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俄罗斯的文学密码
2019-10-28刘远航
刘远航
小学时我在偏远的边疆读书,有天站起来朗读课文的时候,碰到了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个名字。我习惯性地把第四个字重音上扬,第五个字轻声。或许是觉得这样念更地道,却引起了班上同学的哄笑。
这就是我对俄罗斯文学的最初记忆。中学时,语文老师推荐对她影响特别大的作品《静静的顿河》,这让我对俄罗斯文学有了最初的印象——原来北边的北边,有一个地方,跟我们这里一样,有酷暑和冰雪,也有河流山川。
这次终于有机会到俄罗斯实地采访,无论是作协大楼、波列诺沃庄园,还是普希金之家博物馆都让人印象深刻,但让人印象更深刻的不是珍贵的藏品和档案,而是走在上面吱吱呀呀的地板。这个文学世界已经很老了。
但这里同样也有新鲜的世界:那些在郊外专心写生的女孩,山川在她们的画布上展开。艺术博物馆里的男童在婴儿车里安睡,旁边是描绘风暴和海洋的画作。经历过冰封的时代,他们的文学却依然保存着原有的质地。
回来之后,采访了好几位同样上了年纪的俄语翻译家,他们见证了中俄两国之间的文学往来。学者刘文飞所在的首都师范大学要举行一个普希金纪念碑的揭幕仪式。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带了一本刘文飞翻译的《曼德尔施塔姆夫人回忆录》——我大学时代非常喜欢的一本书。见到这本书他还有些惊讶,说是此书之前就已经绝版,现在不再出了。
去上海采访娄自良老先生,看到寓所的楼道里画了《战争与和平》以及茨维塔耶娃诗选的封面,是一位社区里的干部画的。楼先生已经八十七岁,还在忙着翻译布罗茨基的诗歌全集,他经历过种种遭遇,聊起他不为外人道的往事,聊起年轻时因为天真的错误卷入政治的漩涡。
他们的身上,有着文學与时代的真正密码。
封面反馈
@绿萝:俄罗斯文学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这组文章对此领域做一番历史的呈现,可谓下了一番功夫。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国新闻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