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衡阳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019-10-28李晨旭周姝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衡阳市军民融合科技创新

李晨旭 周姝

摘 要:目前,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是一个战略性问题。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具有为经济转型升级增添活力、为创新发展催发动能以及将核心优势转化为产业集群优势的重要意义。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军转民”缺乏动力、“民参军”步伐过缓、高层次军民融合人才匮乏和城市军工文化氛围不浓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强化军民融合顶层设计、搭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平台、加强军民融合人才队伍建设、传承和弘扬军工文化的解决对策,这些对于衡阳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领头雁”,争当全国军民融合产业创新与发展的“领头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衡阳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军民融合发展这个时代命题。他明确指出,军民融合要上升到国家战略,这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并要求全国要加快军民融合的步伐。衡阳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领头雁”,如何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争当全国军民融合产业创新与发展的“领头雁”,是一项时代性课题。

一、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时代意义

(一)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为经济转型升级增添活力

軍民融合的实质,在于通过破除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封闭隔离,实现资源在两大体系之间的流动、共享、整合和配置优化。国防建设涵盖广泛,要将国防需求推动、国防科技牵动、国防产业促动、国防就业带动的功能融入到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对承接“军转民”、“民参军”及军民两用技术产品双向转化,使经济社会资源与国防军队建设需求精准对接,为经济发展转方式增添新路径。衡阳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既是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具体举措,也是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助推衡阳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为经济社会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互惠共赢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为创新发展催发动力

国防科技是优质创新资源和高新技术最为集中的领域,一旦加速向民用领域开放共享,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将会激发无尽的创新动力,催生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产业。当前,衡阳市正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增加科技支撑,既是贯彻中央与省委重大战略决策的需要,又是自身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需要。利用好各类技术创新平台,打造白沙绿岛军民融合产业园,充分发挥军工科技的优势,统筹军地资源,密切开展合作,加快推进协同创新,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从而催生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三)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将核心优势转化为产业集群优势

衡阳市在核工业发展基础、核行业资质、核产业配套、人才队伍、交通区位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以国家级产业园区为依托,大力突破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核工业、航空航天、新能源等优势产业,推动军民融合产业群发展,最大限度整合军地资源。今年,衡阳市政府与中核集团、中钢集团、南华大学、天星资本等签订了协议,协同开展白沙绿岛军民融合产业规划,引导全国以及当地军工产业上下游企业入驻园区,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二、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是“军转民”缺乏动力。“军转民”走向产业化、市场化,还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路,需要投入和承担相当风险。加之军工企业长期以来自成体系,受多年来军民体制分割、路径依赖、利益固化等因素影响,企业生存压力不高,吸纳民营企业参与的动力不足。另外,军工企业缺乏自主决策权,在吸引投资、扩展业务方面也受到了严格限制。

二是“民参军”步伐过缓。过去的军工行业是最后一块保持“计划经济”的领域,具有单一的垄断性。军工企业受传统理念的影响,民营企业很难打破军工集团内部长期固定配套协作关系的格局。民营企业虽然在技术和价格上更具有竞争力,但军工企业受本位主义思想影响,不愿意接纳民企参与军工生产,加之民营企业进入的门槛较高,难以获得军工产品市场信息,需求传导链条增长。军方也无法准确获取民营企业技术信息,这些因素直接制约了民营企业融入军工行业。

三是高层次军民融合人才匮乏。衡阳作为三、四线城市,对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还不足,加之社会总体人力成本不断上涨,使得人力资源的获取与保持有较大难度。没有健全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人才培养体系长期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高校教育体系与当前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求对接不够,高层次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

四是城市军工文化氛围不浓。衡阳是军工文化的摇篮,虽然南华大学也开设了“两弹一星”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等课程,并开展了系列有关军工文化及地域文化社科普及活动,但城市在宣传军工文化方面做得还不够。要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还需要整个社会、政府、企业、学校的共同参与。

三、衡阳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军民融合顶层设计

制定配套的法规政策,完善军民融合发展制度体系。加大对军民融合企业的财税、土地、科技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优化制度环境,促进全国性、区域性军民融合专项合作。建立军民通用标准体系,确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切实解决企业关心的热难点问题,为星鑫、凯新等涉军涉核企业“民参军”发展营造良好政务环境,推动军民融合产业稳步发展。组建成立军民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加强与国防科研院所、军工企业、驻军部队及其他省市军民融合创新研究团队的沟通协作,积极将研究中心建设成为湖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围绕国防科技创新与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等领域进行前沿性、战略性、基础性的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国防科技、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建成国防科技和教育政策研究与咨询平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的战略智库服务平台,为湖南省、衡阳市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二)搭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平台

通过“军”与“民”的深层联系,走出一条统筹安全与发展的新路。以军民通用工业为基础,建设尖端、先进技术数据库,推动军用、民用技术互通,促进资源共享。依托衡阳市军工资源条件,发挥军民融合产业群优势,推动军民融合新兴产业发展。2010年以来,衡阳市军民融合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2017年军民融合产业总产值18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6.2%,通过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互动,形成了以核工业、航空航天、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等尖端军事技术为核心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体系。积极推进衡阳军民融合创新基地建设,加强各大军工集团联络工作。积极推进双创区、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区、孵化与加速器区的建设。做好南华大学等高校师生入驻园区工作,打造项目孵化、双创活动、成果转化新基地。

(三)加强军民融合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军民融合人才引进力度。建立紧缺人才目录,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加强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健全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完善培养模式。支持军工单位、民营单位与高校联合建立培训中心,盘活军地教育优势资源,深化人才培养合作交流,坚持军地、地企在人才培养、技术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紧密协作,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全方位培养高层次的军民融合人才。构建民营企业和军工企业协同合作机制,建立军民人才流通机制和平台,打通军民人才壁垒,打破身份界限,让人才自由切换跑道,通过军地人才双向交流培养更多的人才。

(四)传承和弘扬军工文化

军工文化弘扬的是优良传统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体现了衡阳人民敢于担当、自信自强的时代精神,尤其是几代核工业人的努力让中国人挺直了腰杆,而衡阳就是这种核工业精神一个值得铭记的缩影。在二七二厂、七一二矿,开拓者们创造和见证了中国核工业起步和逐渐壮大的历史。可以说,衡阳人民对核工业有着深厚的感情,并深深地为老一辈衡阳人在中国核工业史上写下的光辉一页感到骄傲和自豪。要加强军工文化园区建设,厚植军工文化基因,凝聚军工精神文化,开展军工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浓厚城市军工文化氛围。积极发掘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历史事件、重大成果和重要人物史料,收集兵工文物,筹建一个集兵器、文物、史料、兵工文化作品为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使其成为军工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创作优质剧目,热情讴歌军工事业的辉煌成就,展示核工业人自强不息、奋勇创新的时代风采和军工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加快集中统一领导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N].人民日报,2017-06-21(001).

[2] 高鹏.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科学发展考量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4):20-21.

[3] 張育润,岳高峰.我国军民融合标准化发展探析[J].标准科学,2018(2):49-52.

[4] 陈姻,刘梦媛.我国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23):1-3.

[5] 王小绪.江苏国防科技工业与区域经济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3(6):11-15.

猜你喜欢

衡阳市军民融合科技创新
Breaking down the three ideological obstacles in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the West
On?the?importance?and?practicality?of English? Autonomous?Learning?in?Junior?Middle?School
On how to streng then the?Education?of?Middle School students’Moral?accomplishment
Funny English Expressions of “Convenience”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军民融合产业的四川探索:产业基金的逻辑和方案
特朗普的“军民融合”政策能兑现吗?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