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创客理念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3ES”模型研究1
2019-10-28白建松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文/ 白建松 (复旦大学 艺术教育中心)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与价值
创客教育是一种以培育大众创客精神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具体讲是一种以培养学习者创客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时提出“培育创客文化”。在创客文化培育的综合过程中,高等教育无疑是其重要一环,特别是大学艺术通识教育更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求新求异是艺术的内在动力之一,艺术这种先天的内在动力与创客精神不谋而合。艺术教育不仅会自然激发、培养受教育者创新的热情与欲望、思维与能力,还可促进受教育者在各自人文、科学等领域的创新。因此,为适应新时期创新人型才的培养,把创客教育理念与高校公共艺术教学相结合,将其有机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学,并对教学目标、方法、内容、考核等全教学流程进行探索创新、研究、实践就显得非常必要。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公共艺术教学区别于传统艺术公选课,更强调学生主动思考和设计创新,以实现基于全学习流程的创造学习,进而通过动手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创客教育“做中学”理念进一步发展和延伸,打通学习与现实的边界。同时,以跨学科融合理念打破分科思维壁垒,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这都将有利于最大化地将各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创新实践学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为他们日后创新创业提前做好准备。
与创客教育理念的融合也将拓展和发展公共艺术在高等教育中的教学职能,突出艺术教育在“双创”背景下对学生“整合性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作用。这还有助于打破多年来在综合类高校艺术教育中形成的艺术公选课唯提高艺术修养、唯陶冶情操的固有观念。这既顺应新时代下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也符合通识教育思想精神和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发展方向。
二、创客教育发展脉络与内涵
1.创客教育发展脉络
创客教育是基于创客文化发展出来的一种教育理念,是在教育发展和应对社会变革的内外双重的推动下产生的。创客文化与美国的车库文化存在一定渊源。20世纪初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美国家庭汽车得到普及。便利的交通扩大了生活圈,但同时也推高了家电、车辆、房屋等生活设施的维修成本。因此很多美国普通民众都会在车库存放一些维修工具,用于自己动手(DIY)维修。闲暇时也会带领子女进行兴趣制作和个性化创新,这就使车库成了发挥个人创新潜能的基地。从惠普、迪士尼从“车库创”的创立,到乔布斯在自家车库组装的第一台个人电脑,再到亚马逊、谷歌等一批从车库走来的著名公司就可见一斑。在车库文化、DIY文化等的熏陶和高速发展的科技的不断推动下,这种创新文化逐渐形成今天的创客文化。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为了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劳动创新能力又进一步提出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与数学(Mathematics)的STEM教育理念,旨在打破学科边界,培养动手、创新和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后又融入艺术(Art)成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STEAM教育理念,这与创客精神形成了高度共鸣。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受教育者从单纯的接收者进阶成为教育过程的创造者乃至开发者。他们在STEAM 理念下自己动手实现一个个新奇的想法,制作成作品,这便是区别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创客教育。1经过多年的完善发展,逐渐得到各国的认可。随着2010年“新空间”在上海的落户,创客教育进入我国。2016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在有条件地区要积极探索创客教育和STEAM教育这样的创新教育模式,我国正式进入创客教育的快速发展期。
2.创客教育理念内涵
创客教育是一种融合信息技术,秉承“开放创新、探究体验”教育理念,以“创造中学”为主要学习方式和以培养各类创新性人才为目的新型教育模式。
创客教育理念包含多方面内涵。从其结构上看,创客教育承继了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思想。即“从活动中学”、“从实际经验中学”,将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通过创造、分享的行为进行知识的构建。这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由来已久,尤为突出,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拓展了艺术教育中“做”的广度与深度,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艺术实践的门槛,使普通大众参与艺术实践成为可能。这种“做”不仅可以是数字绘画,还可以是数字动画、数字音乐、数字建筑甚至是虚拟现实。
