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子俨等疏
2019-10-28陶渊明
告俨、俟、份、佚、佟:
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能独免?子夏有言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兹苦心,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如何!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
《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陶渊明集》卷七《疏祭文》)
注释:
①俨(yǒn)、俟(sì)、份(bīn)、扶(yì)、佟(tóng):陶渊明的五个儿子,小名分别叫舒、宣、雍、端、通。陶渊明《责子》诗中说:“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②四友:孔子的学生颜回、子贡、子路、子张,为孔子四友。子夏与他们是同辈。
③僶俛(mǐn miǎn):勉力,努力。
辞世:指辞去世俗事物,即辞官归隐。
④孺仲:东汉王霸,字孺仲(《后汉书》作“儒仲”),太原人。《后汉书·选民列传》说他“少有清节。及王莽篡位,弃冠带,绝交宦。……以病归。隐居守志,茅屋蓬户。连征不至,以寿终”。《后汉书·列女传》又载:王霸之“妻亦关志行”。
⑤二仲:指汉代的两位隐士羊仲、求仲。
⑥莱妇:老莱子的妻子。春秋时期楚国的老莱子,在蒙山之南隐居躬耕。楚王用重礼聘请他做官,被他的妻子竭力劝阻。后来,老莱子与妻子一起隐于江南。
⑦羲皇上人:太古之人。羲皇,伏羲氏,古代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⑧大分(fèn):寿命。
⑨鲍叔、管仲,分财无猜: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买卖。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没有鲍叔牙多,可到分红的时候,他却要多拿。鲍叔牙解释说:“管仲哪里是贪这几个钱呢?他家生活困难,是我自愿让给他的。”
⑩归生、伍举,班荆道旧:战国时期,归生、伍举二人为好友。伍举因罪逃往郑国,再奔晋国。在去晋国的路上,他与出使晋国的归生相遇。两人便在地上铺荆草,席地而坐,叙说昔日的情谊。归生回到楚国后对令尹说,楚国人才为晋国所用,对楚国不利。楚国于是召回了伍举。班,布列。道旧,叙旧。
⑾以败为成:指管仲因得到鲍叔牙的帮助而从失败转向成功。起初,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后来公子小白抢先一步,继位为齐桓公。管仲因曾射杀齐桓公而被囚禁,鲍叔牙向齐桓公极力推荐管仲。最终,管仲被任用为相,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⑿因丧立功:指伍举在逃亡中因得归生的帮助而回到楚國立下功劳。
大意:
告诉俨、俟、份、佚、佟诸子:
天地赋予人类以生命,有生必定有死。从古至今,即便是圣贤之人,谁又能逃脱的了死亡呢?子夏曾经说过:“死生之数自有命定,富贵与否在于天意。”孔子四友之辈的学生,亲自受到孔子的教诲。子夏之所以讲这样的话,岂不是因为人的穷困和显达不可非分追求,长寿与短命永远不可能在命定之外求得的缘故吗?
我已经年过五十,年少时就受穷苦,家中常常贫乏,不得不在外四处奔波。我性格刚直,无逢迎取巧之能,与社会中的很多人事多不相合。自己为自己考虑,那样下去必然会留下祸患。于是我努力使自己辞去官场世俗之事,因而你们从小就过着贫穷饥寒的生活。我曾被王霸贤妻的话所感动,自己穿着破棉袄,又何必因儿子不如别人而惭愧呢?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我只遗憾没有求仲、羊仲那样的邻居,家中没有像老莱子之妻那样的夫人,怀抱着这样的苦心,内心很是惭愧。
我少年时曾学琴、读书,间或喜欢悠闲清静。打开书卷,心有所得,便高兴得连饭也忘记吃了。看到树木枝叶交错成荫,听见候鸟不同的鸣叫声,我也十分高兴。我常常说,五六月里,在北窗下躺着,阵阵凉风吹过,便自认为是伏羲氏之时的古人了。我的思想单纯,见识稀少,认为这样的生活可以保持下去。时光逐渐逝去,逢迎取巧那一套我仍十分生疏。要想恢复过去的那种生活,希望是多么渺茫啊!
自从患病以来,我的身体逐渐衰老,但亲戚朋友并不嫌弃我,常常拿来药物给我医治,我担心自己的寿命不会很长了。你们年纪幼小,家中贫穷,常常要担负打柴挑水之类的劳作,什么时候才能免掉呢?这些事情总是牵挂着我的心,可是又有什么可说的呢!你们兄弟几人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应当理解普天下之人都是兄弟的道理。鲍叔牙和管仲分钱财时,互不猜忌;归生和伍举久别重逢,便在路边铺上荆草,坐下来畅叙旧情。于是才使管仲从失败转向成功,伍举在逃亡之后回国立下了功劳。他们并非亲兄弟尚且能够这样,何况你们是同一父亲的儿子呢!颍川的韩元长,是汉末的一位名士,身居卿佐的官职,享年八十岁,兄弟在一起生活,直到去世。济北的汜稚春,是晋代一位品行高洁的人,他们家七代没有分家,共同拥有财产,但全家人没有不满意的。
《诗经》上说:“对古人崇高的道德敬仰若高山,对古人的高尚行为要效法和遵行。”虽然我们达不到那样高的境界,但应当以至诚之心崇尚他们的美德。你们要谨慎做人啊,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
【点评】
陶渊明是东晋末到南朝宋初时期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体现了不阿权贵、保持高尚节操的坚韧品格。
这篇文章大约作于宋武帝永初二年(421)诗人五十多岁时。当时,陶渊明所患疾病一度加剧,重病中,他自恐来日无多,便怀着达观的态度,给几个儿子留下了这封带有遗嘱性质的信。
文章开头,陶渊明便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生命的态度。他引用子夏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来谈论生死富贵,虽然有任命随化的消极成分,但如果结合其生活时代以及生活经历,从这番议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秉持君子固穷的操守和高洁志趣。
第二、三段,作者简明扼要地回顾了自己五十余年的生活,说自己喜欢弹琴和读书,思想单纯;还说自己性格刚直,不愿意趋炎附势,不肯改变做人的原则和操守,因而得罪了不少人。但作者甘于这样的生活,他的诗中有“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自安”也就是心里的安宁,返才是作者追求的境界。
第四段转到对孩子的教导上来。他以鲍叔牙、管仲,归生、伍举等人的故事为例,告诫自己的儿子们在日后贫寒的生活里,要做到互相关心,和睦相处。最后,他又引用《诗经》中的话,希望孩子们能成为品德高尚、具有操守、为人正直的君子。舐犊之情,溢于言表。
清代林云铭评注《古文析义》中说:“与子一疏,乃陶公毕生实录,全副学问也。穷达寿夭,既一眼觑破,则触处任真,无非天机流行。末以善处兄弟劝勉,亦其至情不容已处。读之惟见真气盘旋纸上,不可作文字观。”可谓不刊之论。(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