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生中长跑训练水平的策略探讨
2019-10-26陈红辉
陈红辉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初中生长跑训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中长跑特征、初中生生理及心理特征、体育教师教学情况;之后探讨了提升初中生中长跑训练水平的策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制定合理的教学训练计划、对学生进行心理调节、重视中长跑战术训练,希望能够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中长跑训练;策略
我国中长运动历史悠久,并且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已经在社会大众中普及。而学校中的中长跑训练主要是指800米以上跑步训练,该项目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能够全面考验初中生的速度和耐力水平。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通过合理开展中长跑训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另一方面还能够对学生的意志力进行充分的锻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生长跑训练的影响因素
(一)中长跑特征
在初中体育项目中,中长跑这种闭环运动项目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并且该科目具有较大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对学生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要求较高。特别是以获得更高成绩为目标的中长跑训练,其持续性的高运动强度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比较痛苦的感受和印象。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中长跑运动就是叠加了无数个运动项目的快速跑活动[1]。
(二)初中生生理及心理特征
从生理特征来看,学生在进行中长跑训练的过程中,身体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现象,比如气喘、下肢无力等,其中一些体质较弱的学生还会出现更为严重的生理反应,比如头晕、恶心等。如果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有效缓解学生生理上的不适,那么学生就很容易对中长跑训练产生厌恶、恐惧等不良情绪。从心理特征来看,现代初中学生的意志力和毅力等心理品质存在很大缺陷,这主要是因为初中的中长跑训练常常因中考体育考试项目、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师等因素而明显不足,从而导致学生缺乏锻炼平台和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对学生的意志品质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导致学生缺乏自觉性和坚韧性,最终影响中长跑训练的顺利开展。
(三)体育教师教学情况
很多基层体育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中长跑训练的过程中,缺乏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法,仍然采取传统的训练方法以学生跑步的速度和距离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并且相应的参赛任务或者测试完成之后,便立即停止中长跑项目的训练。体育教师这种为了取得短期成绩而不顾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安排,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初期訓练中出现比较严重的生理反应,从而更加反感和惧怕中长跑训练,甚至对该项运动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二、提升初中生中长跑训练水平的策略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训练计划
要想使中长跑项目取得优秀的成绩,就必须进长期、科学的训练,这是中长跑项目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所决定的。初中学生的中长跑训练主要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并且各个学年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合理制定长期的训练计划,施救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对于初中体育教师来说,应根据中长跑项目的特点将长期的训练计划合理完善的制定出来,在各个学年合理分配训练任务,并根据中长跑训练原则以及学生的文化课安排,对训练计划进行灵活的调整[2]。
(二)对学生进行心理调节
在中长跑训练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会直接影响到训练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中长跑训练的过程中,应采取心理暗示等方法对学生在不同阶段应该采取的技巧以及正确的呼吸频率等加以提示,这样学生就能够根据教师的暗示上来调整自己的状态,从而使训练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另外,在训练结束后教师要与学生就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向学生讲解正确的跑步方法使其充分把握,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训练中不断突破自我,获得心理上的极大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中长跑训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中长跑训练水平。
(三)重视中长跑战术训练
首先,体育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中长跑训练的技术意识,严格开展日常训练活动,引导学生在跑步过程中保持动作的协调性和规范性,从而学生正确的动作技术能够逐渐形成并定型;其次,体育教师要重视全面发展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并培养其各个身体部位的协调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逐步具备灵敏协调的身体素质以及较好的体能,进而使其动作技能得到有效的改进和提高;最后,要引导学生积极借鉴学习其他学生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对自己的跑步姿势和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长跑训练运动量较大,很容易使学生出现生理不适感,进而对训练活动产生厌恶、恐惧等不良情绪。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中长跑训练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用合理、有效训练方法和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训练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少雄.提高初中生中长跑的训练方法[J].读天下(综合),2017(019):96–96.
[2]王琳琳.青少年中长跑训练后的恢复方法探析[J].体育时空,2017(02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