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冻养生”有讲究
2019-10-25王荣华
王荣华
古话说,“冻九捂四”,“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指的是在乍暖还寒的4月不要急于减少衣服,不妨捂一捂;相反,到了9月不必急于增加衣服,不妨冻一冻。
《黄帝内经》指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古往今来,“秋冻”是中医一直强调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是耐寒锻炼的一种体现。“一场秋雨一场寒”,随着秋季的到来,气温的逐渐降低,天气的转凉,人们不要急于添加厚衣服,应有意识地进行一些适宜的耐寒锻炼,让身体冻一冻,以便逐渐提高人体的抗寒能力,逐渐地适应寒冷天气,达到强身健体、防病延年的目的和效果。
冬天容易诱发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胃和十二指肠溃疡、风湿病及心肌梗死、中风、高血压病等,秋天坚持秋冻锻炼,提高机体抗寒能力,无疑对这些病症的发生能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即使患病,症状也较轻,恢复也较快。
当然,“秋冻”也得有“度”,不能盲目、过度。“秋冻”看似简单,如何“冻”得合理、适时、健康,也大有学问。
1.三秋之冻各有不同
初秋,暑热未消,还时不时地有几场“秋老虎”光临,虽然气温开始下降,却并不寒冷,日夜温差变化也不是很大。但要注意夜间入睡时一定要盖好被子。秋天夜晚的寒气与夏夜的凉爽不同,人体在睡眠状态容易感受风寒。有的人爱开大窗户睡,或者未适当添加被褥,很容易受风侵袭,第二天早上容易引起全身酸痛、疲乏无力、偏头痛,甚至口歪眼斜、流口水。仲秋,气温开始下降,虽凉却不甚寒,这时是“秋冻”的较佳时期,尤其青壮年,穿衣要有所控制,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以免身热汗出,伤阴耗气。但对老年人、小孩及体弱者当是长衣衫上身时,“农历二八月乱穿衣”,要注意及时增减衣服。晚秋,昼夜温差变化较大,常有强冷空气侵袭,以致气温骤降,此时若一味强求“秋冻”,不但对健康无益还有害,容易引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所以此时要及时、适当地增衣保暖。另外,秋季早晨起床忌忽视身子着凉,因为,秋晨风凉,人们睡在床上,身体中的新陈代谢与各器官活动大大降低,降至只能维持内脏活动的程度。当然,体温也有所下降。所以,要依靠被单、毛毯之类保温。在此情况下,如果起床没有及时披上外衣很容易受晨风着凉。
2.四个部位冻不得
秋冻要注意护好腹、脚、颈、肩。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入秋后一定要穿袜子,而不要再穿拖鞋、凉鞋;颈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也不宜受冻。
3.“秋冻”还需运动锻炼
秋季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变化,体内的阴阳气血也随之改变,加上秋天户外温度适宜,此时要特别注意动与静的合理安排,多做户外耐寒锻炼,对身体有益。不同年龄和体质的人群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无论何种活动,活动量都不宜过大,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即可停止,以保证阴精的内敛。不宜过度劳累,更不可练到大汗淋漓,使阳气外泄、伤耗阴津,削弱机体的抵抗力。散步与慢跑节奏和缓,运动量适中,是理想的秋季运动项目。金秋登高可加强中老年人对气候的适应能力,改善心肺功能,从而有效地预防疾病。在进行登高活动以前,应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如带一些温开水,以避免爬山时口渴;带些糖果巧克力等高能量食品,以及时补充能量;爬山的速度不要太快,也不宜选择太高、太陡的山,应量力而行。但登山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关节病者不适合。如果决定进行冷水浴锻炼,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
4.“秋冻”要因人而异
就人体而言,青壮年包括体质较好的老年人和小孩最好不要早添厚衣,这样有利于提高人们对逐渐变冷的环境的耐受性。抵抗能力较弱的老人和孩子自身调节能力差,遇冷抵抗力下降,御寒能力减弱,身体会很快发生不良反应,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应注意气温变化适时添加衣服。有慢性疾病的病人不宜进行“秋冻”,尤其是患有慢性支氣管炎、支气管哮喘、冠心病、高血压者。寒冷刺激会使支气管和血管痉挛收缩,导致患者旧病复发,从而引发哮喘、心绞痛、心肌梗塞和中风等。此类人群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添加衣物,稍冷就要加衣,防寒保暖,尤其要注意保护头、手、足这三个关键部位。
5.“秋冻”也要因地而异
我国南北两方因地理位置不同,在气候上亦有所差异。一般南方秋凉来得迟,日间温差变化不是很大,甚至入冬仍不甚寒冷,故不必过快添衣,并可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而北方则不同,说冷就冷,白昼温差大,因此切勿盲目去“冻”,以防止受风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