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雕虫小技四十年

2019-10-28刘小平

当代人 2019年9期
关键词:篆刻报刊战友

刘小平

我三岁时随父母从乌鲁木齐回到原籍无极,在农村生活十五年。1977年高中毕业,刚好“文革”結束,禁锢多年的文化传统得以全面复苏。这年我有幸参加了县文化馆的美术培训班,在老师那里见到不少的名家画册,看到国画作品大都盖有精雅的印章。我说这图章刻得真好,老师告诉我那叫“篆刻”,这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

我突发奇想想学刻印,可本地没有人会刻,老师讲这跟普通图章不是一回事,是一门学问,后来打听就连省城会篆刻的人也不多。我从《康熙字典》查找字,在木头和学生用橡皮上学起了刻印,刻刀是自己用钢锯条磨制的。一年后,父亲到河南出差,带回一本钱君陶的《长征印谱》,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什么是“印谱”,从中选了几方印仿刻,家里人都夸仿得很像。后来在北京搞科研的叔叔听说我好刻印,就专门为我买了邓散木的《篆刻学》,看了好几遍,里面许多专业术语看不懂。

1979年末,我报名参军入伍,随身带几本画册和这本《篆刻学》。在部队,参加紧张训练外画些板报,还不时给战友刻点印章,在连队晚上响过熄灯号之后是不允许开灯的,为了不影响战友休息,我买了个手电筒晚上在被窝里刻,一次被班长查房发现了,第二天点名时挨了批。部队的首长们得知我的爱好后,给予了很多支持,入伍不到一年,将我调到师电影队。在北京当兵四年,能够有机会参观好些美术、书法篆刻展览,看到诸多名家名作,眼界大开。此间我开始刻些篆刻印稿向报纸投稿,并写信向报社的美术编辑老师求教有关篆刻方面的问题。他们都很热心,《战友报》的编辑老师将我的信及印拓转寄给河北篆刻名家、承德热河画院的秦彪老师,就此我成了秦老师的“函授学生”。秦老师博学多才,书、画、印造诣极高,对人十分热心,每次都将所寄印拓认真批改。是秦彪老师把我引入了篆刻艺术之门,那几年我的篆刻进步很快。我第一件篆刻作品是1981年3月14日在《战友报》发表的。后来,我画的幻灯片参加北京军区幻灯汇演获得了三等奖,篆刻作品在多家军内外报刊发表,同时几次入选北京卫戍区、北京军区书画展并获奖,为此部队为我记了三等功。

退伍回原籍参加工作后,工作之余我始终坚持自学书画篆刻艺术。经常向有关报刊投稿,同时,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专业展览。1984年春,我加入河北省书法家协会。1987年秋,省书协成立篆刻研究会,我当选为理事,年底获准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成为中国书协首批三十岁以下的青年会员。

多年来,工作岗位几次变动,但始终坚持学习,转益多师,并以理论学习指导前进方向,不断增加自身修养和鉴赏能力。我坚信,艺术成功于勤奋,要舍得下笨功夫。篆刻虽小,却能以“小”容“大”,承载优秀文化传统。亦方亦圆的印形,印文或阴或阳的布势,合手“天圆地方”“天人合一”之理念,“一阴一阳谓之道也。继之者善也,成之性也”(《易经·系辞上》)。篆刻艺术有笔有墨又有刀,以铁笔在方寸之内寄托思想,表抒情怀。

也许是我自小喜爱泥塑的缘故,在学习篆刻的同时也由衷喜爱雕钮。一枚小小的印钮,能够再现世间千奇的民俗事象和自然界中的万物风情,表现形式有圆雕、浮雕、镂雕、透雕、薄意(很浅薄的浮雕)等,用刀技巧尖刀与圆刀结合,传统的玉雕、骨雕、竹雕、木雕刀技并用而方圆兼具。良工雕钮,见石生情,随石而琢。有些印石存有瑕疵,经过匠心独运机巧雕饰,使其化弊为利,赋顽石以生命。经过精雕细镂之钮,着人爱不释手,顿使印章锦色生辉。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印钮雕刻创作,并有相关印钮理论研究的文章发表。

篆刻是“国粹”,但成为一门独立艺术也不过五百余年,相关的篆刻理论孤傲而深邃,其史料多是散落于“金石学”之中。由于喜好,我在二十多年前就尝试写点小文章,注意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订阅一些学术报刊,逐步建立起一个围绕文史、古文字、金石、美学、工艺美术和书、画、篆刻研究的资料小体系。我在肖形印、印钮艺术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得到了相关专家学者的首肯和赞赏。在《中国书法》《西泠印社》《中国篆刻》等专业报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近十三万字。在长期的写作中,我体会到,做学问没有点“死心眼”的韧劲儿是学不精的。

一盏孤灯,冬去春来与之相伴,苦忧愁乐相从相随。这四十年一路走来,追秦抚汉,朝夕相慕。学艺术学的是精神,做的是文化,体现的是修养,也证实着一句话:艺术不是职业,而是一种人格的显示。

猜你喜欢

篆刻报刊战友
战友永在我心里
来生还要做战友
2017年“少儿报刊阅读季”启动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
《初中生》荣获首届中国优秀少儿报刊金奖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