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的时空之维
2019-10-28檀传宝
檀传宝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爱国主义教育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教育主题之一。在民族国家存在的历史时期之内,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天经地义”,另一方面爱国主义及爱国主义教育又都应该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爱国主义教育如何在新时代取得教育实效、发挥积极作用,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严肃课题。
思考这一时代课题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就是要建立起正确认识爱国主义教育的时间、空间之维。所谓时间之维,指的是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待爱国主义教育,处理好爱“祖国”与爱“国家”之间的关系;所谓空间之维,就是要在生活与教育中在一定的空间结构中看待“国家”,处理好爱“祖国”与爱“人类”的关系。而时间、空间之维的建立与落实,不仅意味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合理安排,而且意味着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的时代探索。概而言之,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要特别注意以下三大命题一
一、处理好爱“祖国”与爱“国家”的关系
爱国之爱当然首先是祖国之爱。人们对自己的祖国之爱,的确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这是一种朴素、无条件(或“绝对”)的道德义务。原因在于祖国是父母之邦(motherland),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但是,与作为一个地理(country)、文化和历史(nation)的“祖国”概念相对,“国家”(state)则是一个政治概念,具体讲它可以指某一政权形式(国体、政体等)。故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可以与祖国及人民的根本福祉相一致,也有可能不一致。今日之中国,爱国主义在政治上的一个重要表现当然也就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因此,与爱“祖国”略有不同的是,爱“国家”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无条件的价值法则。而现代社会爱“国家”与爱“祖国”的统一,只能建立在落实人民当家做主、建设法治国家的政治实践基础之上。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是人们在爱“祖国”与爱“国家”之间可能产生的认识上的矛盾:既有人以“国家”体制的某些不完善而否定应有的祖国之爱,从而形成、助长国家虚无主义的奇谈怪论;也有人以爱“祖国”之名去让人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开放,从而形成、助长对于国家的偏狭理解。无论国家虚无主义还是偏狭意义上的爱国主义,都是真正爱国主义教育的大敌。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十分重要的时代任务有二——
第一,坚持旗帜鲜明地反对国家虚无主义。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因私有制而产生,也会在未来最终走向消亡。但是,在国家尤其是民族国家仍然有存在的历史必然性的条件之下,简单否定国家存在的价值,进而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爱国主义教育,是虚妄而且危险的选择。进入2l世纪,世界范围内民粹主义抬头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一些发达国家对本国利益“优先”的片面强调。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因为国力羸弱而任人宰割、生民涂炭的事实,也不胜枚举。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不强调国家认同、不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去凝聚民族力量,奢谈许多抽象的超国家价值观念,就显得既不现实也不公平。曾有人在网上发帖,称“国家再强大,都与人民无关”。这种观点公然将国家与人民完全对立起来,代表的就是一种典型的国家虚无主义的错误思维。故当时就有网民毫不客气地反击说,作者大可到叙利亚等战火纷飞的国家去生活,用自己的生命去检验自己观点的真理性!
第二,坚持爱国主义与改革开放的辩证统一。爱国当然不等于爱国家传统、现实中的糟粕。近代世界各国和中国历史都表明,拒绝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治理经验、精神文明,任何国家和民族想要真正发展进步都是不可能的。当代中国发展、崛起的一个公开秘密就是改革开放。爱国主义与虚心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是完全一致的关系。故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也就必须同通过改革开放而求得国家的不断进步的政治选择结合起来。一方面,我们应当教育学生在建立民族、国家尊严与自信的同时,摒弃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一切丑恶腐朽没落的东西;另—方面,我们还必须继续下决心,不断努力将当代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具有可借鉴性的经济、政治的管理经验和其他先进文化学到手,“洋为中用”,并在实践中实现超越。改革開放40多年来,中国国力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增长,中国巨大进步的最大动力之一正在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因此,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一定要告诉青年一代:国家本身具有历史发展的性质。夜郎自大、闭关自守只能让祖国停滞落后,封闭、愚昧绝不是真正爱国者的品质。
二、处理好爱“祖国”与爱“人类”的关系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一种深厚真挚的归属性情感,但在空间维度,爱国主义既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概念,也不是一个将国家认同与其他身份认同完全对立起来的归属感。
哲学家罗素曾经指出:“把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宗教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它缺乏普遍性。它所注重的利益不过是本民族的利益。”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池田大作也曾经严厉批评奉行本民族利益至上的国家主义说:“在国家主义的影响下,不知有多少青年的纯真的爱国心被歪曲、被利用、被蹂躏——因此,本来对自己生存社会的纯真的爱,却变成了对其他国家国民的深恶痛绝。”这一点只要看一看两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和军国主义以爱国之名给全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就可以得到充分的佐证。所以,爱国主义一定要与爱“人类”的情感结合起来,即爱国主义应当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爱护世界和平与维护全人类的整体福祉相结合。在21世纪,我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整个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中国的发展进步已经是世界发展进步的一部分,而当今世界的许多问题也只有从全球大局出发才有可能得以解决,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理解与合作是世界进步和各国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与爱“人类”的情感培育紧密结合起来。
