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政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与实现路径
2019-10-28牛晓靖
牛晓靖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具有指导性、方向性作用,其价值在于:有利于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提升政治觉悟;有利于提升道德品质;有利于培养综合能力与素质。本文在探讨思政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基础上浅析思政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实现路径,如何更好发挥引领作用,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关键词:思政课;人才培养;价值;实现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思政课,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切实提升育人实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政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人才培养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习近平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个国家培养人才,既要育“智”,更要育“德”。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不仅需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更需要实现价值塑造,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服务祖国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办好高等教育,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带动高校其他工作。
思政课的开设是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特征,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目标。因此,思政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思政课建设可以夯实人才培养之基,践行立德树人之本。
二、思政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1.有利于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了正确的思想,才能形成正确的行动。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各种思潮层出不穷、相互激荡,社会现象纷繁多变、泥石俱下,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大学生自身又面临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重考量,在价值选择上实惠性和功利性倾向较明显。思政课寓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觀、价值观于知识传授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用思政理论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复杂社会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自我、发现自我,造就新的自我,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这既关乎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体现在其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也能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提升整体国民素质。
2.有利于提升政治觉悟
思想政治素质是人才成长成功的重要基石,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每代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责任。当前大学生政治状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关心国家大事、有爱国热情,但是也存在着政治意识欠缺、自我中心意识过浓等现象。政治性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引导学生增进政治认知和政治认同,深刻理解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确立政治信仰,充分认识到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之间的密切关系;增强政治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为人民服务的改革浪潮之中。
3.有利于提升道德品质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才兼备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当代大学生道德主流是积极、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在道德追求上降低标准、道德评价上采取双重标准、知行关系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等问题。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确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基本规范,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的丰富道德资源中汲取能力量,提升道德品质,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特别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踏实诚信的道德素养,并为加强道德修养、践履道德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导。
4.有利于培养综合能力与素质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仅需要广博的知识基础和扎实的专业能力,还需要提升综合能力与素质。当今大学生面对的竞争日趋激烈,自我意识和成才意识日益强烈,但身心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成长过程中的矛盾困惑在不断增加,职业素养、自我学习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亟待提升。思政课是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思政课的知识体系建构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涉及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利于知识积累;思政课运用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使学生掌握辩证分析、矛盾分析、全面分析、历史分析等方法,提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思政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实现路径
思政课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目前思政课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尚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应积极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采取切实有效的路径,充分发挥其培养人才的巨大潜力。
1.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打造坚实的学科基础
思政课教学要做到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重要取决于其思想的品质和高度。思政课是讲政治的,但要用讲思想的方式讲政治,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以及家国情怀的渗透,做到以理服人。思政课教学的学科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但又交叉融合多个学科,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学科基础。思政课所讲的政治道理,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科学道理。以理服人、以理感人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记住理论,而是读懂思想。有思想的课才能让学生洞察理论背后隐藏的想法和方法,领会道理之中蕴含的真理和情理。只有以思想的逻辑撼动心灵,才能领悟真知,达到醍醐灌顶和豁然开朗之效。思政课讲的是大道理、大格局、大思想,这才是其魅力所在。
2.提升思政课教师能力与素养,有效发挥主导作用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办好思政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思政课教师的能力与素质直接关系着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特殊课堂,思政课教师作为价值观的传播者和塑造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面,高深的理论基础,更要有人格魅力。新时代对于思政课教师的要求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求思政课教师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以宽广的知识视野、历史视野、国际视野把道理将明白、讲清楚,为人师表,担负起时代的重任。
3. 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積极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真正达到“入脑入心”的最佳效果,才能达成培养人才目标,这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更新教学理念,紧跟时代潮流,关注社会热点,打破因循守旧的自说自话,对当前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做出准确科学的回应;二是优化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大上”也要学会“接地气”,用理论解决实际困惑,成为大学生真正喜爱且终身受益的行动指南;三是教学手段应随着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与时俱进,采用雨课堂、公众号等媒介,架起师生之间的桥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四是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样。采取讨论式、案例式、辨析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方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4.树立大思政课程理念,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要树立大思政课程观念,结合学生需求和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整合思政资源,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服务思政课堂建设,使思政育人更有深度、广度和力度。在思政课堂上,将学校改革发展的成就和学生优秀典型、校园感人故事作为案例引入,增强学生的接受度和认同感。在思政课外,引导学生通过党团活动、社会调研、勤工助学等方面参与社会实践,巩固课堂教学实效。着力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着的思想政治资源,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协同育人新格局。通过线上线下,构建师生广泛互动的新媒体移动课堂,将身边具有正能量的思政元素融入校园环境和学生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
5. 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增强实践育人成效
人才培养的目的是服务社会,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对课堂教学手段的有效补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思政课改革要坚持的原则。思政课理论知识需要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经过实践检验,从而形成个人的价值判断,转化为自觉地行为准则,甚至内化为理想信念。实践育人的阵地不仅包括校内活动,即由党团组织、社团活动、班集体建设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更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活动,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充分联系社会实际,直面现实问题,增强时代责任感。
综上所述,思政课在人才培养中具有指导性、方向性、基础性作用。加强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确保思政课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 银锋.基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政课改革研究—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5(6).
[2] 曹奕.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江苏高教,2018(9).
[3] 陈科,田惠芳.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4).
[4] 吴潜涛,王维国.增强亲和力、针对性,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
[5] 张安,方小年.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的三重意识[J].思想教育研究,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