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彼此成就:学校管理的第一哲学——窦桂梅的管理之道

2019-10-28冀晓萍赖配根

人民教育 2019年17期
关键词:校长家长学校

冀晓萍 赖配根

与时代共命运,几十年来,窦桂梅的教育生活似乎都在诠释生命的超越:从几次换岗的一名普通教师,到成为特级教师、优秀校长,基本十年一个跨度,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自我超越。用她的话说,依然深感困惑与不安,依然在超越。

2010年,窦桂梅成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第16任校长。近10年过去了,她再一次实现自我超越。这一次有所不同,她是带领一群人向前、向上……

童年,赋予她一生温暖、激情的力量

《人民教育》:窦校长,您身上始终有一股生命活力,一股由内而外的激情,这种力量是哪里来的?

窦桂梅:我的成长像是一直在爬山,为此要不断地积蓄力量,努力向前。虽然已过知天命的年龄,内心还总涌动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喜欢在必然性基础上研究“可能性”,而且我不轻易放弃,会研究透,并把它变成常态性、基础性和规范性的东西。这也许就是我的原动力。一个生命的成长就像一棵橡树矗立在四季中,迎接每一场风雨、每一缕阳光,所有的经历最终都会以年轮的方式铭刻在生命里。

《人民教育》:据我们了解,童年对您后来的教育生活影响很大。

窦桂梅:我是在山里长大的,我们家有四个孩子。由于我最大,经常领着弟弟妹妹组团玩各种游戏,后来村里河东大大小小的孩子都归我管,我们叫自己“河东军”,大家叫我“窦司令”。我创编的“一二一、一二一,小孩走步要走齐”的顺口溜至今觉得好玩。我们“河东军”经常跟“河西军”在山上“打仗”,我曾经被对方追到被迫趴在离茅厕不远的柴垛里躲到夜里才回家。有一次,我带弟弟妹妹走山问羊肠小道去别的村看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小心掉进深沟,好不容易才爬上来,浑身跟泥猴子一样;采蘑菇,被一群马蜂追咬;把光秃秃的山坡当滑梯,裤子磨破了不说,还趴在床上疼了好几天……

《人民教育》:教育需要这样的“好玩与纯粹”!

窦桂梅:为了看火苗从筐眼里钻出来往上冲是啥样,我在火堆上放了两个编筐,还搁了三个土豆,结果火烧得那个大呀,把父亲气坏了。村里经常放电影,时间长了我的小脑瓜里就有了问题。一次,我追着爸爸问:这是真事儿吗?什么叫导演?这电影怎么拍的?有那个地方吗?我爸说有。我接着问:哪儿呢?我能去看看吗?“一边儿待着去!你怎么总是问个没完没了?”忙碌一天的父亲把我轰走了。读《红楼梦》刘姥姥用筷子夹鸽子蛋,我琢磨了好几天,研究她那粗糙的手怎么夹,周围那些“高贵”的人是怎么笑成一团的?刘姥姥是成心的,还是压根就不会?童年里有太多好奇的疑问,—直伴随着我。

《人民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给了您怎样的影响?

窦桂梅:家里穷,孩子多,父母很辛苦,虽然有些不耐烦,但非常重视子女读书。父亲当过两年代课老师,写字漂亮。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再忙再累也要给我们听写。哪有纸啊,我们蘸水在没有刷漆的木门上听写。我字写得还可以,除了师范教育给我的基本功,我想童年这段特殊的练字经历也影响了我。

母亲给了我另外的东西。她读书不多,但特会结合《聊斋志异》和相关历史讲孝敬、勇敢、善良、忠诚等。与其说她在给我们讲故事,不如说在创编故事。每天晚上,我们早早地钻进被窝等着听故事。母亲还会模仿各种声音,绘声绘色地讲。我姥爷是山东人,经常给我们讲齐鲁大地上的故事,还有《封神榜》《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我都是用耳朵读这些书的。加上妈妈的故事,培养了我的想象力。

《人民教育》:您曾说,每朵花都会开放,花期不同;每棵树都会生长,年轮不同。

窦桂梅:我小时候总是懵懵懂懂的,开悟晚。也因为我太淘气,父亲让我提前上学。但直到三年级,我才有了书包,从旁听生转为正式生。到了初中,我才知道学习是怎么回事,—下子就开窍了,想学习了。有位徐老师无意中说的一句话刺激了我: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太落后了,几千年前发明的犁杖,瞧,你们的爸妈现在还在用,你们要有出息,把犁杖给变变,能不能不这么耕地了?我想着,如果我也能为这个国家、民族的进步做点什么,那多美!