在社会主义道德思想体系中,爱“祖国”与爱“人类”的结合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国际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不分民族和国家,在为共产主义理想而斗争时所表现出来的团结一致、互相支持的精神。各国无产阶级在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时,都应该遵守国际主义的行为准则。其中包括:在整个国际事务中,各国工人阶级要加强团结、协作,为全人类的解放和社会进步而共同奋斗;在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时,各国工人阶级都要让民族利益服从全人类解放的利益,反对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在国与国之间,要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霸权主义行为;在各共产主义兄弟党派之间,要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反对干涉别党的内部事务,等等。错误理解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曾经多次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这一教训仍然值得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们认真记取。
从身份认同的角度看,爱“祖国”与爱“人类”的结合,本质上是要实现国家公民身份认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身份认同关系的辩证统一。而在国家内部,爱国主义教育一个重要课题则是要解决国家认同与地方或族群认同的关系。在世界范围之内,在“全球命运共同体身份认同一国家公民身份认同一地方或族群身份认同”关系处理上,既有将国家公民身份认同与全球命运共同体身份相互分割、对立导致的爱国主义的两极、偏颇,也有将国家公民身份与地方(或族群)身份对立、撕裂的问题。当代中国,妨碍国家公民身份认同的,既有国家虚无主义,也有盲目排外的思潮,加上“港独”“台独”问题等,都构成了对国家公民身份认同的巨大挑战。中国当代爱国主义教育只能在对这些现实矛盾的了解、理解、解决之中才可能求得真正的实效。
三、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形式
前述爱“祖国”与爱“国家”、爱“祖国”与爱“人类”问题的处理,只是涉及爱国主义教育在教育内容上的认识、处理。爱国主义教育的时间、空间之维的完整落实,还必须有教育形式上的时代探索。时间、空间之维告诉我们一个明明白白的道理,那就是我们要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于21世纪改革开放的中国,当下我们的教育对象是(20)00后、10后。教育者时代意识、对象意识的水平高低,决定了当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的高低。
1.时代意识、对象意识意味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批判思维。在一个改革开放、人口全球流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的当代中国,只讲“伟光正”的爱国主义教育显然只能是一种掩耳盗铃、鸵鸟思维,不会有教育实效。曾有个别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几年就作出“不爱国”的发言深深刺疼过许多国人的爱国神经。但是,中国教育工作者需要专业反思的问题在于:我们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之功,为什么抵挡不过区区4年的国外大学本科教育的影响?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一开始就教会孩子批判性思维——即教育孩子基于全部事实、尊重理性逻辑、历史辩证地看问题,让孩子一开始就认识一个有进步也有问题的真实中国,这样形成的爱国主义才会是坚固恒久的。
2.时代意识、对象意识意味着爱国主义教育的个性原则。关于今天爱国主义教育对象有两个基本事实:一个是孩子不是独生子女也是少子化时代的儿童;另一个是今天所有儿童都生活在一个教育资源相对丰裕的时代——比如在大街上随便拉住一个青年人,他都一定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第一个事实意味着孩子都非常自我、富有个性,后者意味着成年人靠简单说教、强制灌输已经很难“唬得住”青年一代了。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和主体性。了解儿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一个近代以来呼吁了几个世纪的教育理念,在今天必须成为日常教育生活的实践原则。具体而言,只有在教育形式、途径、方式、方法、制度、文化等方面建立起与每一个儿童切身经验、认知和情感的真实联系,爱国主义教育才可能事半而功倍。
3.时代意识、对象意识意味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建构立场。“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授方法。说它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是因为真正的道德应当包含对可能出现的价值冲突作出审慎的抉择;说它不是一种道德的教授方法,是因为合乎道德的教学必然意味着尊重儿童正在发展的对所学内容进行推理与评价的能力。”著名道德发展心理学家、德育哲学家科尔伯格这一段20世纪的谆谆教导,至今仍然令人振聋发聩。爱国主义教育和全部德育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走两个极端——要么强制灌输,要么放任自流。建构主义教育哲学刚好为走出这一泥淖提供了重要的出路——让儿童通过自主探索、与特定环境互动,在自主建构中完成价值观念的学习。也是因为这一点,20年前我才全力主张“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换言之,创造适合特定儿童的价值环境,让儿童通过自主建构去接受爱国主义价值观,当然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
总而言之,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深厚的归属性情感,是对祖国在历史和现实中所起的进步作用的正确理解,更是力图使祖国更富强、更强大,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一种坚定的志向与行动。
回顾历史,爱国主义教育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改革开放初期都曾获得过全社会的高度认同,也取得过卓有成效的成绩。但是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发展水平上存在的客观差距,隨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国内曾经出现过崇洋媚外、丧失民族自信的不良倾向。而进入21世纪随着国力的逐步增强,我国国内又滋生了一些盲目自信、盲目排外的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情绪。如何旗帜鲜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又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改革开放思想教育相结合,如何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告别崇洋媚外和盲目排外等错误思维,让青年一代做堂堂正正的大国公民,已经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最为重要的使命。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
责任编辑 施久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