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区爬行动物资源现状调查研究
2019-10-28乔淑芬王泓智
乔淑芬,王泓智
爬行动物由于新陈代谢水平较低,再加上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所以仍然属于变温陆生脊椎动物.它们的地理分布范围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而受湿度的影响却较小,这也是现存的爬行动物大多数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温带和寒带地区则种类较少的主要原因.
长白山区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年平均气温为2.1~6.5℃.如此气候条件,决定了爬行动物在长白山区分布的种类相对稀少,种群数量相对不多.在以往的一些资料中对长白山区爬行动物种类虽有阐述,但观点存在差异性.如在富国栋、高文由等所著《长白山西南坡野生经济动物志》一书中阐述的爬行动物种类为11种;邱宝鸿等在《长白山两栖爬行动物资源》中阐述的爬行动物种类也是11种,二者阐述的物种数目虽然相同,但种类却有所不同[1-2].近年来,人类生产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日趋严重,干旱及高温天气出现的频率在逐年增加.环境及气候的变化对长白山区爬行动物的繁衍生息影响状况如何,乃至于长白山区爬行动物现有种类及资源现状是否有变化,在以往的国内外文献资料中未见详细报道.鉴此,本课题针对长白山区爬行动物现有种类及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为人们进一步明确和了解长白山区爬行动物种类及资源现状,对珍贵、稀有、濒危物种制定保护措施及为维护长白山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提供理论参考.
1 调查研究方法
通过资料查询,了解长白山区气候特征、爬行动物的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等.以通化地区、白山地区和延边地区各市县适合爬行动物生存的地域(如森林、草甸、池塘、沟渠、农田等)为调查地点.实地考察采用的是“样方法”和“样线法”[3],以直接获取信息资料,同时结合走访调查林业工人、村民、农民以及资料查询等方法间接获取信息资料.对调查了解到的爬行动物种类采用的是结合俗名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物种鉴定.有关长白山区爬行动物资源现状主要是通过种群数量来推断,而种群数量又是通过常见与否来判断,长白山区爬行动物地理区系划分状况主要是通过资料查询完成.
2 调查研究结果
2.1 长白山区爬行动物种类及分类地位
本次对长白山区爬行动物现状调查,共调查到18种爬行动物,它们隶属于2目4科11属,其名录及分类地位如表1所示.
由表1得知,长白山区爬行动物现有种类为18种.其中龟鳖目(Chelonia)只有1科1属1种,占调查总数的5.55%.有鳞目(Squamata)包括蜥蜴亚目(Lacertilia)和蛇亚目(Serpentes)两个亚目,蜥蜴亚目为1科2属4种,占调查总数的22.22%;而蛇亚目包括蝰科(Viperidae)和游蛇科(Colubridae)两个科,蝰科为2亚科4属5种,占调查总数的27.78%;游蛇科为4属8种,占调查总数的44.44%.由此可见,长白山区的爬行动物由于受到本区气候条件的制约,种类相对较少,相比全世界现存爬行动物种类(5 000多种)真可谓屈指可数.在仅有的爬行动物种类中,有鳞目的种类占有绝对优势,占调查总数的94.44%,而在有鳞目中占优势的为蛇亚目,占调查总数的76.47%.在本次对长白山区爬行动物调查中未发现喙头目和鳄目的种类,在蜥蜴亚目中未发现避蜴科、壁虎科、石龙子科、蛇蜥科、鳄蜥科及巨蜥科的爬行动物;在蛇亚目中未发现盲蛇科、蟒科及眼镜蛇科的爬行动物[4].
2.2 长白山区爬行动物分布状况
本次调查到的长白山区18种爬行动物中,有12种: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丽斑麻蜥(Eremiasargus)、北草蜥(Takydromusseptentrionalis)、岩栖蝮(Gloydiussaxatilis)、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乌苏里蝮(Gloydiusussuriensis)、白条锦蛇(Elaphedione)、红点锦蛇(Elapherufldorsfa)、棕黑锦蛇(Elapheschrenckii)、黄脊游蛇(Coluberspinalis)、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赤链蛇(Dinodonrufozonatum)在本区分布广泛,各市县均有分布,占调查总数的66.67%;有6种:黑龙江草蜥(Takydromusamurensis)、白条草蜥(Takydromus wolteri)、极北蝰(Viperaberus)、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stejneri)、团花锦蛇(Elaphedavidi)、东亚腹链蛇(Amphiesmavibakari)在本区不是广泛分布,只是在个别市县有分布,占调查总数的33.33%.其中黑龙江草蜥(Takydromusamurensis)和白条草蜥(Takydromus wolteri)只在长白地区和延边地区各市县有分布;极北蝰(Viperaberus)只在长白县、抚松县和安图县有分布;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stejneri)只在长白县和集安市有分布;团花锦蛇(Elaphedavidi)只在通化地区和延边地区各市县有分布;东亚腹链蛇(Amphiesmavibakari)只在通化地区各市县有分布[5].
