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从模仿他人到表达自己
2019-10-28
当前,新任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既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制约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迅速提高新任教师的教学水平是目前的重大课题,而从模仿到创新就是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
胡适就曾这样说过:“凡富于创造性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于模仿的人绝不能创造。”而叶圣陶也说过:“艺术的事情大都始于模仿,终于独创。”模仿产生独创,独创丰富思维;思维拥抱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
在我的概念中,模仿是学习的开端,“学”就是模仿和效仿,“习”是指操练和实践。“学而时习之”,就是效仿你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再不断、积极地投入到你的工作和生活中,把一个外在的、他人的行为模式逐渐变成一个内在的、你自己认可的并熟练运用的行为模式。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任何人的发展成长都需要经历学习的过程,新任教师的成长首先要从模仿开始,要从研究别人的教学模式开始,再逐步学会自己构建教学模式,进而创建自己的教学模式。
在我们学校,我们允许新教师进行不加改变的全面模仿,这是模仿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师会模仿名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甚至模仿很多教学细节,这都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学校有一个“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致力于建设一种新型的高效课堂文化,即“让学生的智能得到全面的发现,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滋养,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让学生的自信得到充分的培养,让学生的幸福得到充分的保障”。在“发现课堂”教学模式下,我们对教师确立了“问、思、论、察、效”五个方面的考查量表,即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评价一堂课的优劣:基于教学目标的问题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强度和深度,课堂讨论的充分性和切题性,学生是否有新感觉、新发现、新领悟,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和课程要求的基本学科素养。真正能够完全达到这五个方面要求的好课,对新教师而言是太难了,从哪一个方面入手都不容易,都有可能让新教师顾此失彼,而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模仿让新教师先把一堂好课的模样做出来,从具体的行为上入手,先让新教师照着做,慢慢他们就会一点点理解优秀教师每一个教育行为背后的目的。这个模仿阶段就是全面模仿阶段,可以让新教师迅速进入角色,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也是新教师进一步思考和改变的基础。
接下来就可以进入局部模仿阶段,这是指整堂课的教学结构、指导方法和设计思路大都是自己的原创,只是在课的某些教学环节采用“名师”的教学思路和指导方法。
多年来,我校的“青蓝工程”一直都在坚持开展着,师徒间也是一个逐步放手的过程,由开始的手把手教,告知徒弟每个细节,到慢慢在各种场合让徒弟更多地表达自己,鼓励年轻教师有自己的想法。比如,在每年开展的“五个一”工程基本功比赛活动中,年轻教师都要上一节展示课,这时新教师有自己的想法都会得到师傅的鼓励。这个阶段,在其他的教学活动中,如设计教学案例、说课、演讲、做课例研究、做课题研究等,我们都会鼓励和督促年轻教师拿出自己的真东西,不能只是模仿。这个阶段的年轻教师,他们的课正在朝着有自己特色的方向行进,他们还无法全面摆脱模仿,但肯定会有自己的东西诞生。对课堂思考越深入的新教师,新的东西会越多。
再接下来,只要教师能够用心教学,他们或早或晚都能进入一个创造性模仿的阶段。创造性模仿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教师的模仿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教师掌握了娴熟的教学技巧和名师的教学风格,具有足够的举一反三或触类旁通的能力。创造性模仿是指模仿时不拘泥于细节,而是从整体风格方面去模仿,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情况,从语言风格到课堂结构、设计思路等进行创造性改革,力求体现个人的教学特色,是模仿的高级阶段。
自2016年以来,我主要负责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旨在让青年教师发现自己,让骨干教师挑战自己,激励名优教师辐射团队,这其中,成长共同体的最大任务还是让青年教师发现自己,这也就是最高阶的模仿——创造性模仿阶段要做的工作。与前一阶段局部模仿不同,這个阶段我们不只是局限在某节课的某个设计上鼓励教师表达自己,而是要通过校本研修等渠道,在学科建设中对青年教师开展个人规划指导,让他们全面发现自己的特长与方向,找到自己的风格,确立自己与学生交流的独特方式,意识到自己的语言、表情上的特点,把这些独属于自己的元素有机地加入到原有的教学方式中,使教学从一种借鉴状态走向完全的、自如的自我表达。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说:“所谓独特的创立就是经过深思的模仿。”课程有其内在的规律,前人的探索自有其道理,完完全全推倒重来是极其少见的,因此,所有的创造都可以说是在继承和模仿前人的基础上的创造性模仿,当然也可以说成是模仿性创造。这其中,最多、最集中的创造性模仿还是在教学风格的个性化上。创造性模仿告诉我们人与人的差异在哪里,大家都不相同,却不一定有好坏之分,但对每一个人而言,就有一个最佳选择的问题,因为只有选择了适合自己特长的方式,才能让自己和学生都感到舒服,才能事半功倍。所以,这个阶段我们强调每位新教师都要能够发现自己的特长。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 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