从功能上看,创客教育是一种具有问题导向性的教育模式。受教育者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换成通过发现现实问题,寻求整合知识,最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知识创造参与者。创客教育倡导创造性学习,通过激发人类原始驱动力来进行全身心学习。主张受教育者融合多学科知识和团队协作,注重心、脑、手并用,培养个性化、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实践能力。创客教育所强调的创造力的生成与发挥不但需要学生智力的积极参与,也需要学生情感的投入与意志的坚持,这也是全人发展的重要体现。创客教育更强调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创新与创业,既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还有助于受教育者适应社会需求。
从内容上看,创客教育理念既包括直接以创客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实践,还包括对受教育者创新意识、能力等创客思维的培养理念。这使得创客教育可以涵盖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两大领域。非学历的创客教育是伴随着创客运动兴起的,他们在创客空间、创客工作坊、线上线下创客培训机构,以兴趣社团、社区协作、双创孵化等多种形式,围绕某类创业项目或前沿技术开展教学实践。另一方面与非学历创客教育蓬勃开展相比,学历教育中的创客教育发展相对较为乏力。由于创客教育理念强调知识的跨界和融合,而学历教育大都建立在分科体系基础之上,这使二者理念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如何将创客教育与学历教育二者进行互补融合,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各自优势,业已成为当下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议题。
3.创客教育特征
不同教育阶段、不同机构和不同学科中的创客教育理念很难一概而论,但在学习环境、教学活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共同特征。第一,在学习环境方面,创客教育的学习环境一般具备灵活性,且有助交流;多在空间中为受教育者提供工具、材料以及相关信息等,或配套工作室、图书馆、咖啡厅等自由学习的环境。创客教育还会以学习者相互关系为基础,构建社会性学习环境。因此,教学活动不只限定在物理空间,还可以在网络空间通过网络讨论、资源共享、思想交流等方式进行互动学习。第二,在教学活动方面看,创客教育都会强调为受教育者提供动手与创造的机会,通过对多种工具、材料等的应用来增加多感官体验。同时教学活动多以项目为驱动,以产品创造为基础进行学习,成果大都会体现为实物形式。第三,学生方面看,创客教育中学习者大都以发明家身份自居,由于教学过程从制做的主题、材料,再到工具的选定等都强调以学生为主导,因此受教育者主观自律较强。同时,创客教育是开放式教育,强调通过社交网络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共享,这使学习者的社会属性较为突出。他们在共享制做和最终成品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共同学习者或专家的反馈,这一过程可构筑起以喜好认同为基础的强有力社会经验。第四,在教师方面,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换成指导者、学习的帮助者、学习的推动者和共同的学习探索者;教师基于项目成果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在创客教育中主体是学习者,教师负责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这也对教师知识、理论与实践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与现存问题
1.新时代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理念转变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产业、工业自动化,人工智能,对未来从业者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为新时代培养具备综合素养的创新型综合人才成为了教育届的共识。艺术教育既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更是主要内容,它在对大学生人格、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重要环节。由于艺术教育在激发和培养大学生创造型思维、创新能力、感知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各国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视。在新时代下公共艺术教育功能正从单纯注重艺术素养教育,向着侧重综合知识运用、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向转变。在欧美著名大学,如哈弗、牛津等大学都已经建立起较完善的艺术教育体系和设备设施,规定本科生在专业课学习之外,必须选修艺术相关课程。相较欧美我国公共艺术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但近年来国内以北大、复旦为代表的一批重点高校也逐步实施了艺术通识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面向大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在国内也已经开始受到重视。
