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英语语篇研读例析
2019-10-25陈艳华
【摘 要】本文结合具体的语篇研读案例,从主题意义、语篇的含义、语篇的表现形式等方面论述如何进行语篇研读,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英语 语篇 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B-0060-03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提出,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语篇,把语言学习与意义探究融为一体,实现深度学习。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关注语言知识和语法教学而忽略语篇研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长期形成的以“知识和语法”为主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是教师缺乏语篇研读的意识和能力。如此导致阅读教学碎片化,语篇理解浮于表面,忽视了通过语篇研读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文化意识的育人目标。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篇研读,引导学生探究主题意义、解读文本结构和语言特征,帮助学生加深对语篇意义的理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语篇内涵及研读意义
语篇是表达意义的语言单位,以多种形式呈现,如,一个词、一个句子、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不管以哪种形成呈现的语篇,都传递一定的信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语篇研读是指“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作深入解读和分析”。本文探讨的语篇是现行高中教材中的阅读篇章,这些语篇是编者精心挑选的,有一定的主题意义、特定的文体结构、独特的语言形式、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明显的价值倾向。对这些语篇进行研读,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获取文化信息,培养学习技能,而且还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语篇所传递的思想和意义,挖掘语篇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内涵,发展学生的思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学生在语篇分析中形成的积极思维和方法反过来又为学生进一步的阅读活动产生影响。
二、语篇研读例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研读语篇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语篇是关于什么主题的?内容是什么?语篇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语篇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信息?为了帮助学生不仅理解文本的表层信息,更懂得如何依据文本的主题意义、文体结构和语言特点读懂语篇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第四单元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为例,从语篇的主题意义、语篇的深层含义、语篇的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语篇的主题和内容。主题是高中英语课程的六要素之一。整个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涉及“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题。教师在备课时要关注语篇的主题群及子主题,以主题为引领,把握核心内容。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的主题语境是“人与自然”,主题群是“灾害防范,环境保护”。
这是一篇以时间为线索的新闻报道类记叙文,语篇详细叙述了 1976 年 7 月 28 日唐山大地震前、震中和震后所发生的事情,突出表现了人们在自然灾难前、灾难中和灾难后的不同态度和表现。文章第一段主要描述地震前的征兆,第二、第三段描述地震对城市建筑和人畜造成的损失及人们的心理活动。第四段描述了地震后政府及时施救和人们勇敢面对现实重建家园的情况。
(二)语篇的深层含义。文以载道,每一篇文章都承载着作者特定的写作目的和思想。对每一个语篇的研读和探究,就是要明白作者字面信息表达什么、说明什么。深层信息表达了什么、传递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作者怎样表达他的言外之意和话外之音。这些深层次问题和思维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逐层分析和推断。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表层信息是描述地震发生时的场景,但深层信息却隐藏在文字的背后,比如,从标题看,the Earth实际上指代自然、城市和人类(Nature,City and People),从行文内容看,地震前自然向人类发出了灾难警告(Warn),但是从人们的行为看,上百万的人继续像平常一样安然入睡,并没有对周围奇怪的自然现象引起重视,他们忽视(Ignore)了自然(Nature)给予的灾难警告,没有想到地震会给城市(City)带来这么大的损失(Damage)。幸运的是,在政府及各方的及时施救下(Rescue & Help),人们从无助(Helpless)、无望(Hopeless)走向希望(Hopeful),重建家园,回归了自然。
全文有两条线,明线是对震前、震中和震后的现象描写,属于浅层意义;暗线描写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折射出人类命運共同体的深刻内涵,这是深层含义。全文可以用下面结构图来表达作者的创作思路和思想意图:
阅读教学只有内外拓展,才能达到阅读的深度和高度。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分析语篇的主题意义,挖掘文本内涵和育人价值,以利于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利于引导学生站在更高更广的角度去思考作者创作文本的思想和立意。
(三)语篇的表现形式。语篇以多模态形式呈现,教材中的语篇有说明文、议论文和记叙文等,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语篇特征、文体结构和语言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每一种文体有什么样的语篇特征、文体结构和语言特点,作者是如何布局谋篇,如何呈现信息、如何表达观点的。通过引导和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语篇意义的理解,形成语篇意识,主动领悟各类语篇的文本特征、文体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语篇的建构能力,以后在与人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时能准确而恰当地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和态度、达到有效与人沟通的目的。
1.语篇的文本特征。文本特征是作者作品的表现形式,它包括特殊的标题、不一样的字体、彩色或黑白插图或为表达意义而呈现的各种表格等,无论是哪一部分的表现形式,文本的目的是为了直观地向读者呈现信息、解读概念或归纳要点等 。如,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中的 Pre-reading 部分用彩图呈现地震前的征兆,目的是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预测文章内容,形成阅读期待。文章的标题用紫色大写,非常醒目,文章右下角配有营救的黑白图片,呈现 43 年前地震救援的情境,全文用浅浅的绿色做底色,以粗体文字凸显文本的生词和词组,引起学生的关注,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2.语篇的文体结构。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特有的文体,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相对稳定的结构。说明文通常以介绍或说明为表达方式,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客观表述,文体内容清晰、明了,利于读者了解事物的性质、构造、成因、功能等,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是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清晰,文本的理论性、逻辑性强,语言准确,结构通常表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记叙文通常以事件的起因、经过、发展和结果展开描写,按时间或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偶有倒叙和插叙,并且有特定的线索形成全文的脉络,使得全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等形成一个清晰的整体。文章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是典型的记叙文,语篇结构和段落信息清晰(如表 1 所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领悟特定的文体结构,可以培养学生对不同文体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提高学生文体的识别能力,促进学生在阅读中迅速抓住主要内容,获取关键信息,准确理解文章。熟练了文体结构后,在书面表达中学生也能模仿文体进行写作,准确建构篇章。
