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特征及解题技巧

2019-10-28张勇

广东教育·高中 2019年10期

张勇

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现代文阅读的第一道大题,多年来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题型非常成熟和稳定,考查方向明确,命题特征规律明显,解题技巧多样。本文主要以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来探讨这一类试题的命题特征及解题技巧。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在“考试范围与要求”中对论述类文本阅读明确指出: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 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 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从《考试大纲》来看,考察点虽然有六个,但全国卷实际命题只有三道客观题。命题和考察点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力层级B级的理解和能力层级C级的分析综合是糅合在一起命题的。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实际上综合命制了第一小题,题干一般表述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能力层级C级的分析综合中的第三点“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在全国三套试卷中,命题对应性都很强,均在第2小题表述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第3小题的命制,则侧重于“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两个考察点。实际上,从2017年开始,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角度就发生了较大变化,难度上也有加大的趋势。命题对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更加侧重考生对文本观点的推断、迁移和运用。

从近年高考选文来看,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选两类文章:一是社会科学类,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哲学、政治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美学等方面的文章。二是自然科学类,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生物科学类、天文学类、地理科学类、大气科学类、环境科学类、考古学、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但无论哪一类,高考中选用的文本往往反映的是当今人类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和最新的科研成果。我们阅读它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知识、掌握科学信息的过程。

从近年高考论述类阅读命题特点来看,试题具有题型稳定性、内容陌生性、文本规范性、设题整体性、引领时代性、传播文化性等基本特点。那么在命题选项设置陷阱方面,各类复习资料或者老师讲课的时候,很全面的给同学们总结出“以偏概全”、“因果混乱”、“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是非”、“混淆时态”等八大陷阱或者十大陷阱;这些陷阱是命题陷阱,掌握它对我们解题有帮助,但这并不是解题方法,在此不多赘述。

只要命题有规律可循,那么解题自然有规律可依。以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Ⅰ卷为例,我们通过解析试题,来掌握解题的通关密码。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對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2)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3)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4)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5)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 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 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 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解析:正确选项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审读题干:题干关键词为“理解和分析”,说明不能简单比较,需要有推理分析。

解题思路:

A选项信息事实上是一种条件关系,“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是“创作实践中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以偏概全,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只是创作实践中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一个方面,如果将后半句“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中的“就”改为“才”,此选项就是正确的。

B选项对应原文第4段“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在推理分析的基础上,没有明显的逻辑错误或者命题陷阱。

C选项前半句“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后半句“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之间是一种明显的强加因果的关系。该选项对应原文第4段“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只要稍加对比,就可以发现选项与原文不符。

D 选项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后半句“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该选项属于无中生有,对应原文“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責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另外,“无须考虑”的表述也过于绝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 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C. 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D. 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

解析:正确选项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证方法以及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审读题干:题干关键词为“论证”,说明考查的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对应了《考试大纲》中“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信息。

解题思路: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类试题,不能只局限于某一部分的比对阅读,而是要建立在对文章整体结构的理解和把握上。

A项根据每段段落大意,第一段提出“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第二段“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第三段“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第四段“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第五段“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由此可知,本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所以该选项正确。

B选项通过第二段“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第四段“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由此可知,选项“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正确的。

C选项信息正确,无需赘言,通过第二段内容即可以判断出来,比较简单。

D选项我们首先考查文章末段到底论证了什么,也就是末段论点的问题。文章末段事实上论证的是“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所以选项的观点本身就不正确。另外,选项中“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其实是对原文“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这句话范围的缩小,因此,也是错误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 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 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 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解析:正确选项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审读题干:题干关键词为“说法”,说明考查难度在加大,重点考查考生的推理能力,包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思路:

A选项对应原文第二段信息,在整体把握第二段信息的基础上,重点抓住“对于他们而言,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可知A选项正确。

B选项信息在原文中并没有明确的对应点,这就涉及到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能力和对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把握能力。我们可以从原文中找到以下信息第二段“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第三段“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第五段“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判断出,B选项是正确的。

C选项中,前半句老舍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句话的意思是非常清楚的,后半句“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我们需要弄清楚文章中的“情感共同体”是指什么?文章第四段“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据此及文章其它内容可以判断,C选项正确。

D选项,如果只是应试,用排除法即可确定答案,但作为对这道题目的分析与讲解,我们还是要给考生分析清楚。D选项“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对应的部分在原文的第五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只要我们仔细比对就会发现,原文内容是要追求“好、精”,但并没有说“少”,所以,选项中“少而精”是偷换概念,或者说无中生有。故该选项错误。

“研究高考试题就是和命题专家对话”。通过分析高考试题,领会高考试题的设计思路和考查意图,我们在备考过程中就会少走弯路。对于论述类文章的阅读,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无论命题如何变化,它终究是在考语文,考查的是考生的阅读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要“在原文中”去找答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不能遗漏任何重要的句子或者概念。

在具体操作层面,许多教辅资料上给考生列出了“读——审——找——比”等四步做题法。即:读,就是读文本,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审,就是审读题干,看清楚题目要求;找,就是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词句;比,就是将选项与找到的原文内容比对。这确实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做题方法。但需要说明的是,自2017年以来,第2小题加入对文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考察,只依靠“读——审——找——比”恐怕很难完成,因此,考生必須要掌握相关的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知识。笔者建议的阅读方法如下:

一、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

二、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最好用笔勾画圈点);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

三、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

四、要特别留意一些标志词。如: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以上从《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能力要求、近年来高考题型的设置、高考命题的规律特点、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例题解析、具体操作层面的阅读方法等方面对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进行了介绍,希望对广大考生能有所帮助。

责任编辑   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