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准备好了吗?
2019-10-26蒋志洲
本刊记者/牛 钢 蒋志洲
在很多人的眼里,垃圾分类是一件小事情,而在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的心中,这件“小事情”却关系着居民生活品质和城市生态文明。
从1月31日发布,到7月1日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上海面对垃圾分类攻坚战已经“打响了发令枪、吹响了冲锋号”,也宣告了上海市民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就此被打破。面对全新的垃圾分类,你准备好了吗?本刊先后组织记者对浦东新区、徐汇、长宁、普陀、杨浦、闵行、宝山、嘉定、金山等街道、社区的垃圾分类实施情况进行走访。
改变习惯,远比想象的难!
“垃圾分类是好事情,我支持”,聊起垃圾分类,年近60的王阿姨一下打开了话匣子,“现在空下来,满脑子都是垃圾分类!”据王阿姨介绍,她退休在家和儿子住在一起,平时孩子上班早出晚归,家里生活垃圾处理都是她亲力亲为。
“以前房间放一个大垃圾桶就够了,什么都可以往里扔”,王阿姨说,扔了几十年的习惯,一时半会儿很难轻易改变,可是不改又不行,“小区抓得严,还有工作人员检查,听说已经有人被罚钱了!”有好几次,王阿姨看着手上的垃圾直犯愁,不知道到底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只能拿着儿子特意放大打印的垃圾分类图示仔细看、慢慢找,生怕放错了袋子,年纪大了记性也差了,就算这次放对了,过了几天又忘了,“每天要接受两次垃圾检查人员的灵魂拷问‘侬是啥垃圾’,整个人都不好了,倒完垃圾回家的路上,感觉有点懵”,王阿姨摇着头,有些无可奈何。
记者手记:
王阿姨的遭遇显然不是个例。在走访过程中,像王阿姨这样的退休市民,绝大多数都是家里处理生活垃圾的主力军,也是重新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最认真、最辛苦的人。
一夜之间,垃圾桶全不见了!
作为垃圾分类强制实施的一个重要抓手,撤桶并点在各个小区都得到了强力执行。
“一夜之间,家门口的垃圾桶全不见了。” 张老伯所在的小区都是早期的老公房,人口密度大,老年人很多,“以前每幢楼的出口处都有两个垃圾桶,很方便,一天扔几次也不觉得累”,现在桶没了,离得最近的垃圾投放点也有300多米,“我住在5楼,腿脚也不利索,一来一回要将近半个小时”,张老伯说,也有其他居民向物业反映过这种规划不合理的地方,可受限于种种条件,到现在也没彻底解决。
“现在我最怕的就是扔垃圾,有时候屯了几天才扔一次”,久而久之,房间里始终弥漫着一股异味。有一次女儿来探望自己,实在看不下去,就请了个钟点工定时帮他打理,“每天一个小时,要40块,感觉有点贵。”
问题还不仅仅是张老伯的家里,因为撤桶并点,垃圾桶设置的总数量也相应减少,垃圾点经常堆满为患,工作人员有时候还会破袋检查,汤汤水水洒满一地,卫生环境着实堪忧,“我们走过路过都要捂着鼻子,离得近的居民甚至不敢开窗。”
记者手记:
根据相关规定,垃圾投放点的设置应具备几点要求:一要位于主干道,方便垃圾清运车收运;二要远离居民窗户,距离15 m以上;三要保障居民倒垃圾距离不能过远;四不能影响小区内车辆行驶和停放。“按照科学配比,每300户~500户居民应配备一个垃圾投放点,可要同时满足以上条件,还要覆盖整个小区,一些老旧小区短时间确实很难做到”,一位居委会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此外,记者还发现,有些老式石库门里弄因为公共空间狭小,甚至无法设置垃圾投放点,居民只能选择就近的街边垃圾桶倒垃圾。但是,街边垃圾桶一般只有可回收物和干垃圾两种,湿垃圾倒在这里明显不合适。对此,市绿化和市容管理相关部门负责人回应称,对照居住区垃圾分类“五有”要求,目前上海已经完成1.3万个分类投放点改造,完成率为75%,“现在确实还有一些居民区没有完成改造。一部分是由于历史原因,居住区内公共面积过小,达不到改造投放点的要求,已经在因地制宜,想办法解决;另一部分属于正在改造过程中,预计2019年底,上海将达到垃圾分类投放点100%全覆盖。”
我分好了,却从没见过分类车!
“我老公就是从事环保行业的,平时经常会给我们全家宣传环保理念”,李小姐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在电视和网络上,也看过很多垃圾处理不当对环境的污染,所以对垃圾分类很理解,也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发布后,小区里最先响应的一批居民,“也算是对老公事业的一种支持!”
可是几个星期后,李小姐也有了她的困惑。“我平时在家不但自己认真对垃圾进行分类,还会手把手地教老人、孩子一起学分类”,李小姐说,自己平时上班早出晚归,家里的卫生打扫有专职保姆,为了方便保姆工作,李小姐还特意购置了一批新的多功能分类垃圾桶。可是后来保姆告诉李小姐,投放点的垃圾桶虽然有分类,可是新闻上宣传的干湿垃圾分类转运车,一个月来在小区里却一次也没见过,“如果垃圾车还是像以前一样混在一起转运,我们的投入究竟有什么价值?”
(图片来源:上海市杨浦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记者手记:
市绿化和市容管理部门表示,目前上海老式垃圾清运车换新基本完成,新式垃圾清运车包括涂装湿垃圾车、干垃圾车、有害垃圾车和可回收物回收车4类,分别执行相应垃圾的运输和中转。以占比最高的湿垃圾和干垃圾为例,截至5月底,上海共部署涂装湿垃圾车982辆,平均每个区61辆,干垃圾车3 135辆,平均每个区196辆,基本满足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每天至少清运一次的需求。
市民如果发现垃圾混装、混运等不规范行为,可拨打12345市民服务热线或登录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网上政务大厅,进行投诉。
朝九晚五,我的尴尬谁能懂?
对于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的时间安排,小武一肚子吐槽。“小区投放时间安排得很奇葩,上午8时—10时,下午5时30分—7时30分,早上基本赶不上,我7点20分就要出门上班,下班一般6点半到家,进家门其他事情先放一边,要赶紧把昨天的垃圾拿出去倒掉,一旦遇上加班,厨房垃圾要在家里存放两三天”。
(图片来源:上海市杨浦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小武说,根据《2018职场人通勤调查》公布的数据,像他这样的上海普通职工平均通勤半径16.39 km,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在上海,有23.08%的职场人工作日通勤半径在25 km及以上,其中有7.69%的人工作日通勤半径在40 km及以上,为所有省市之最。在通勤用时方面,上海平均单程通勤时长59.56 min,位居全国榜首。“更何况像我这样的加班狗,公司里还有很多,谁能体会一下我们的尴尬?”
记者手记:
目前,上海多数小区将投放垃圾时间安排在上午8时—10时,下午5时30分—7时30分,很多单身上班族或双职工家庭倒垃圾确实存在不便。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小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说:“垃圾投放时间是询问居民后,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确定的,上午8时—10时、下午5时30分—7时30分这样的时间,符合退休老人倒垃圾的习惯,我们小区老人多,所以这样规定。”“那年轻人怎么办呢?”记者追问道。“只能他们自己调节,我们居委会毕竟要尊重多数人的意见。”
结 语
垃圾分类利国利民,但无法一蹴而就。在这场需要全民参与的攻坚战、持久战中,如何让居民从垃圾分类的“迟疑的观望者”变为“积极的行动者”,考验的是基层治理智慧,体现的是上海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