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摩旅文化
2019-10-25周德新
摘 要:摩旅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多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行方式,也是一种新的文化生活方式。有摩旅就有摩旅文化。因此,了解摩旅文化的内涵、结构和功能,对我们研究摩旅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同时也有助于人们理性的看待这一新兴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摩旅;摩旅文化;结构;功能
人们通常把文化理解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是我们对文化属性的一般把握,也就是告诉我们文化是“人化”的结果。但这对我们理解具体的文化似乎帮助不大。因为文化的产生和形成,毫无疑问与人的具体活动情形关系密切。人总是在他生活的时代和地域继承与创造属于他自己的文化。人是借助已经存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出新的文化。因此,文化既不能无中生有、凭空产生,也不是本来如粗、亘古不变的。摩旅文化就是这样一种在继承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文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需求的多样化,以及休闲文化的逐步兴起,一种新的文化样式进入我们的视野,这就是摩旅文化。对于我们而言,摩托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已司空见惯;旅游更是人们都十分熟悉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把摩托车和旅游结合起来的摩旅和摩旅文化,不仅颠覆了人们对摩托车的认知,更是使得人们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早已熟悉的旅游。
一、摩旅文化的内涵
摩旅文化是与摩旅密切相关的文化样式。所以有摩旅才有摩旅文化,而摩旅文化又反过来强化摩旅活动,二者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该首先搞清楚摩旅的内涵。所谓摩旅,就是“摩托车旅游(或旅行)”的简称(为论述方便,以下提到摩旅,按照习惯说法就是指“摩托车旅游”)。摩旅包含摩托车和旅游两个要素。1885年,德国人戈特利伯?戴姆勒将一台发动机安装到了一台框架的机器中,从此世界上第一台摩托车诞生了。随后摩托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广泛用于交通、军事和体育运动中。但作为旅游工具则还是不久前的事情。旅游自古有之,是人们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去别人熟悉的环境的活动,其中包含了交往、离开、访问、消遣等含义。二者结合起来界定摩旅,就是指人们借助以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短暂离开自己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前往另外一个地方的运动和短暂逗留的活动。因此,摩旅区别于其他旅游的标志就是完成旅游活动的方式或工具不同,即采用摩托车这一特殊的交通工具完成的旅游活动。
摩旅文化是摩托车旅游文化的简称,是摩托车文化与旅游文化的有机结合。摩托车文化是以摩托车为核心,围绕摩托车的生产、销售、使用和维修等形成的一个文化丛。而旅游文化则是以旅游为核心,围绕旅游主客体、旅游消费、旅游企业、旅游产品开发等形成了一个文化丛。因此,在定义摩旅文化时,既要考虑摩托车的文化元素,也要包含旅游的文化元素。到目前为止的资料显示,还没有人正式给摩旅文化下过一个真正的定义。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摩旅产生和发展的时间很短,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二是中国各地普遍存在的“禁摩令”制约了摩旅和摩旅文化的发展;三是由于旅游工具选择的多样化,人们普遍认为汽车、火车、高铁、飞机等更适合旅游;四是人们普遍认为摩托的安全系数低,人们可以接受徒步和单车旅游,却难以接受摩托车旅游的方式。但随着摩旅人数越来越多,特别是在每年旅游的黄金时间,到处可见摩托骑行者的身影。鉴于这种情况,研究摩旅文化并给出一个关于摩旅的定义,就显得十分迫切了。我认为,摩旅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摩友借助摩托车这一交通工具,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活动,在实现自身旅游梦想和旅游计划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这一定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摩旅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摩友在闲暇之余选择的一种旅游生活方式;第二,摩旅文化是以摩托车为载体的旅游文化活动,借以区分其他的旅游文化活动;第三,摩旅文化实现了摩友、摩托车、旅游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第四,摩旅文化是摩友实现自己旅游计划和自身存在价值的文化活动。
二、摩旅文化的结构
关于文化的结构,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但一般都倾向于对文化结构进行层级划分,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一是主张四层级说。郭齐勇教授认为,文化“从外层到内核,第一是物质文化系统,第二层是社会关系体系,第三层是风俗习惯系统和艺术文化系统,第四层是精神文化系统”。二是主张三层级说。比如庞朴认为,“文化结构可以分为三层面: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文化和摩旅文化的结构,我们采用三层级说,认为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表层——物质层面;中层——制度层面;深层——价值层面。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文化的物的结构部分,是以物质的形态表现出来的文化,比如茶叶、茶具等就是茶文化的物质表现;文化的制度层面是文化的规范、规则、风俗和习惯等,是能体现出文化仪式感的部分,也是联结文化表层和深层的纽带;文化的价值层面(精神层面)是文化最重要的核心部分,表现的是文化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思维方式和道德情操等。
