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义纪念馆:一座永不磨灭的红色精神殿堂
2019-10-28胡晴
胡晴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原是一座百年学府(里仁学校)。走进纪念馆操坪,树木葱郁,绿草如菌。92年前,毛泽东就是在这里用“小石头打烂大水缸”的生动比喻,扫除了起义部队多日来战事失利的阴霾,提振了士气。
里仁学校背后的故事
1927年“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湖南,組织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9月9日发动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起义部队在向长沙方向进军途中相继受挫,毛泽东当机立断,指挥各路起义部队于9月19日在浏阳文家市会师,并于当晚在里仁学校后栋教室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会上,毛泽东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指出敌强我弱,革命暂时处于低潮,应该把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到农村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从此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制定与实施的转兵决策,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高举中国共产党的旗帜,首创中国工农革命军,它和全国各地的武装起义使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其卓越的历史贡献在中国革命光辉史册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精心布局的陈列馆感受烽火岁月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大厅右边的玻璃墙上,一首毛泽东主席家喻户晓的《西江月·秋收起义》令众多游客驻足轻吟。
陈列馆于2017年9月19日揭开新貌,用现代科技全面立体地展现秋收起义历史的脉络。陈列馆建筑面积6957.5平米,展陈区面积2200平米,以时间为主线,通过“一场危机、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支军队、一部史诗”的展示线索布局,围绕“光辉起点”的主题,分为“序厅”“高举新旗帜”“开辟新道路”“创建新军队”“苦难辉煌”五个部分。完整呈现出秋收起义前后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
其中,序厅面积380平米,由三个元素组成,一是我党一面鲜红的军旗,寓意着我们始终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二是一条宽敞的道路向前延伸,寓意着秋收起义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道路。三是一组英雄群雕,生动地再现了毛泽东同志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向浏阳文家市集结的情景。整个展区陈列251张照片、45件文物、18份文献、运用声光电、场景复原、电子沙盘等技术和形式真实再现了秋收起义时的那段烽火岁月。
红色文化继续升腾
自来火枪、红缨枪、大刀长矛、猪屎炮……陈列馆的45件旧物,每一件都经历过炮火的淬炼,是历史最好的见证。
陈列馆外,会师操场、文家市大捷的战斗遗址、杨勇将军故居、积谷仓、河口大屋革命漫画、刘家祠堂标语、铁炉冲毛泽东栽种的板栗树,都在诉说一段段红色故事。
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文家市是全国乃至国外游客慕名而来参观学习、膜拜寻迹的红色圣地。如今,红色文化在文家市继续升腾。为了让游客进一步走近历史,文家市纪念馆还开设了“五红”套餐,即走红军路线、观红色展览、听红色讲座、吃红军午餐、过红军生活,追随红军的脚步探寻历史的真容。
作为一座融合了儒家文化、民主教育、红色文化于一体的独特爱国主义教育场所,文家市会师纪念馆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斗争史,更是一座民族文化教育发展的进步史。它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神圣的意义。
现在,文家市会师纪念馆依然像一位坚毅而慈祥的老红军一样,向世人反复述说着那段永远也说不完的红色记忆。这里,是一座永不磨灭的红色精神殿堂。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
>>链接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占地面积69333平方米,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师旧址里仁学校原名文华书院,1841年由乡贤募建,坐北朝南,南北进深76.7米,东西最宽处70余米。旧址保存较好,当年书写的红军土地政纲、红军标语仍然保存在墙上。
会师旧址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1963年设立专人保护,1966年成立专门保护机构,1969年旧址初步对国内观众开放,1971年成立“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纪念馆”,1974年1月1日正式对国内外观众开放,1977年在会师旧址西侧新建秋收起义历史辅助陈列馆,1977年更名为“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
标语巷 原为里仁学校正门,为了更好保存墙上的茧命标语重修大门。这里墙上的标语有1927年工农革命军写下的“打土豪分组地”和1931年红军写下的《土地政纲》《苏维埃政纲》和“猛烈扩大红军队伍”标语等。
积谷仓白墙青瓦,重檐翘角,中置宝葫芦顶,槽门秉承清代建筑风格,牌楼顶部镶嵌有“文市积谷仓”五字石碑……这座原本用以赈灾济困的清朝建筑,因为在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的历史中见证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为穷人打天下,开仓放粮、救济百姓的史实,而被赋予了全新的历史意义。
资料来源:星辰在线、华声在线、红网、《浏阳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