后来我转学到县里的铁路初中读书。在新学校,我学习努力,歌唱得好,跑得也陕。印象深的是,老师经常让我替她板书。有些眼热的同学叫我“屯二迷糊”。开始我不懂,后来才知道是在说我是农村人,嘲笑我:全班就你一个农村来的,你学习好是应该的,不然就只能回农村了。那时候,人家午饭带炒菜、大米饭,我带的是咸菜、玉米糙子饭。这样的对比,反而激励我更加努力学习。

为了到县里读初中,每天往返要坐三个小时的通勤车。候车室有租书亭,我给候车室扫地,赢得了免费看书的机会。有一次车晚点,我连续看了48章《三国演义》。看到“秋风五丈原”那一章节,为诸葛亮之死大哭。看得太入迷,车开走了我都不知道,就在候车室睡了一晚……

《人民教育》:童年短暂,但一个人成年后,一生都将带着童年的回忆。

窦桂梅:童年且队生,感谢我的童年。童年给我种下的精神基因,让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小孩子,那份好奇与冲動好像从未改变,成了我的精神“骨架”。

山里山外都是童年。有时候,我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窗外奔跑的孩子,我会想起童年的远山,想起我童年时站在山下大喊渴望听到回声的那—刻。不知什么力量,让现在的我不再害怕“幽暗的林问小路”,反而豪迈之气奔涌胸中。我感谢童年的馈赠,大山深处的给予,也许储存了我做校长的“自我领导力”。

努力从专业锋芒走向自带光芒

《人民教育》:从特级教师到校长,您是怎么完成转变的?您怎么理解两种角色的关系?

窦桂梅:我理解,校长身份只是在原来学科教师身份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逻辑、一个维度,站到了一个更宽的视域、更广的维度去建构儿童发展的育人系统。我发挥自身专业长处,“寻找自己的行走方式”,形成专业影响力。对自己的专业生活、经验进行提炼,形成自己教育教学的独特风格,是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标志。它与校长角色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转变”,应该是延伸与丰富,是“跨越”。校长要“从一棵树到一片林”:始终以儿童研究者的姿态,实现从课堂研究力到课程领导力的转变,进而再回到课堂,形成一个新的、更大的闭环。

校长得有课程意识下的课堂领导力和影响力,才不会“瞎子领着瞎子,一同掉进沟里”。学科和活动是育人的两大基石,都要努力在课堂上落实,课堂占据了学校生活80%的时间,课堂的真实问题是学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校长具备“学科课堂+”背景,有助于抓住关键问题,直击要害,确定学校的“最佳解决课程方案”。

《人民教育》:这种“跨越”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窦桂梅:一是眼中有儿童。以前,作为特级教师,我想的是学科教学,眼睛里看到的是文本的深度、课堂的设计。而现在,作为校长,我想的是儿童“好学习”比“学习好”重要,想的是学科的教育学化过程,研究儿童怎样乐学。原来做老师,我看到的是一个班的学生,但今天我看到的是整个学校,甚至“一体化”教育集团的学生,那里不仅有“高知”家庭的孩子,还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的孩子。当我们真正去研究孩子差异性的时候,才是在研究“人”本身。

二是研究系统育人。要从自我领导力走向群体领导力。这个时候校长要明白,不仅有“我”,还有“我”所在的环境。首先从时光轴看,带领师生和家长研究学校的历史,看看清华附小是怎么从成志学校,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概括提炼成成志教育思想。