摩旅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也可以从上述三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是摩旅文化的表层,也就是摩旅文化的物质部分。摩旅文化的物质部分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摩托车文化,它包含了摩托车的生产、销售、摩托车博览会、摩托车的改装以适合摩旅等等;二是旅游文化,包含旅游景点、旅游路线、旅游产品、旅游餐饮等等;三是摩托车与旅游结合催生的物质部分,比如摩旅装备、摩旅路线、摩旅附属产品等,它是摩旅活动所特有的物质产品,或者说主要在摩旅活动中使用的物品。比如摩托骑行手套、摩托骑行雨衣、摩托骑行马甲等等。其次是摩旅文化的中层,也就是制度部分。“从本质上说,制度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人类文化的延续发展和社会组织的有序进行。”说得明白一点,在文化中制度就是规范,就是在这一文化中如何思考和行动的规范体系。摩旅文化制度应该是得到摩友普遍认可,并能有效规范摩友在摩旅中的活动的一些规则、习惯或者约定俗成的行为。比如摩旅活动中的“AA”制,就是指两人以上的摩旅出行,吃饭住宿等公共开支部分按照摩友人数平均分摊。如果一个摩友在外摩旅,经常是别人请客自己不掏钱,就会被其他摩友所不齿。比如骑行活动摩友除了遵守一般的交通法规外,还必须遵守摩托车特有的交通规则。摩旅活动还形成了属于摩旅的一些特殊规范,如骑行中会车,一般是竖起左手大拇指打招呼(右手要控制油门,再说竖起右手大拇指对面也看不见。)另外摩旅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手势涉及到停车、减速、危险、排队等等,也都是摩旅文化特有的制度规范。第三是摩旅文化的深层,即精神部分,或者说是价值观部分,这是摩旅文化的灵魂,主要包含摩旅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社会心理等,体现的是摩友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由于摩旅文化还处在生成和发展初期,核心层次的东西还表现得不十分明显。我觉得目前至少有以下两个:一是“天下摩友是一家”,这表明了从事摩旅活动的摩友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帮助、相互理解和相互包容的亲密关系,这在摩旅活动有摩友发生意外后表现得尤为突出,全国摩友短时间就可以动员起来,拧成一股力量完成对摩友的救援和帮助。二是证明自我、磨炼意志、净化灵魂。摩友们常说,四轮装载肉体,两轮承载灵魂。这里并不是鄙视汽车旅游方式,而是说摩旅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更强的意志。所以摩友身边的人大多数無法理解他骑着摩托去西藏的举动,认为危险很大,认为他肯定是疯了。殊不知摩友内心世界的坚强和高尚。
摩旅文化的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三者一起共同构成了摩旅文化这一特殊的复合体。摩旅文化需要物质支撑,制度则把摩旅文化的物质部分有效组织起来,精神部分指导着摩旅文化的健康发展。摩旅文化物质部分的不断丰富发展,对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促成摩旅价值观的成熟,而摩旅价值观的成熟反过来又能有效指导摩旅的物质活动和规范的完善。
三、摩旅文化的功能
“功能是一种价值、作用,文化功能强调的是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和作用,主要目的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种文化的存在,必有它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功能所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文化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而产生,一旦产生就会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它应有的且顽强的作用,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摩旅文化的产生有其一定的社会背景,它是在摩托车成为非主要交通工具、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及闲暇时间增多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文化样式。,不能回避的问题是,摩旅文化一旦产生,它就会在社会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摩旅文化的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摩旅文化的满足功能。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以上五种需要是按由低到高的次序给人以满足的,也就是说人首先追求的是低层次需要的满足,然后才逐步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满足。一般来说,摩旅显然不是满足人的吃喝睡等低层次的需要,而应该是摩友追求爱与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比如有的摩友是追求和寻找心灵的归属,有些摩友是追求尊重的需要,更多的摩友是为了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就表达了摩友想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愿望。
摩旅文化的认知功能。从哲学的角度看,求真是人类的本能之一,好奇心驱使人们去了解外在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摩旅意味着摩友离开熟悉的认知环境去一个未知的认知环境,未知的环境提供了很多新的知识,激起摩友的强烈兴趣去了解和把握。因此,摩旅文化的认知功能表现为摩友在已有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未知世界,获得关于未知世界的各种知识。对一个事物的认知,是认知的终点,也是对下一个新事物认知的起点。所以,摩旅是一种病,只有通过不断的摩旅才能治疗。
摩旅文化的规范功能。规范功能是文化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文化的规范功能从本质上说,是对相同文化环境下的人建立起一整套约束人的标准,每一个生活于其间的人都必须遵守这种标准。”摩旅文化主要规范摩友的行为,以及与摩旅相关的活动者。摩友们在摩旅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些被大家所认可的习惯和规范,这些习惯和规范反过来又制约所有摩友的行为,在这种相互关系中,摩旅文化的规范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摩友的行为也因此变得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符合摩旅这种文化方式。
摩旅文化的凝聚功能。文化本身就具有认同的特性,而“天下摩友是一家”的摩旅理念使得摩旅文化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在摩旅中产生的认同感,导致摩友们具有相同的思维模式、相同的道德规范、相同的价值观念等等。而这一高度的认同感则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使摩友这一看似松散的群体,通过共同认可的摩旅文化成为一个整体,特别体现在有人破坏摩旅文化、摩友在摩旅中发生意外等情况下,这种认同和凝聚力表现得尤为明显。
摩旅文化的存在已经是不容否定的事实,对于摩友而言,需要维护和遵守这一属于自己的新兴文化样式,不能做摩旅文化的破坏者、抹黑者;对于社会而言,由于摩旅文化还处在兴起阶段,人们需要用包容的眼光看待它,给予他成长和成熟的时间。同时,伴随着摩旅文化已经形成一条巨大的产业链,从摩托车企业的结构性调整,到摩旅装备产业的兴起,再到遍布各地的摩旅接待站和救援站,都预示着摩旅文化巨大的发展潜力。我相信,摩旅文化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郭齐勇.文化学概论[M].169-171.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2]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59.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周德新(1968—),男,汉族,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学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