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的思政课是教师生命的呐喊

2019-10-28范小江

人民教育 2019年17期
关键词:思政课堂教师

范小江

编者按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系统的工作部署。自本期始,本刊将围绕《意见》中关于中小学的相关部署,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坚持问题导向,发现并宣传好改革创新的典型做法、典型人物,加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

从教26年来,我—直追求这样的思政课堂:它是生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思维的课堂,是自觉主动、活泼生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是充满着“真”、洋溢着“善”、体验着“美”的课堂,是说真话、育真情、求真实、做真人、能让学生过完整教育生活的课堂。

思政课教师就是思政科的化身

做了26年思政课教师,我始终认为,思政课教师必须是思政科的化身,最应该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认同,对国家高度认同。因为认同是最好的教育契机,认同是最真诚的教育智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讲好思政课,开出真实的、有说服力的思政课。

曾有学生问我:你信共产主义吗?你认为共产主义社会能实现吗?我非常肯定地回答:我就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我一点也不怀疑,共产主义社会一定会实现,但肯定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人类梦想的终极目标。

当年的革命先辈能在那么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战斗,不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信念、这样的信仰吗?革命先辈们也知道,在他们的有生之年未必能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但是一定要去追求。正如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描述的一样:“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病,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恨,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忧伤,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暗淡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如今,革命先辈的期望变成了现实,并且大大超过了他们所期望的。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伟大之处。人类社会正是这样一代接着一代干,才不断向前。

亲其师,信其道。要想给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师首先要自己有信仰、有理想,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我常常说,也是因为这种追求,我绝不仅是道德与法治的代言人,更不是传声筒,而是道德与法治科的化身。

3年前与学生第一次见面,我问学生:你认为做人最重要的是什么?3年后,在所有的思政课完成之后,我会拿着同一个问题去问学生:你认为做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当学生描述出他们内心所构建、强化的人格品质时,言语之中流露出对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让我感到无比欣慰。这不是考试能考查到的,却是学生从思政课教师身上实实在在学习到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立德的教育,是树人的教育。而思政课教师在完成使命中的角色是重要、不可取代的。我们要做的是,用正言点燃学生,用正行影响学生,用正派感染学生,知行合一,求真扬善达美。

思政课要触动学生心灵最柔软的地方

“教思政课很简单,对着书本画圈圈”“只要认得汉字都能教思政课”……这是对思政课教学的极大误解。

思政课是灵魂的洗礼课,思政课要学的是做人,做健全的人、健康的人、快乐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思政课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课,可以说处处、时时发生的事都与我们的思政课相关联。

我们学校每节思政课之前都设置了“实时播报”环节。有一次,学生播报时关注了“四川凉山的消防员们”。当学生看到消防员的妈妈跪在儿子床前不起,配文是“闻闻儿子留下的气息,儿子牺牲时才19岁”时,教室里一片寂静,男孩也好,女孩也罢,还有老师,再也控制不住泪水。我哽咽着说:岁月静好,是因为无数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有句话说: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并不和平,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我们常说“家国情怀”,“小家”的和谐安宁,是因为“大家”的和谐安宁、繁荣昌盛。

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能体会到这些话不是空洞的。每个人都被这最为柔软的情感所联结。我们的思政课教学,就是要不断利用那些能够触动心灵最柔软部分的资源,循序渐进,推动学生持续感悟,进而强化为信念。

有一次,我没有按课前的预设来上课,而是与学生共同倾听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中的演讲。说的是,上海《文汇月刊》1987年刊载了题目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长篇报告文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这位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黄旭华把这份报告文学寄给自己的母亲,这篇文章自始至终只提黄总设计师,没写具体的名字,但是提到了黄总设计师的夫人李世英的名字。他母亲一看,文章里面所写的黄总设计师就是因为30年没有回过老家而被弟妹们误解为忘了父母、不孝的三儿子。虽然母亲一直深信儿子不可能忘了养育他的父母,但是30年一直没回家,她难免也有怨言。她一而再、再而三地阅读这篇文章,泪水满面,自豪不已。她把子女们召集过来,只说了一句话:“三哥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谅解。”母亲这句话传到黄旭华的耳朵里,他哭了。有人问黄旭华:忠孝不能双全,你是怎么理解的?他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我们核潜艇阵线广大员工,呕心沥血,淡泊名利,隐姓埋名,奉献了一生最宝贵的年华,有的甚至奉献了终生。如果你们要问他们这一生有何感想,他们会自豪地说:这一生没有虚度。再问他们:你们对此生有何评述?他们会说: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事业,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无怨无悔!

讲爱国,讲对父母的孝敬,讲责任,讲奉献,讲民族精神,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比这段视频更生动的了。我被感动,学生也被感动,情感的联结让我们的思政课有血有肉有泪。

去触动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教育才会成功。思政课教师要用整个生命去呐喊,做精神力量、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的传递者,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不仅要让课堂有意义,还要有情感、有意思。

学以致用,把课堂与社会、生活联结起来

学生“时事播报”可谓“一举多得”:既锻炼了学生表达、理性思考的能力,又能让学生经常性地关注国内外大事,发展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洞察能力,辨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而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提倡学生关注主流媒体,潜移默化之中孕育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黑洞第一张照片发布……”孩子们做时事播报,总结人类对未知科学的探索,每个人意识到地球在整个宇宙中的渺小,追寻未知世界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永恒动力,持续的努力之后一切皆有可能。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思政就是要有这种意识,关注天下事,思考天下事,渐渐地形成观察、反思社会发展的能力。只有学以致用,把课堂与社会、生活联结,社会生活才能为学习提供更多资源,学习才是真实而有意义的。

我对学生说:生活中的大事、小事任何一件事都与思政课有关。有学生开玩笑地问:老师,睡觉这件“小事”与我们的思政课有什么關系?我说:休息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宪法规定的内容,可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说着玩的。这些都是思政领域的问题。“大”到中美贸易摩擦,与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关系?我说,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时刻意识到中华民族处在最危险的时候。国际霸权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思政课教师,就是要知昨天、观今天、望明天。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要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孩子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这样,我们才是真正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系北京中学副校长、道德与法治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 冀晓萍

猜你喜欢

思政课堂教师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欢乐的课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写字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