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米索前列醇配伍米非司酮终止妊娠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9-10-28吴飏
吴飏
(攀枝花市东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基层保健科 四川 攀枝花 617000)
现阶段,针对治疗稽留流产的药物研究不断深入化,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已成为终止49d内妊娠的成熟方法,成功率高于95.0%,这就意味着不完全流产不能完全排除,这可能和流产药物剂量应用多少存在相关性[1]。为明确不同剂量米索前列醇联合米非司酮在终止妊娠方面的效果,笔者采集20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许可后,抽取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样本入选时间均为2015—2016年,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药物流产指征。分为两组,低剂量组(n=100)年龄17~43岁,平均(29.2±6.7)岁孕周7~14周,平均(12.2±1.5)周。高剂量组(n=100)年龄18~41岁,平均(29.5±6.0)岁孕周8~13周,平均(12.4±1.8)周。两组患者以上基本资料经比较,皆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每天8:00予以米非司酮,50mg/次,空腹口服,每天16:00空腹口服米非司酮,25mg/次,连续用药治疗2d。从第3d开始各组每天口服50mg米非司酮后服用米索前列醇,低剂量组、高剂量依次为600μg、50mg。在胚囊排出后第8、15、30d以及月经复潮时随访,若观察到患者用药后阴道出血过多、胚囊未排出或蜕膜残余出血>15d,则建议患者接受清宫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完全流产情况:完全流产被定义为最后1次服用米索前列醇后24h中有妊娠产物排除,随访观察发现引导出血自行停止,超声检查结果提示宫内无妊娠产物残余;
(2)分别记录两组患者胚囊排出、阴道出血以及月经复潮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22.0软件包处理实验中涉及的数据,计量资料t计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流产情况
和低剂量组患者完全流产率相比较,高剂量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流产情况比较 [n(%)]
2.2 妊娠终止及恢复情况
在胚囊排出、阴道出血时间两项项指标的比较上,高剂量组更优于低剂量组,差异显著(P<0.05);但两组患者月经复潮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妊娠终止及恢复情况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妊娠终止及恢复情况比较 (±s)
?
3.讨论
现阶段,世界各个国家采用了人工流产措施,其有手术人工流产与药物人工流产之分。手术流产尽管具有很高的成功率,且操作方法较为简单,但其属于一种侵入性操作,若操作不规范会在患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下,可能出现宫颈裂伤、子宫穿孔等多种不良情况,且手术过程中孕妇形成明显的疼痛感,可能会出现人流综合征,降低身心健康水平。药物流产属于一类非手术的人工流产方案,通过人工干预拟化自然流产病理过程,在药物的参与阻断或抵抗孕激素对妊娠过程的支撑与维护,采用诱导蜕膜出血、内源性前列腺素释放过程等,提升妊娠子宫对激素的敏感性,促进宫缩过程,扰乱胚胎生长所需的内环境,对其正常发育过程形成不良影响,最终流产。
米非司酮属于合成类固醇,其和孕激素受体相整合的能力是孕酮的5倍有余,进而降低孕酮的生物活性,时子宫肌层亢奋,促进宫缩与宫颈成熟过程。米索前列醇是人工合成的前列腺素药物,被临床认为是最具备促子宫收缩过程的药物之一,其通过刺激子宫颈纤维细胞,促进胶原酶及弹性蛋白对宫颈胶原的分解过程,软化宫颈软化,扩张宫口,且能诱导子宫平滑肌收缩过程,进而将妊娠物排出体外,和米非司酮配伍使用,能发挥良好的协同作用,提升流产成功率[2]。
为提升完全流产率,应保证米索前列醇的高剂量,例如单次50mg,对绒毛组织整体排出过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减缩蜕膜组织与阴道出血时间。在本次研究中,高剂量组完全流产率高于低剂量组,胚囊排出、阴道出血时间早于低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米非司酮联合较高剂量米索前列醇能进一步优化药物终止妊娠临床效果,促进妊娠物排出,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