自2011年秋席卷全球的各类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在线知识媒体、线上知识订阅服务和线下培训得到了蓬勃发展。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普及的今天,知识、理论等的迭代速度前所未有,大量知识可以很容易在网络上检索得到。当前形势下,课堂仅仅传授知识已不再能满足新时代教学要求,在信息化时代对教师来讲,对于信息的选择和综合能力显得愈来愈重要。这也对教育方式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达者向学习的帮助者、方法的指导者转变。此背景下各地高校纷纷增大教学改革、创新力度加以应对,推出诸如翻转课堂、服务学习、文化游学等创新授课方式。随着对公共艺术教育认识水平的提高,各地高校不断建立艺术实训中心、艺术实验室、学校美术馆、演出场馆等机构、设施。这为公共艺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新的发展契机,也对艺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以“理论讲授+赏析”的艺术素养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要求。如何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知识运用和思维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下摆在高校艺术教育面前的首要问题。
图1 创客教育的主要特征
2.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1).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度有待提高
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国家发展水平、国民综合素质直接相关。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起步晚、理论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致使艺术教育学科地位认可度不高。致使公共艺术学科一直位于综合性大学发展的边缘地带,相应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较缺乏。随着近年来国家一系列艺术教育政策的出台,很多高校虽建立了公共艺术教育部门,也以此为基础也开设了一些艺术选修课,但在学科发展定位、公共艺术教育师资建设等方面还大都存在不足。这也制约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受社会整体认知,和初、高中阶段应试观念的影响,学生及其家长对公共类艺术课程从理念认识上重视不够,忽视公共艺术教育对学生个体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作用。存在“副科”化倾向、为学分而选修情况,参与不够积极主动。学生对艺术教育课程重艺术欣赏,轻视理论、实践现象较为突出。
(2).公共艺术教学设施不足,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认识不够艺术教学由于其学科特点,对场地、设备、时间等存在一些特殊要求,这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和人员维护。相较于大多数理论类课程似乎“投入产出比”不高,因此造成学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支持重视度不足。也正是由于相关条件等的限制,使得实践性公共艺术课程的模式较为单一,在公共艺术教学过程中还较普遍存在实践教学部分压缩,甚至阉割的情况。这致使艺术教育鉴赏化趋向严重,对学生艺术教育效果不够理想,未能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合力,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公共艺术教育的魅力和影响力。
在对艺术教育认识方面上看,受社会上功利主义的影响,高校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学科本位主义、就业至上主义的趋向,这造成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认识不够。公共艺术教育临时化、业余化现象还较普遍存在。因此,迫切需要从学科建设和构架的高度定位公共艺术教育,绝不能仅停留在建设几个学生艺术社团、代表学校参加几场比赛,或做一些汇报演出活跃学校文化氛围的层面。更应与时俱进,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放在培养一个完整社会人的育人事业的高度来加以认识。
当下高校艺术教育往往只重视课上艺术教育内容,对艺术普及和融入生活重视不够。在公共艺术教育的具体工作中,重艺术展演、奖项,轻学生艺术体验、感悟与提高的问题较为突出。我们应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不仅要体现在课堂环节,还应体现在对学生生活与成长的浸润与熏陶上。
在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如何将艺术教育融入到学生生活中,如何能在学生成长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共艺术教育效果。这也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与改革发展提出了要求。
图2 融合创客理念的公共艺术教育“3ES”模型
四、融合创客理念的高校公共艺术教改“3ES”模型
杜威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即是玩、实验和真实探究的成果,也就是说学习是通过创造可分享事物的行为来进行知识建构的。这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尤为突出。艺术、设计的学习方式从师徒制发展到今天艺术学院的工作室制,无不体现了艺术知识的构建离不开艺术品、设计物的创造过程。对于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而言,由于数字科技的普及和近年来教学设施的大幅改善,使非艺术专业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设计创造实践成为可能,这也成为公共艺术教育的侧重从理论赏析到实践体验变革的崭新机遇。
