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衡针治疗晕动病的疗效观察

2019-10-28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18期
关键词:针法恶心针刺

晕动病是指乘坐交通工具时,因运动中产生的旋转、摇摆或颠簸等,使乘坐者发生的前庭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根据交通工具的不同,可分别称为晕车病、晕机病(航空运动病)、晕船病及宇宙晕动病。因此常于搭乘汽车、飞机、船只等运行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发生,多以上腹不适为首发感觉,继有口角流涎、恶心、呕吐、冷汗出、眩晕、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血压下降、眼球震颤、呼吸深长而慢。呕吐严重者还可引起失水过多和电解质紊乱。作为一种人们日常交通出行的常见病、多发病,晕动病危害甚广,但临床缺乏针对晕动病疗效即时显著的治疗手段和方法。本研究运用平衡针治疗晕动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纳入40例受试者,均为我校2012年9月—2016年9月有晕动病病史的在校学生,所有受试者经实验检测发现均能被诱发出现程度不一的晕动病症状。其中男17例(42.5%),女23例(57.5%);年龄18~23岁。随机分为平衡针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平衡针组,男8例,女12例;年龄(20±2)岁;对照组,男9例,女11例;年龄(21±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乘船、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发病;②先出现眩晕、倦怠,后出现头痛、口角流涎、恶心、呕吐、精神抑郁、面色苍白,严重者表现为出冷汗,血压降低,心动过速或过缓,呕吐严重者还可引起失水、酸中毒等;③停止运动后,于短时间内症状消失;④既往出行有类似病史且反复发作。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身体健康,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等严重的基础性疾病;③年龄18~65岁;④知晓实验内容与目的,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积极配合针刺治疗者。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②鉴别诊断,排除类似症状病症病人,如美尼尔综合征、椎动脉型颈椎病、前庭神经炎、精神性及头痛性眩晕等;③治疗期间接受其他治疗者。

1.4 剔除标准 ①恐惧针刺甚至晕针者;②因各种原因未能坚持所有实验,或中途失访未完成治疗与评分测定者;③出血性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④研究导致病情加重恶化者;⑤未遵医嘱治疗,致使疗效无法判断或资料不全者。

1.5 方法

1.5.1 对照组 设立空白对照组,防止因对晕动病诱发装置耐受而出现治疗前后指标数据差异较大情况。在治疗前通过旋转装置诱发晕动并记录初次格瑞比尔(Graybiel)评分和晕动病生理表现,而后观察期间不予治疗,在经过与平衡针组相同的治疗时间后,再通过旋转装置诱发晕动并记录各项指标数据。

1.5.2 平衡针组 采用平衡针法进行治疗。主穴为升提穴(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后发际直上8寸处,双耳尖连线的中点上1寸处),配穴为胃痛穴(口角下1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1.5寸处)、胸痛穴(前臂背侧,尺桡骨之间,腕关节与肘关节连线的下1/3处)、头痛穴(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之前凹陷中)[1]。治疗方法:受试者取仰靠坐位,操作处皮肤常规消毒后,将75%乙醇棉球用手捏干固定在针体距离针尖1~2 cm处,便于进针时针体不易弯曲,以华佗牌不锈钢毫针(0.30 mm×25~50 mm)进行快速针刺,其中,升提穴应使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 cm,刺及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支配区,可稍运用滞针手段造成酸麻胀沉的强化性针感;胃痛穴应使针尖向对侧平刺2~4 cm(1~2寸),按男左女右取穴,刺及三叉神经第三支,使之出现较弱的局限性针感,或运用滞针产生强化性针感;胸痛穴应使针尖向上呈45°斜刺2~4 cm(1~2寸),刺及对侧前臂背侧皮神经或骨间背侧神经,达到局限的酸麻胀感;头痛穴应平刺2~4 cm(1~2寸),针刺对侧跖背神经,使获得放射性麻胀针感。4穴均采用三步到位针刺法,原则上不提插、不捻转,达到一定深度即出针。每次治疗时间控制在3 min以内,以产生针感为宜。每周2次, 5周共治疗10次。

1.6 观察指标 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后均诱发晕动,并记录晕动症状各项指标的数据。实验装置采用旋转诱发晕动病电动椅,受试者上身固定,系好安全带,以20转/min匀速转动,每次转动持续5 min。

1.6.1 晕动症平衡功能 采用格瑞比尔法晕动病症状体征评分系统[2]对晕动症状和体征(头晕、恶心、呕吐、冷汗、流涎、欲睡、疼痛、皮肤颜色变化等)进行评分。0分为无不适;1~2分为轻度不适;3~4分为中度不适B级;5~6分中度不适A级;7~15分为重度不适;≥16分为严重不适。