表2 长白山区爬行动物地理区系划分
2.3 长白山区爬行动物资源现状
调查得知,长白山区爬行动物种群数量相对较多(野外常见)的有10种,分别是丽斑麻蜥、北草蜥、岩栖蝮、短尾蝮、乌苏里蝮、白条锦蛇、红点锦蛇、棕黑锦蛇、黄脊游蛇、虎斑颈槽蛇,占调查总数的55.55%;种群数量相对较少(野外少见)的有5种,分别是中华鳖、白条草蜥、团花锦蛇、赤链蛇、东亚腹链蛇,占调查总数的27.78%;种群数量稀少(野外难见)的有3种,分别是黑龙江草蜥、极北蝰、竹叶青,占调查总数的16.67%.据考察地村民、农民及林业工人等介绍,近些年来,虽然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日趋严重,全球气候逐渐变暖、气温不断上升,干旱及高温天气出现的频率逐年增加,但对长白山区爬行动物的繁衍生息没有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无论从物种数量还是从种群数量看不仅没有出现减少的趋势,反而有些物种,特别是一些蛇类如短尾蝮、虎斑颈槽蛇、棕黑锦蛇等种群数量出现了增加的趋势,在农户的房前屋后、农田地头、沟渠岸边及乡间路旁经常见到这些种类蛇的出没[6-7].
2.4 长白山区爬行动物地理区系划分状况
在了解长白山区爬行动物种类、分布及资源状况的基础上,又通过资料查询对长白山区爬行动物地理区系划分状况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得知,长白山区爬行动物地理区系划分状况是:只分布在古北界的物种有6种,分别是黑龙江草蜥、极北蝰、岩栖蝮、乌苏里蝮、团花锦蛇、东亚腹链蛇,占比为33.33%.其中乌苏里蝮和团花锦蛇在东北区、华北区和蒙新区均有分布,极北蝰和岩栖蝮在东北区和蒙新区均有分布、黑龙江草蜥和东亚腹链蛇只在东北区有分布.仅有竹叶青蛇分布于东洋界,占比为5.55%.而在古北界和东洋界均有分布的物种有11种,分别是中华鳖、丽斑麻蜥、白条草蜥、北草蜥、短尾蝮、白条锦蛇、红点锦蛇、棕黑锦蛇、黄脊游蛇、虎斑颈槽蛇、赤链蛇,占比为61.11%.其中虎斑颈槽蛇在古北界和东洋界广泛分布;中华鳖、北草蜥、短尾蝮和赤链蛇只在东北区、华北区、西南区、华中区和华南区有分布;白条锦蛇只在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西南区和华中区有分布;丽斑麻蜥和黄脊游蛇只在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和华中区有分布;红点锦蛇只在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和华南区有分布;棕黑锦蛇只在东北区、华北区和华中区有分布;白条草蜥只在东北区和华中区有分布.另外,由表2还可知:在古北界分布的17种物种中,在东北区全部有分布,而在华北区只有12种,在蒙新区只有8种,在青藏区只有1种.在东洋界分布的12种物种中,西南区有6种,华中区有12种,华南区有7种.由此可见,长白山区的爬行动物地理区划总的状况是,古北界东北区的种类最多(17种),表现为显著优势的区系特征,这与长白山区地理划分属于古北界东北区长白山地亚区相一致.
3 讨论
通过对长白山区爬行动物资源现状调查研究得知,长白山区爬行动物现有种类约为18种,相比邱宝鸿等在《长白山两栖爬行动物资源》中阐述的11种,增加了7种.种类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与调查时间及调查地点有关(因为对野生动物的调查,地点和时间的选择是关键).从目前来看,虽然全球气候在逐渐变暖,干旱及高温天气频出,但长白山区爬行动物无论从物种数量还是从一些种类的种群数量来看,都没有出现减少的趋势,反而有些种群的野生资源出现了明显增加的趋势(因为在野外经常会见到一些蛇的活动).分析原因有三:一是爬行动物属于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在结构生理方面有许多适应干旱的特征,如爬行动物含氮废物主要是以尿酸的形式排出,而尿酸相比尿素不溶于水,很容易在尿中沉淀为白色半固态物质,这样在排出含氮废物的时候就可以减少水分的排出;爬行动物新陈代谢率低,这样经由呼吸丢失的水分甚少;爬行动物皮肤腺退化,从而通过皮肤丢失的水分相比两栖类、哺乳类等要少得多.二是在国家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约束下,人们的法律意思在不断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在不断转变,使得乱捕乱杀野生动物的现象大大减少.三是从生态环境看,长白山区植被较好,物种具有多样性,可以为爬行动物的繁衍生息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本次对长白山区爬行动物资源现状调查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人们进一步明确和了解长白山区爬行动物种类、资源现状,对珍贵、稀有、濒危物种制定保护措施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还可以为合理开发利用长白山区爬行动物资源及维护长白山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