐歌堂”的尾声。首先是主、客双方感谢主人和众乡亲:“谢过主,谢过歌堂主人家,谢过主人情意好,吵闹一夜到天光。”然后是双方自谦一番,接着就唱难舍难分歌。首先由陪客方提出告别要走:“鸡仔一声又一声,鸡仔二声听天亮,鸡仔三声好回步,鸡仔四声好回乡。”这时主方挽留:“看哥(妹)下河钓鱼崽,鲤鱼游游就出洲,鲤鱼要吃蚕丝带,为何说得就收钩。”客方对:“白纸写书写不尽,红纸写书数不清,告别留心要留意,大家留意挂心中。”一再挽留不住时,这时就唱送歌。

送歌,顾名思义就是送别歌。如:“送哥送到渡船头,脚踩渡船眼泪流,渡船去了又回转,哥哥回去难回头。”“砍柴要砍梨树柴,一刀砍下蜜蜂来,蜜糖好吃花难采,恋妹(哥)不怕你就来。”“送阿妹,送妹送到大山头。细声问妹舍不舍,再问阿妹愁不愁。回家转,脚步沉沉上山头。阿哥问妹舍不舍,阿妹三日又回头。”一唱一和,情意绵绵。“送歌”后,“坐歌堂”就此结束。如果客人愿意留下,歌堂会连唱几晚。

过山瑶“坐歌堂”亦在瑶家姑娘出嫁前一天晚上举行。姑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以新娘和伴嫁姑娘为一方,以新娘的嫂嫂、婶娘和已出嫁的姐妹为一方,互相对歌。对歌分说郎、道情、盘歌三部分。“说郎”由婶、嫂一方提问,新娘一方回答新郎的人品、外貌及恋爱经过。“道情”是对歌的中心。双方运用大量的比喻、双关等手法,回忆共同相处的美好岁月,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父母兄嫂在道情中,把如何待人接物,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处理好婆媳、夫妻关系等唱给新娘听,新娘都一一作答。这实际是新娘离家前,长辈对她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新娘也可以对父母兄嫂提意见,无论多尖锐,父母兄嫂也不能生气。这些都可以说是瑶家的好传统,也是瑶家母女恩爱、姑嫂和睦的重要原因。“盘歌”则是对歌双方互相猜谜,歌声委婉悦耳,歌堂呈一派热烈欢快气氛,一直唱到雄鸡报晓,接新娘的人们到来为止。

“坐歌堂”特点

瑶族的歌堂歌,无论借喻,还是比兴都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并且很有文采。从曲调上,歌堂歌多唱过山瑶“拉发调”,曲调纯朴、悠扬,优美动听,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一是坐歌堂内容的确定性。坐歌堂的内容基本是确定的,它包括进乡或迎接、敬烟、敬茶、劝酒、缘份、谢主谢众,离别或相送等内容。

二是坐歌堂唱腔的地域性。以盘石里村为例,过山瑶的“坐歌堂”分室内室外两种唱法,在室内采用小声低调的唱法,且一首歌唱四句,序歌、请歌、劝歌、赞歌、对歌、洗脸歌等都是这种唱法。在室外送客、留客采用大声高调的唱法,一首歌唱八句或十六句。

三是坐歌堂歌词和曲调的精湛性。瑶歌是瑶族文化的精华。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瑶族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开朗、善良淳朴的民族性格,应运了与之相伴的瑶歌。这个有语言无文字的瑶族用歌记录瑶族历史,用口传心授传递瑶族文化。其歌词语言通俗、情感真挚、内容丰富、唱词灵活。唱词采用比兴、排比、拟人、夸张的唱法来增强歌词的艺术感染力。曲调优美、柔和、婉转,如小溪流水般柔和悠远,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近年来,为了便于游客观赏,过山瑶“坐歌堂”常常移至室外举行。

盘石里村“坐歌堂”的坚守者

坐歌堂的歌本以口传和手抄本传世,曲调凭口传心记传世,一首古老的曲调,可能在瑶族子孙中流传了千百年都不会被改变。所以,很多曲调,委实就是过山瑶先辈们留给子孙后代的“活化石”。由此,这个埋藏在大山深处的独特民俗和乐音,靠的是传承才能保存下来,赵文标便是坐歌堂的坚守和传承者。赵文标现年63岁,40多年来一直忠实地守护着坐歌堂这一瑶族文化遗存。

赵文标的母亲、姑姑自小便是唱瑶歌的好手,让他耳闻目染,让他从小就爱上了唱瑶歌,长大后还能即兴创作瑶歌。从1980年起,赵文标着手搜集、整理、研究瑶歌,并多次在家乡的传统节日组织“坐歌堂”活动。2005年和2006年,盘石里村的“坐歌堂”分别在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和中国瑶族盘王节活动在震撼亮相,吸引无数海内外游客。1959年建国十周年庆典,赵文标的姑姑赵亚莲把坐歌堂的瑶歌唱到了怀仁堂,受到毛泽东、周恩来、贺龙等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接见。赵文标的妹妹赵文英于1979年唱着坐歌堂的瑶歌考入上海音乐学院,还把坐歌堂的瑶歌唱出国外,唱进维也纳金色大厅。赵文标的堂妹赵新花20多年来一直教村里、市文化馆、中小学校教孩子们唱瑶歌,跳长鼓舞。多年以来的坚守和传承,让过山瑶的“坐歌堂”及其独特优美的乐音走出大山,让更多人从心灵深处感受着这大山深处的千古吟唱散发的无穷魅力!

猜你喜欢

对歌瑶族唱歌
对歌昆虫
瑶族织锦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遇见他们在唱歌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唱歌和本人一样不靠谱
唱歌猪
对歌
跳跳龙失踪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