其次从儿童小学六年的育人进阶看。我曾经把一个班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这对我特别重要。从6岁到12岁,儿童变化挑战巨大。如何把这个当作课题,通过教学做到“学科立人”。我率先提出“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的质量目标,并在低、中、高三个年段分步骤分层级实现“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用语文教人的”追求。当校长我把语文的“三个一”形成学校课程“十个一”目标,“我是教……的,我是教人学……的,我是用……教人的”成为各学科教师的共识。

最后是班主任作用。集体意识永远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如何落实,关键看班主任如何营造班级风格。我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这对我做校长特别有帮助。班主任就是学生、家长眼中的学校,班主任就是班级这个道德社区的建设者、经营者。我把当班主任的规律性认识迁移到了学校管理中。管理就是管风险,但前提是避免风险。就是说,与其让教师学习冲突管理,不如让他们用育人能力说话。所以我们提出:把课上好是基础师德,让学生真正成长才是崇高师德。

三是把家长变成同盟军。做校长,让我对家长的认知更丰富了。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千军万马”,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家校协同育人就会形成教育合力,助力儿童成长。现在我们有三级家长学校,第一级是家长培训学校,主要是定期邀请专家来“家长学校”培训,让家长接受再教育、再學习,形成价值观认同;第二级是校级家长委员会,分为学术家委会和行政家委会,参与学校的规划制定和重要议题讨论等;第三级是班级家委会和社团家委会。这些家长和老师、班级共同构建了一个管理圈,具体帮助老师协调关系,社团家委会还保障项目任务和活动顺利展开。

《人民教育》:家校关系的处理考验着校长的智慧。

窦桂梅:校长要努力把利益相关方全部整合到为儿童发展这一核心上。我们处理家校关系甚至矛盾的原则是“面对而非应对,亲近又不亲密”。面对家长,要引导和引领并行,甚至“教育和说服”,把成志教育使命传播给家长。例如,学校有《成志家长誓词》,班级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培训会等,家长都要郑重将右手放在胸前宣誓。

校级家委会成员每两年一换届,每届都有揭牌仪式、交接仪式、升级顾问仪式。我们努力把“全职妈妈”转化为班级核心的支撑力量;发挥行政家委会的驱动力量和学术家委会的正向引导作用;每年评选“十大好家风”,并张榜宣传。让家长广泛参与到开学典礼、运动会、足球联赛、戏剧展演中来,培养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深厚感情。在本校与合作办学学校建立微信“朋友圈”,这些家长一旦发现问题,也会通过最快信息,以最快的速度知情并把问题解决。目前“家委会主席群”就有5个,我们经常互动,或分享学校发生的好故事,或答疑,我还往家长群里“扔”好文章,并配上导读。

整合所有力量,为着一个伟大事物推进、推进、再推进

《人民教育》:您提到清华附小现在形成了纵横整合的整体育人体系,这个体系有哪些抓手?

窦桂梅:近年来,我们探索研究“成志教育的学校实践”,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领导力。我们赋予“志”理想和抱负、意志和品质、实践和行动三个内涵,并赋予“成”构成、养成、达成的教育学路径,努力实现师生双主体的“为聪慧与高尚人生奠基”的成志教育使命。

纵向——成志“三进阶”。小学阶段,我们分为三个进阶:低学段(—二年级)启程课程基础牢,中学段(三四年级)知行课程腰杆硬,高学段(五六年级)修远课程起点高。并通过一年级入队360天到二年级成长720天的自我教育、知行学段“十岁天空”的见证、修远学段毕业修远的“致青春第一课”的“六年成长报告会”,结合年段学习规律,从成志主题出发,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从呵护兴趣到激发乐趣,再到激励志趣,把握教育的节奏、优化教育的过程、提高教育的品质。

横向——“1+X课程”结构与内容,实现学科与活动两块基石的深化与延伸。从内容看,“l”是优化落实国家基础性课程,“x”是由“1”生长出的丰富儿童个性的课程。从结构上看,“+”是两者比例的组合,整体发生教育的化学反应,目的还是为学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几年我发现,在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日常管理中也渗透了这种结构模型。例如从教师发展角度来说,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得特别好,这是他的“1”,他还得有一个“x”,他得当班主任,得全面发展,要做基础教育的综合型教师。管理者也是“1+X”,例如“1”是做学科教学研究,“x”就是相关管理。

