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考核改革势在必行

2019-10-25蔡宏宇

科学与财富 2019年27期
关键词:考核改革统计学

蔡宏宇

摘 要: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一般采用期末一槌定音的考核方式,其考核目标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考核方式只重知识不重应用、考核题型只重广度不重深度,这种考核方式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教师严格管理、还不利于督导科学评教,所以进行统计学课程考核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统计学;考核;改革

统计学作为一门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科学,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大数据背景下,其与信息、计算机等领域密切结合,成为数据科学中重要角色,不管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还是数据挖掘等都离不开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支撑。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诸如学习积极性不高、挂科现象严重等问题。以某高校三本学生为例,统计学挂科率逐年上升,由2008年的23.02%提高到2016年的35%,其中2014年高达58.24%,几乎六成学生挂科;2015年达48.28%,挂科人数居全校第二位,仅次于高等数学,获得两个“之一”:成为学生最难学的课程之一,被学生誉为“四大天书”之一。这无疑成为阻碍统计学广泛运用的最大阻力。产生上述现象原因较多,如统计学本身较枯燥,基本概念和原理较多,课时较少,三本学校数学基础薄弱的文科生源比例较大等;但究其根本,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期末一槌定音的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利于考察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导致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所以,在实行“案例导入式”教学的同时,推动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特点明显

目前统计学课程考核一般包括平时和期末考试两方面,没有阶段测试和期中考核,由于平时成绩一般只占20-30%,所以学生最终学习成绩基本上由期末考试决定,这种考核方式具有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知识不重应用、只重广度不重深度的特点。

(一)考核目标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目前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一般设置3学分(每周三节课),包括理论教学、上机操作和作业辅导。通常是以选课设置较大临班,一个临班一般都有好几个班级和专业、包括文科和理科生源同时授课,不同专业和班级存在学风差异,学习态度和习惯也良莠不齐。尽管有平时成绩考核,主要考核到课、上课提问与作业,很多时候一部分同学人到心不到,甚至课堂上玩手机、讲话或做与学习无关的其他事情;大班课即使有提问机会,也只是小部分同学的机会;作业方面,尽管一再强调要自己做,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应付老师,抄袭作业;但平时考核部分分值仅占20-30%,对学生最终成绩影响较小,只要期末好好复习,一般都可以基本通过考试,完成课程学分学习。

(二)考核方式只重知识不重应用

统计学一般都是期末闭卷课堂练习式考核,基本没有统计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测试。大数据时代统计应用广泛,统计学课程也因此备受重视,但由于没有阶段测试和期中考试,大部分学生只有临近期末才会集中精力复习,因内容多,考试课程科目较多,文理科生源和学习风气差异的存在,掌握和理解的理论、会运算的公式、能预测的模型等,一般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大部分同学很难短时间内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考核题型只重广度不重深度

一个学期学习的内容要在短短两个小时内进行重点和难点的全面测试,基本没法考核其深度理论和繁琐计算方法,尽管统计学配有包括概念题、计算题、综合分析题等多种题型的专门练习册,概念题尽管绝大多数都是教材和练习册上平时做过的,但还是有部分同学得分不高,特别是多选题失分较多;60%的计算题中,为了照顾文科生源和数学基础较薄弱的同学,设置15-20%的基础计算题,这部分计算题相对较容易,只要掌握基本原理和简单计算公式,基本不失分,其余40-45%的计算题较为复杂一点,但也是平时练习过的,这个题丢分的主要因为不记得公式和运算能力不强;综合分析题占10%,这是道送分题,课堂上都有类似题的详细讲解,但还是有部分同学得分较低,有的甚至留下空白。

二、《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后果不容忽视

这种只重结果不重過程、只重知识不重应用、只重广度不重深度的考核方式后果比较严重,它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教师严格管理、不利于督导科学评教。

(一)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在:学习目的不够明确,“转基因”知识较普遍、学习氛围不够良好,舞弊现象时有发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应对考试投机取巧。

1.学习目的不够明确,“转基因”知识较普遍

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不少学生认为统计学不是自己的专业课程,学得好坏无所谓,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基本没有课前主动预习和课后认真复习,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为应付考试,较大部分同学临时抱佛脚,掌握的是“转基因知识”。

(1)学习时间分配不均衡。一直以来,学校更多关注的是期末考试这一关,一槌定音的考核制度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时间分配不均衡。表现在一学期上课16周,复习考试4周,大部分学生前14或15周基本不太努力,后面几周就不分白天黑夜复习、做题等,等考试结束,知识就丢在了考场,掌握的是转基因知识。

(2)课前预习不自觉。大部分学生基本没有预习习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体现在教师课堂简单提问也少有人回答正确,也很少有学生课堂上有知识点需要答疑。主要还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强。

(3)课后复习难以兑现。学生课后很少复习已学知识,每节课上新课之前都要花一些时间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如果两次课中间的间隔较长时,上课得花更多时间温习之前的相关内容,才能连贯起新课,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4)疑难互动频率较低。只有少数学生会在课后针对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询问,较大部分同学要等到期末复习才会提问题,考试完了知识也还给了老师。表现在因不会做而抄袭作业,考试时换个数据其结果和练习册上的一样,生搬硬套,基本没有真正掌握。