1.6.2 临床疗效 显效:头晕、恶心等晕动病典型症状或体征完全消失,不复发,精神状态良好;有效:头晕症状明显改善,仅有轻微的晕动病典型症状,如恶心、流涎、上腹不适、冷汗出、面色晃白等晕动病典型症状之一;缓解:眩晕症状减轻,出现两项及以上晕动病典型症状;无效:眩晕依旧,各种症状体征未减轻,有呕吐。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格瑞比尔评分比较(见表1)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 2010.05±3.6210.34±3.51平衡针组2010.15±3.60 1.10±0.851)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Graybiel评分等级比较 平衡针组治疗前后Graybiel评分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格瑞比尔评分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Graybiel评分等级比较 例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1)P<0.01

3 讨 论

晕动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系乘坐交通工具过程中,体内内耳前庭平衡感受器因过度运动刺激而使前庭器官释放过量生物电,从而影响神经中枢而产生的冷汗出、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群[3]。

目前西医防治晕动病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服用抗组胺药、抗胆碱药、拟交感神经药、胃动力药、钙拮抗剂等药物来防止晕动病所带来的恶心、呕吐反应[4]。但这些药物在治疗同时也带来许多副反应,如嗜睡、视物模糊、消化道和呼吸道分泌物减少等。中医学则将晕动病病因归于头眩、眩冒,认为是由于素体清窍失养,髓海不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痰浊中阻,气机不畅而致[5]。历代医家也曾提出“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语不作眩”等学说[6]。

现代临床多采用针灸技术治疗晕动病,张平等[7]以针刺风池、晴明、风府等穴配以刮法、龙虎交战法等补泻手法,共留针20 min,且每5 min行针1次治疗眩晕症;秦升[8]用四神针分别向四周平刺,同时平刺印堂穴、直刺太阳穴,留针30 min,且每5 min行针1次,每次约 1 min;卢岩等[9]采用健脾醒胃针法,针刺百会、四神聪、内关、足三里、合谷穴,留针20 min;宁德春等[10]则以晕痛针法针刺四神聪、百会、印堂,留针30 min,每5 min行针1次,每次约1 min。以上所列方法治疗晕动病都需留针20 min以上,临床治疗时间过长。平衡针法突出单穴疗法、快速针刺、即时效应的技术特点,进针快、得针感快、出针快,每针针刺过程可以控制在3~30 s,甚至可以控制在3 s以内,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

平衡针来源于中医的心神调控学说和西医的神经调控学说,分别从宏观、微观两个视角认知平衡,形成针灸与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控模式[11]。其将人看作一个有机的可自我调控的整体,术者操作时直接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通过神经这一信息高速传导通路将刺激反馈到大脑高级中枢,机体在指挥系统的作用下释放相关物质能量,实施对子系统的支配作用,促使机体自行调治其病理状态,恢复正常机体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平衡针是针灸界“X”法(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中间取四周)的经验总结,贴合神经分布治疗规律[12]。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平衡针法防治晕动病可使晕动病评分明显降低,有效缓解晕动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针刺神经传导至大脑,启动了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系统,刺激主导平衡功能的前庭神经,降低致晕阈值,激发大脑释放有关物质,快速抑制局部感觉,缓解眩晕感。主穴升提穴位于百会前1寸,布有枕大神经分支,枕大神经为C2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出椎管后绕过头下斜肌向上内行走,分布在头后部,可缓解局部头晕症状。此穴还位于督脉循行线上,具有升阳固托、益气固本的作用,可调节因晕动病而引起的清阳不升、气机不畅的症状。胃痛穴位于口角下1寸,其下布有三叉神经第3支,具有健脾养胃、平衡心理的作用,可缓解眩晕导致的恶心呕吐等肠胃症状。胸痛穴位于前臂背侧,尺桡骨之间,腕肘关节连线的下1/3处,分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骨间背侧神经,其初级传入纤维止于C5~C7节段,可调节心律,减轻心慌、心率过快等症状。头痛穴相当于传统的太冲穴,具有调理气血,疏肝理脾的作用,对于缺血性眩晕有较好疗效[13]。四穴合用,共同发挥治疗晕动病的作用。

平衡针法治疗晕动病起效快速,有效率高,操作安全,方法简单,价格低廉,不良反应少,是一种适于临床的治疗方法。本次研究也为未来深入研究平衡针治疗晕动病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针法恶心针刺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The selection rules of acupoints and meridians of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for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 data mining-based literature study
题出的太恶心
湘绣针法的英译方法探析
牙痛苦相煎 针刺有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