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绪劳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创新

2019-10-28王新波

人民教育 2019年19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人工智能

【摘要】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明确要求。为此,要重新审视新时代劳动形式的分化和劳动教育的内涵。20世纪80年代,情绪劳动作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外的第三种劳动类型而提出,并被视为后工业时代的重要劳动形式。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避免造成未来人才新的片面化发展,并切实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和身心健康水平,需要从三个方面加强情绪劳动教育:一是要加强研究与探索,夯实理论基础;二是要研制体系框架和系列主题,确保内容科学;三是要探索全员参与和实践落实的路径,坚持师生共育。

【关键词】人工智能;劳动教育;情绪劳动

【作者简介】王新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应用心理学博士,主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学与教的心理学(北京100088)

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对培养时代新人的明确要求,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对“社会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根本原则的一贯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就要求劳动教育以促进年轻一代认识劳动价值、树立劳动目标、培养劳动情感、学会劳动技能为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前提是对新时代劳动分化和劳动教育的内涵形成科学全面的认识。

一、劳动形式的新分化催生劳动研究的新进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劳动的形式会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或分化,继而也会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产生影响。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产生了分离,并导致劳动者出现片面化发展的倾向。片面发展的个体会丧失适应工种变化和创造更多劳动财富的能力。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使人的生产劳动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再次发生重大变迁,大量人口开始从事以人际互动为基础的服务性行业。就其工作的性质而言,这些员工主要从事的既不是传统的体力劳动,也不是脑力劳动,而是一种新的劳动形式。为概括这一新的分化,美国学者霍克希尔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基于对服务性行业员工劳动特征的系统分析,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情绪劳动”(emotional labor,也被译成情绪工作或情感劳动)概念,用以描述个体在公众场合“通过自我情绪管控呈现出得体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并获得顾客信赖,从而产生交换价值”的劳动形式。由于情绪劳动者必须依据组织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情绪表达,这需要个体运用自我调节(如表层扮演、深层扮演、失调扮演、自动调节)、人际调节等策略来管理自己的情绪,为此个体将付出意志努力,消耗自身的心理资源。因此情绪劳动的强度很大,有时候并不亚于体力或脑力劳动,持续的严重透支甚至会导致情绪耗竭、职业倦怠、高离职意向等不良后果。不过,心理学研究也同时表明,通过学习和训练可以优化情绪劳动策略,提高工作效率,增进员工的成就感和身心健康水平,消除或降低不良后果的发生几率。

二、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要求呼唤情绪劳动教育进校园

情绪劳动概念一经提出立即获得了学界的认可,并被广泛应用到对商业、医疗、咨询、教育等诸多领域的劳动分析之中。

1.教育教学活动中伴随着高强度情绪劳动

由于教师几乎每天都要面对数十名学生,除了脑力、体力的付出外,还将产生大量的情绪活动,并且世界各国在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中几乎都有明确的情绪表达规定和情感育人要求,因此在Glomb和Mueller(2004)根据情绪劳动需求所列的职业排行榜中,教师作为学校工作者位居第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职业与服务业存在一定差別。服务业贯穿着“顾客永远是对的”原则,员工在与顾客的互动中并不占据优势地位。但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处于权威地位,且教学对象相对固定,教师的自然情绪表达行为出现的频率较其他行业高,不当行为出现的风险更大。因此,教师情绪劳动的作用机制、劳动策略都有其特殊之处,且对教师的情绪管理能力和心理资源储备挑战巨大。

相关研究分析还表明,现实中不少师生冲突、家校冲突、惩戒过当等失范行为的发生,多是由于情绪劳动策略不当或失控所致。同时,学生、家校、亲子之间的沟通问题与冲突事件,乃至自残、自杀、网瘾、校园欺凌等危机事件当中有不少也与情绪管理问题有关。因此,情绪劳动问题越来越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2.新时代要求加强对师生的情绪劳动教育

“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即将迎来“人工智能+”时代。到那时,相当比例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将由人工智能替代完成,人类未来所从事的劳动中情绪劳动的比重将大幅度提高。因而,我们需要用新的规律性认识来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把情绪劳动的内容补充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规划之中,避免新一代劳动者出现新的片面化发展。因此,加强情绪劳动教育,提高师生的情绪劳动素养应该成为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且,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师生共育,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首先,要加强针对教师的情绪劳动教育。教师是学生的示范者和引路人,会劳动的教师才能教出会劳动的学生。—方面,关怀、爱心、同情、严慈相济等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中占有重要位置,具有重要育人功能,教师需要学会通过恰当的情绪情感表达提高育人质量的能力。另—方面,教师在繁重的情绪劳动付出之后,面对心理资源的消耗,必须具备有效运用调节策略维护身心健康免受损伤的能力。为此,学校需要根据本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充分了解教师的情绪劳动状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系统的教师情绪劳动教育。在教师队伍中普及情绪劳动知识,引导教师认识、分析并优化自己的情绪劳动策略,不断提高人际互动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幸福感的提升,继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其次,要充实面向学生的情绪劳动教育。学生将成为未来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有观点认为,在以互联网为特征的现代经济体系中“所有经济都是服务经济、服务是一切经济交换的根本基础”。情绪劳动是服务经济的核心特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不学会情绪劳动,就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形态的需求。因而,学校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除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方面的教育外,还应该充实情绪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了解情绪劳动的基本知识,掌握情绪劳动的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情绪劳动价值观。

