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应用于急诊创伤护理中的效果评价
2019-10-26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471000杨艳朵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471000)杨艳朵
近年来,出现意外事故导致患者受到严重创伤的情况逐渐增多,由于患者出现严重创伤后,往往合并身体多个器官受到损害,因此治疗效果欠佳[1]。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作为一种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提升了护理效率。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观察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应用与急诊创伤护理中的治疗效果。以下是本次研究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50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使用常规护理进行护理,另外2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使用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中男19例,女6例,年龄8~67岁,平均年龄(41.35±4.05)岁;对照组患者中男17例,女8例,年龄7~69岁,平均年龄(42.39±4.15)岁;所选患者均由临床确定诊断。所选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取所选患者及家属同意,均已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使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具体措施为在接听电话后,对患者发病原因、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进行详细记录,使用对讲机通知医师、护士,告知驾驶员在2~3min内出车,使用常规护理措施对急救后收入我院的患者进行救治[2]。
1.2.2 观察组 使用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对患者救治,依照制定的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具体措施为,接听电话记录信息以及通知医护措施与对照组患者一致,在急救车前往的途中,根据患者病情,指导患者家属或陪护对患者进行简单救治,防止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在患者收入院后,将患者放置在多功能转运床上,抢救室医护与院前急救医护对患者情况进行交接,然后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相应治疗措施。治疗过程中,对于患者需要检查的实验室项目,使用急诊室通道,由护理人员转运急救物品以及交接单,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完善检查措施,由辅助科室将检查结果告知接诊医师,接诊医师再将患者情况告知病房,病房医师同意接收后,由陪同患者检查的医护人员将患者送至病房,之后告知患者家属补缴费用并办理相关手续。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转运花费时间、在急诊科停留时间以及抢救成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均经SPSS21.0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其表现形式为平均值±标准差,组间及组内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且符合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发现观察组患者转运花费时间以及急诊科停留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率88%,P<0.05。具体结果见附表。
附表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3 讨论
无缝隙急救护理措施确保在对患者进行救治的过程中院前急救、急诊以及病房各科室的同步化,防止延误患者最佳抢救时机。本次研究发现,通过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发现观察组患者转运花费时间以及急诊科停留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率88%,证明使用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在急诊创伤护理效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综上所述,对于严重创伤患者使用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有助于提升护理效率,提高抢救成功率,避免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有助于患者的恢复及预后,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