由于学科教学目标间侧重的不同,公共艺术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课时分配差异很大。因此我们也要看到公共艺术教学课时量的设置远远低于艺术专业教学。有时为能让学生体验一定程度的艺术实践,一门公共艺术课甚至需要多门艺术专业相关基础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针对公共类艺术教学的特点重新设计教学,而不能直接照搬艺术专业教学方法。公共类艺术教学应从整体知识节构出发,充分考虑非专业学生在艺术基本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对教学过程进行把握,针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设定合理的目标与内容。
为更大程度地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上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特有作用,本研究结合公共艺术教育与创客教育理念各自特点将其整合、重构,提出融合创客理念的公共艺术教育“3ES”模型。模型具体分为感性活动(Emotion)、体验活动(Experience)、认知探索活动(Exploration)和共享活动(Share)四部分:
感性活动(Emotion)是在教育初始阶段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为学生建立一个感性的知识框架和师生间的共同语境。旨在为后续教学的开展于互动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为持续构建、拓展和丰富知识系统做好基础准备。具体包括感性建构,基础认知,模糊接受3个主要环节。感性构建是指通过对领域内经典艺术作品的观摩、解读、分析、模仿等活动形成直观感受,构建符合艺术学原理的感性经验。基础认知从专业角度梗概式的梳理、讲解艺术基础理论,从而建立正确的基础理论构架认知。模糊接受的重点在于掌握对作品的基本评判原则,以便将艺术学概念与学生既有知识体系建立关联。
认知探索活动(Exploration)是一个开启学生思维的过程,也是整个教学环节的核心部分。此教学环节强调培养学生对现实世界理解、观察和认知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对事物的探究与审美兴趣,对视觉语言的运用与表达能力。在入门、进阶、自主三大循序渐进的课程模块中,使学生从感知、体验的入门阶段开始,逐步到动手体验、任务的进阶,再到任务项目的自主拓展阶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定期进行阶段性成果的发表、讨论,对成果进行互评和讲评;构建线上、线下社群,实现知识资料的共享和交流。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探索、视觉表达逐步培养审美意识、自省意识,正如怀海特在《教育的目的》中认为大学阶段的教育应该使学生“站起来环顾四周”。在此环节的课程设置上,应本着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独立个性、完善知识结构的原则,安排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真实的世界中去,把鲜活的自然、社会和生活引入到认知探索的范畴中来。在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洞察、判断力、想象、创造力、和知识的融合运用能力,体验活动(Experience)贯穿于感性活动、认知探索活动和共享活动等各教学环节之中,是使学生脱离被动接受艺术知识局面的重要基础。它使学生在完成多种形式的微任务过程中,主动感受、体验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并提高对周遭现实事、物的兴趣。在课程的设置上,鼓励学生身体力行、动手创造。这一过程要求整合运用综合感官、经验方法、学识智力等资源形成真实具体的成果,并将各个阶段成果在每个环节进行发表、讨论、分享,这也是实现体验活动的重要途径。
共享活动(Share)是艺术教育的特有环节,也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和总结。通过共享活动可以展现,并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锻炼组织协调能力,还可以激励学生自主提高作品综合水准。学生实践成果通过展览展示活动得到了检验,又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综合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分享意识。并通过对其它作品的比较、对照进行总结反思,以便形成更全面的理解与更客观的认知。
本模型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而教育者进而转变成为知识的教授者,学习的指导者、实践的帮助者、项目的推动者、新知识的共同探索者。把理论知识分解融入到感性中、体验中、实践中,进一步将师生关系塑造成了更加紧密的学习共同体。这在促进教学相长的同时也对教育者理论储备、实践能力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3 感性活动(学生感性活动日记)
图4 认知探索(“与大师对话”学生动态图形截图)
图5 体验活动(课上创意理念发表与讨论)
图6 共享活动(学生作业展览)
五、结论
在当下对公共类艺术教育认知度还普遍不足的背景下,调动、保持学生的积极性是开展实践体验的重要手段,事实上对创客教育的关注也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融合创客理念的公共艺术教育强调以进阶性问题为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开展探究性活动,关注学习、体验与实践并重。通过展示、实践服务、总结反思等活动将实践和理论成果进行共享,可以开拓学生思维,增进学生与社会互动,并促使学生将学习成果有机整合到自身知识体系之中。这将为学生适应未来更为广泛的视觉文化环境、更复杂的社会分工系统打下基础。在创客文化培育的综合过程中,高等教育是其重要的一环,与生俱来带有创新基因的艺术教育更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