2.学习氛围不够良好,舞弊现象时有发生

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氛围不够良好,主要表现在课堂学习氛围不够浓厚、作业抄袭现象较普遍、宿舍效应较明显三个方面,要想考试过关,个别同学只有铤而走险,考试舞弊。

(1)课堂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尽管“案例导入式”教学因联系实际的案例而能较为吸引学生眼球,但因学生部分自身积极性和自觉性不够强,平时不预习、不复习,上课玩手机,自认为可以一心两用,但一旦点名回答问题,基本上没有几个同学可以回答准确的。

(2)作业抄袭现象较普遍。表现在作业答案往往错得千篇一律,对于确实不会做的题,应该积极询问老师或与同学讨论,而不是盲目追从成绩好的同学,成绩好的同学也应该对自己的作业保留客观性,并坚决抵制抄袭作业行为,帮助并辅导相对较差的学生,营造整个班级良好学习氛围。

(3)宿舍效应较明显。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宿舍效应较明显。认真学习的寝室学生成绩整体偏高,相反有逃课、推迟或不交作业现象的寝室学生成绩整体较差,这就是宿舍效应。因为同寝室室友之间朝夕相处,彼此影响较大,特别是不良行为更容易受到影响,一个寝室四个人中只有一个学习习惯不太好,最终会出现一个爱学习的寝室,相反,就会多四个学习不够认真的学生。

3.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应对考试投机取巧

非统计专业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兴趣不大,认为与本专业无关,只是为了考试过关获取学分,具体表现为:

(1)上课提问很少。“案例式导入”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学生思维、缓解了学习难度,但没法提高学习主动性,表现在课堂提问,能积极回应的不多,不敢于思考、不愿意思考,所以很少有同学关于知识点提问,被动学习较为普遍。

(2)答疑群悄无声息。为方便联系和答疑,每个班级都设有班群,但一学期走来,只有期末才会有一部分同学提问,要求答疑,平时班群里很少有讨论统计学学习问题的。一部分同学只关心考什么怎么考,考试后只关注分数,更有个别学生要求教师划重点、缩小考试范围等,他们根本不在乎学到了多少,只在乎能否过关,因此,要顺利通过考试,个别同学选择投机取巧。

(二)不利于教师严格管理

没有阶段测试、期中考试的过程检查,学生平时学习比较没有压力,加之主观能动性较弱,导致教师课堂教学和课后检查很难严格管理。

1.教师课堂点到有难度

统计学作为公共必修课,一般是大班选课学习,一个临班包括好几个行政班和不同专业,一个行政班的同学之间也不太清楚彼此选课的老师、时间和地点,人数较多的情况下,教师点到不可能每次全面调查,而只能非全面调查,从而使得个别喜欢逃课的学生产生了侥幸心理,有时还有可能出现代签到情况。

2.教师课堂教学进程管理压力大

由于统计学课程内容比较枯燥,无论是统计理论还是方法,或其运用,都要求比较严谨,学起来需要聚精会神,比较辛苦,45分钟一堂课,很少有能够全部集中精力学习的,总会开小差,最普遍而最严重的是玩手机,因此错过的内容有时很难靠自己弥补回来。由于文理科生源数学基础差异,内容深浅有时众口难调。这些导致教师课堂教学进程管理压力较大。

3.作业检查费力不讨好

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的运用非常灵活,比如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指标等概念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所以就会出现上课听懂了,不会做作业;平时作业会做的,考试时却无法确定。统一的练习册,应该有利于学生完成作业和便于复习,但平时没有考核,部分学生只是当做任务完成,其中一部分学生不认真对待,抄袭作业。教师还得花时间批阅,可以说是费力不讨好。经常会有学生作业很工整、教师批阅较满意、期末考试挂科现象产生。

(三)不利于督导科学评教

完善教學督查制度,促进教学相长,可从以下方面发力:

1.评教标准有待统一

学生对教师的评教,主观意识过于强烈,教师批评过或者指出过问题的学生,就会给教师较低评分;平时不怎么上课、甚至被取消了考试资格的学生不应该有资格评教,他们客观上并不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根据他们的评价判断任课老师优劣是不合理的。

2.评教效果有待提升

客观评教及格率与掌握知识问题,及格率虽然确实是考量老师教学水平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及格率还跟学生本身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高度相关,有些不仅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而且学习能力较差、不认真,老师再耐心也是徒劳,这种情况不应该归咎于教师,由于上述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教师“讨好”学生、考试放水的情况发生。

3.督导制度有待完善

督导并非都统计出身,却质疑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风格,目前我国提倡创新课堂,需要将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从以前的听课状态变为学课状态,让他们自主学习、自由学习,而老师的角色应该从以前的满堂灌的念经和尚变成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接触知识的指南针,所以教学督导的观察和听课应该更着重于教师的创新和敬业精神,也就是更多着眼于教师教学态度、而非教学方式方法等固定思维来考核,否则将会打击教师创新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吴燕华,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13/10

[2]黄应绘,改革—统计学—课程考核模式提高学生素质,统计教育,2018/05

基金项目:

大数据驱动下商科院校《经济数据分析》课程建设,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序号:314。

猜你喜欢

考核改革统计学
关于投稿的统计学要求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内部考核
改革之路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改革备忘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