横纵整合——年度主题课程群。如何在纵向上贯通三学段,横向上进行“1+X课程”融合,把德育与教学、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学生等方面的边界甚至盲区进行“零存整取”。从2007年以来,我们每年都根据儿童的建议选择伟大成志榜样,古代、现代人物交替开展。人物选择上一定要能提供给不同学科研究,且适合今天的价值观塑造。从鲁迅到苏轼、从朱自清到孔子等,每年度的主题课程群分不同阶段,采用松散式、集约式、专题式等形式,开展长周期性、挑战性学习。

《人民教育》:除了课程建设,整体育人还需要其他配套制度保障。

窦桂梅:我们建立了一个制度:每周一次“一日蹲班听课”。多年来,每周四雷打不动,年段负责人、所有学科负责人,还有食堂负责人、校医等,学校所有部门的负责人都蹲到一个班里,从早晨进校到下午放学,大家一起来观察、研究孩子一天是怎么学习和生活的。

每个教职工尤其是处在学校重要岗位的人,首先要弄清孩子每天学校教育生活包括哪些“部分”,然后以系统思维、综合思维、协同思维去彼此对接,这样才能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育人效果。

这一天,我们每个管理者都要“全神贯注”。在课堂上看:学生负担重吗?这样排课有没有问题?各学科教师对学生的习惯要求是否统一?教师性别比例不理想,怎么互相补?在课问看:孩子上厕所来回是怎么走的?吃饭前如何洗手?午问怎样劳逸结合?在课后看:下午暮省怎么进行,其中儿童“自主选修”有没有问题……蹲班当天,每个管理者还要给出“体检单”。

就这样,把一个班的“微缩景观”放大,给出“受欢迎的批评”,即“优点不漏,缺点说透,方法给够”。以此去完善整个年级或学段,甚至去影响全校的所有班级。

清华附小不是只有一个校长或者说“窦桂梅”,而是有一群“校长”或者说“窦桂梅”们

《人民教育》:您觉得做校长难吗?

窦桂梅:难啊。我的精力和能力都有限,不能解决全部问题。面对现实社会与儿童差异、教师发展、党政事务等众多职责,我必须在几种角色中不停转换。有时是“生产队长”,对某一领域要干的事儿要“特别懂”,还要一起参与;有时是CEO,要统筹完成学校计划;有时是团长,攻坚一个项目或优质完成上级的任务;有时是“看门人”,必须立场鲜明,把关定向保证万无一失、方向正确,排查学校大大小小的安全风险点;有时是总务长,教师的健康、婚姻等问题,能帮都要帮……但无论怎样,都要在为“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上下功夫,都要指向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让成志少年更好地成就自己,服务国家、社会和他人……

《人民教育》:我们知道,要保持教师队伍的活力是很难的。您是怎么做的?

窦桂梅:党总支书记很重要的工作是抓教师价值观塑造,必须带领教师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培养和造就一批有定力、有方向感的教师队伍,即我经常说的“做一个精神上气象万千的教师”。人力资源研究部,重在“用价值观引领自觉的责任和行动”。我带着大家持续讲学校价值观,年年讲、月月讲、时时讲,并植入言行中,教师相信并坚定了价值信念和使命感,就不会被诱惑,不会摇摆,学校的持续发展才会稳步推进。

《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是我们保证立德树人落地的作战指挥图,行动的轴心。我们每年都修订,每年40岁以下教师要闭卷测试,考完还要评比总结。由此,建立一套学校价值观话语系统,其中60多条金句,每位教师都能信手拈来,进而转化成内在的行动逻辑。

