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0年,中日制造业格局之变

2019-10-28陈言

瞭望东方周刊 2019年20期
关键词:螺丝差距制造业

陈言

我第一次知道“日本制造”的“厉害”,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那时,父亲送给我一把修手表用的改锥。那把改锥用起来特别顺手——它的角不那么锐利,因此划一下也不会伤到手;用它起螺丝时,还能把螺丝吸起来,避免了一时没拿好又掉到钟表里去的尴尬。

后来听父亲说,改锥是他上世纪50年代在北京的日本工业产品展览会上买到的。父亲回忆,那次展会盛况空前,数十万人前去观摩,展出的日本先进机床和建筑设备,让他叹为观止。

我后来查证了一下,那是1956年在北京和上海举行的第一届日本工业展。当时距离二战结束才不过10年工夫,日本制造业企业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取得这么快的进步,震惊了中国人。

而成立不久的新中国,还一穷二白,制造业才刚刚起步,面对“日本制造”时,中国人最深的感受是“差距”。

进入80年代,我因为学习日语,多次在日本家电展会上做过翻译。那时候,日立和东芝彩电是中国人都想拥有的“奢侈品”。只是按我当时的工资水平,攒10年也不一定能买下一台,可望而不可即。

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时,曾专门乘坐新干线列车,参观新日铁、松下和日产汽车,感受代表“现代化”的“日本制造”。

尽管已经开始改革开放,但中国当时在制造业方面与日本的差距,仍然不是一点半点。

到了21世纪,中国经济全面崛起,制造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不过“日本制造”仍然是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金字招牌”,不少产品一度成为中国人抢购的对象。

由于常常采访日本企业,我感觉到,中日制造业企业的差距与我父亲那个年代相比已經很不一样了。中国企业在一些尖端技术、特殊材料和精细化加工上,还需要向日本企业学习,但日本随便拿个改锥过来都会让中国人汗颜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近几年来,中国在高端制造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巨大投入和进步,让“中国制造”渐渐走向价值链的高端,并进一步改变了中日制造业的格局。

今年8月底在上海召开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我采访了一些日本技术专家,他们的共同感受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诸多方面,日本企业已经落后于中国。

毋庸置疑,日本仍然拥有一批先进的信息技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企业,但这些企业更加专注于技术在生产制造上的具体运用。在人工智能前沿企业的数量、规模、发展速度和雄心上,日本已经很难与中国抗衡。

70年之后,日本企业开始重新认识中国。相信今后在制造业方面,中日企业将更多的是一种寻求优势互补、共同研发的伙伴关系。

猜你喜欢

螺丝差距制造业
出走的螺帽
无法拆下的螺丝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拧三年螺丝的结果是什么
课桌和电脑的差距好大
注意贴纸下的螺丝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