三、新时代促进情绪劳动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无论是教师素养提升,还是学生能力培养,都需要未雨绸缪、超前规划。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加强情绪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界、政府部门和学校共同重视、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充分调动“生师家校社”五大主体积极性,加强情绪劳动教育的落地实施。

1.加强情绪劳动教育的研究与探索,夯实理论基础

经过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30多年的研究与探索,情绪劳动在概念内涵、心理机制、影响因素、策略分析及员工培训等方面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但国内情绪劳动研究,特别是情绪劳动教育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关于情绪劳动的概念模型、测量维度、效应模式以及教育机制等理论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转化。教育科研领域迫切需要针对情绪劳动教育的意义、价值、目标、原则、内容、途径、形式等方面的内容展开系统研究,尤其要将情绪劳动与体力、脑力劳动的联系和区别研究透彻,把情绪劳动的学习价值和教育意义阐释清楚,用实验、试点、比较、验证等方式积极探索情绪劳动策略训练和成效体验的有效途径,为把情绪劳动教育纳入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做好理论准备和路径探索。

2.研制情绪劳动教育的体系框架和系列主题,确保内容科学

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在认真研究贯彻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要求,关于升级版的劳动教育规划设计正在全面开展与落实之中。因此,在本阶段发出把情绪劳动教育纳入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的呼吁是恰逢其时的。在规划设计中要根据情绪劳动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瞄准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通过深入浅出的内容设计,让学生系统了解什么是情绪劳动,为什么要重视情绪劳动,情绪劳动有哪些策略,如何避免情绪劳动带来的负面效应,如何做一名人工智能时代合格的情绪劳动者,等等。而这些内容的设计还需要与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相适应,与学校其他各育的内容相融合,与鲜活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并且要做好大中小幼一体化的主题衔接和层次深化。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还要协同各方共同关注教师的情绪付出,提供尽可能的社会支持和资源投入,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并积极维护教师队伍的身心健康。

3.探索情绪劳动教育全员参与和实践落实的路径,坚持师生共育

从学校实践角度而言,重视和加强情绪劳动教育要坚持“理念先行、科研引领、问题切入、师生共育”的原则,从学校总体规划、科研教研、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等四大环节强化落实。

第一,就情绪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达成共识。学校要将情绪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总体规划,特别是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育人方案的总体设计当中。从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看待情绪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让科学开展情绪劳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

第二,组建教科研团队开展校本研究。聘请本领域专家为指导或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协作,组织骨干教科研力量成立校本研究团队,系统学习和研究相关理论,从专业视角围绕本校近一段时间以来所面临的教师情绪劳动典型问题开展会诊研讨,比如师生或家校矛盾的化解、课堂教学活力激发、新手教师压力疏导、班主任情绪枯竭和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等现实问题;围绕学生学业情绪、社会情绪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情绪劳动技能欠缺等育人问题,设立系列实践课题,开展行动研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索总结基本规律,形成切实管用的研究方案。

第三,加大教师情绪劳动技能培训和辅导力度。基于本校教师情绪劳动现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师情绪劳动技能培训,使情绪劳动素养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维护身心健康的重要保健因素。通过培训与辅导,让教师确立积极情绪的主导地位,摆脱表层扮演策略依赖,培养深层行为模式,把自然行为逐步内化到自己的职业角色中,不断提高职业成就感,“以弥补情绪耗竭和去个性化对个体的腐蚀”。

第四,拓展情绪劳动教育的途径和载体。在现实生活中情绪劳动无处不在。比如,我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其中第三维目标就直接涉及情绪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在学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等课程中也都有围绕“情绪管理与调适”的相关主题内容。因此,学校可以广开渠道,通过校本课程、系列讲座、社团活动、专题项目学习、学科课程渗透、心育内容深化、科普展示宣传、社会实践体验等多种途径和载体开展情绪劳动教育。由于情绪具有内在性、体验性和交互性特点,在通过上述途径开展情绪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只要把握住情绪劳动的本质,突出学生的亲身体验、内化生成和品质培养,就一定能够实现情绪劳动教育的目标。

责任编辑 钱丽欣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下一幕,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