当然也要有一套有效的制度体系。例如我们有段长负责制,段长是学段的教育教学第一责任人。段长每半个月开一次段会,进行经验分享或工作布置等。段长把上级信息都分解到段会里,让段里每个人都能近距离甚至零距离接收。即便是段会,也非常重视仪式感。首先是党员起立宣誓,接着是教师宣誓,然后微党课讲身边的成志教师故事,每月、每学期、每年评选出“榜样教师”,分享故事。这样长时间、不问断地“熏”,就培养出了一个个成志教师形象:敬业、努力、博爱,永远以学习者姿态站在他人面前,把学生的成长当作崇高荣誉,也实现山花烂漫时自己的“丛中笑”。

《人民教育》:方向感有了,如何激发教师走向优秀。

窦桂梅:关键是创造内生机制。在人事评价改革方面:一是“对表”,对人事进行过程性数据跟踪,抓的是“效能”。“头”,学期初是申报项目、申请工作岗位;“尾”,学期末对标考核申报的项目做得如何;“中间”是看过程中同行如何评价你,学校领导不参与。二是“對标”,从“关键事件”抓教师的“个人发展力”和“影响力”,注重教师对学生培养、学校发展的贡献。三是榜样引领,强调的是效能感,就是你干的事儿,别人感受到了吗?别人是不是以你为榜样了呢?主要借助学校“月度人物”、每学期的“卓越成志教师”、每年度的“十大成志榜样教师”评选,年年评,评了近10年,80%的教师榜上有名。他们做了自己的榜样,也做了别人对标的方向。

在绩效改革方面,我们制订了一个绩效配比公式“4:4:2”。第一个“4”,考核的是作为学科教师的工作,第二个“4”考核的是班主任或副班主任的育人工作。这两个“4”是最核心的,也就是“教学教研+教育管理”。“2”考核的是“公益服务”工作,比如手拉手青年教师、长期陪伴和辅导特殊儿童、参与学校临时性任务等。做足这三项,才是满工作量。

现在,我们有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有学科领军人物,有专项技能名师,有北京市师德先锋、师德标兵等。八年来在北京昌平区、海淀区、朝阳区的扶志办学中,我们培养了好几位从清华园走出的执行校长,他们在相应区域带领团队传播清华附小成志教育。清华附小不是只有一个“窦桂梅”了,而是有一群“窦桂梅”们——当下和未来,我努力把教师的成长当作我的最高荣誉。

《人民教育》:清华附小这么有凝聚力,跟您个人的风格有很大关系。

窦桂梅:校长要有一种向上的追求,有强烈的发展愿望,从自身专业中站立起来,拥有—定信服度,同时创造性、笃实精神和集体意识并举,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和道德价值观等。同时,校长有时候必须冲在前面,有时候则必须在后面推着教师走。当然,人是一切问题的核心,一切管理都是人的管理。向教师反复强化核心价值观,然后给予足够的空间去践行,团队才会有活力。

在我看来,建立组织内部的隐性制度规则,最关键的是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并且绝对坦诚,绝对直率——这也是我的童年基因吧。我提出学校管理五原则,例如肯操心、出手快、能着急,给方案、更直接、有价值等。这样不绕圈子,不揣摩心理,遵循用简单方法处理复杂问题,只要前提是对学校办学理念和价值观的认同,细枝末节可以不计较。

我这个校长跟别的校长可能有点不一样。我能大能小,有鲜明的优点,也有明显的缺点。我努力追求这样一种样子,眼睛里装满故事,脸上洋溢着笑容,尽量不带委屈和风霜,自己努力长成自己喜欢、孩子喜爱、教师不烦的模样,哈哈。

聊到这,我想说,教育生活从根本上说,就是师生问的彼此成就,校长教师之间的彼此成就,家校之间的彼此成就。清华附小校门口有一座高高的雕塑叫“彼此的抵达”,如果说清华附小是附小每个人小梦想开始的地方,那么成志大道便是校园里彼此成就、一起走向美好的路程——这也许就是学校管理的第一哲学吧。再具体一些,可以总结为几句话:

基于团队:人伴贤良品自高。

基于个体:志在山顶的人,不会贪念山腰的风景。

基于现实:在宁静的校园里过沸腾的生活。

基于自身:以霹雳手段做事,以菩萨心肠帮人。

猜你喜欢

校长家长学校
家长错了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犯错误找家长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