3.语篇的语言特点。语篇的语言特点与语篇的体裁和题材内容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同时也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露。通常,说明文的语言表述客观、简练、不掺杂作者的情感倾向,议论文的语言表述严密、准确,具有概括性和简洁性,而记叙文的特点是使用多种表现手法,使得语言文字生动、形象,字里行间表达作者浓厚的情感态度。在记叙文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中,语言特点如下:
(1)用修辞。修辞是作者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作者用修辞的表现手法,使语言表达准确、生动而富有感染力,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重复、双关等。如,标题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用了拟人的表达方式,其中 Didnt Sleep 用了隐喻,一语三关,一指唐山大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发生,地动山摇,动荡不安;二是救援是全国的、全方位的,全国行动起来,彻夜不眠地救援;三是暗示灾难如此大,人们害怕、恐慌、焦虑、着急。文章的最后一句“Slowly,the city began to breathe again”也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与标题形成呼应。began to breathe 既生动形象,又表达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抵抗自然灾害,重建美好家园的决心和愿望。另外,“…the water…rose and fell,rose and fell”用了重复,“Bricks covered the ground like red autumn leaves”用了比喻。“It seemed as if the world was at an end”用了夸张的手法,既表现地震的危害之大,又表达了当时人们绝望无助的心情。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把震前的迹象、震中的情境和人们的心情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形象,让人感同身受。
教师在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时要引导学生识别修辞类别,分析修辞的用法,体验修辞的使用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词法和句法意义,体会作者的语言写作风格。可以设计修辞格的理解和赏析活动,或将所学的修辞格运用于语言表达。比如,回顾汶川地震,请学生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写一段话,描述汶川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这样,学生做到“即学即用,学以明用”。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和训练中,自觉提升人文素养和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2)用动词。词汇的生动用法是该语篇的一大特点。在描写地震前兆时作者用了很多的动词进行描写,给人以真实的体验感,如,“The water…rose and fell,rose and fell”“The water pipes cracked and burst”“A smelly gas came out of…”“Mice ran out of… looking for… to hide”“Fish jumped out of…”等。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这些含有动词的句子,体悟这些动词的意境,会如临现场,眼前浮现现场的情景,印象深刻。通过这样的研读活动,同时,也启发学生在以后的表达中学会用生动的词汇来表达自己,以增强表现力。
(3)用数据。使用数据描写也是该语篇的语言特点之一。如,为表达地震来得迅猛,危害非常大,作者用“In 15 terrible seconds…The number of people…reached more than 400,000.All of… 75% of… 90% of…were gone.Half of a million pigs and millions of chickens were dead”等。在表达政府抢救力度非常大时,作者用“…the army sent 150,000 soldiers…”“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were helped…”“most of the 10,000 miners were rescued…”等。这样的数据使用,增加了事实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使表达效果更具有震撼力和影响力。教师对这些数据的解读,启发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中要关注数据并合理、准确使用数据。
(4)状语前置。时间状语置于句首是本文在布局谋篇方面又一特殊的技巧。作者在标题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中用了时间前置的手法,表达简洁,容易引起读者对时间的关注,符合新闻报道的特点。A Night 放在标题的开头,与后面的时间“At about 3:00 am on July 28,1976,…At 3:42 am everything…”形成呼应;说明地震持续的时间之久的“Later that afternoon,another big quake…”和说明救援及时的“Soon after the quakes…”等时间的前置,都起到了强调事件时间的作用。教师对句子结构的分析,不仅让学生明白语篇中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句子表达的意义何在,也让学生明白在以后的口头交流或书面写作中要怎样表达才更有意义。
语篇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载体,语篇研读是教师备课的第一步,也是有效进行阅读教学的前提和保障,是实现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途径。对语篇研读的深度和广度影响阅读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提升语篇研读的意识和语篇研读的能力,帮助学生把握语篇主题,领悟语篇文本特征、文体结构和语言特点,挖掘文本价值,深度理解文本的内涵,提高学生对语篇的研读和建构能力,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
(注:本文系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系列成果之一。该语篇研读课于2018年10月獲全国高中英语优质课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刘玉红,等.“三义三向”文本分析法:英语教学再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8
[3]梅德明,王 蔷.改什么?如何教?怎样考?—高中英语新课标解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陈艳华,桂林市桂林中学教师,广西特级教师,广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学员,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刘玉红,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