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名窑陶瓷枕

2019-10-25叶丹洋

文物天地 2019年9期
关键词:瓷枕雷州青釉

文/叶丹洋

广东自古以来就有烧制陶瓷器的传统,境内自北向南,古窑众多,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共计发现古窑址1382处[1]。这些古窑址当中从唐宋至明清较为有名者,分别是梅州的水车窑、高陂窑,潮州的笔架山窑、枫溪窑,惠州的梅花墩窑、东平窑、白马窑,广州的西关岭窑、西村窑、曾边窑、沙边窑,韶关的始兴窑、韩家山窑,清远的清远窑,江门的官冲窑,佛山的石湾窑、高明窑、南海窑、三水窑,阳江的阳春窑;肇庆的长岗窑、白土窑,茂名的观珠窑,湛江的遂溪窑、雷州窑等等。许建林先生结合国内外的文献以及广东本地专家的研究,把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湛江雷州窑和佛山石湾窑称为“广东四大名窑”[2]。四大名窑烧制的产品不仅数量大,而且各具特色。

图一 宋 西村窑枕2012年广州市光孝路建设工地出土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图二 唐 潮州窑青釉素面枕

图三 宋 潮州窑青白釉点彩双狮戏球枕

一 广东“四大名窑”概况

西村窑,位于广州市西村增埗河东岸岗地上,属北宋时期。发现于1952年,窑场主要遗存在皇帝岗[3]。考古发现堆积约7米高,清理出一座残长36.8米的龙窑。西村窑烧制的产品分粗瓷和精瓷两类,以粗瓷为主。釉色以青釉为多,黑酱釉为次,也有青白瓷(影青),还有少量低温绿釉。器物的种类有碗、盏、碟、盆、执壶、凤头壶、军持、罐、盒、唾壶、注子、净瓶、灯、熏炉、烛台、枕等。纹饰有刻划花、印花、彩绘、点彩和镂孔等,其中彩绘具有西村窑自身的特点,下笔有力粗犷,构图自由奔放。从装饰工艺上看,西村窑的产品有三大类,分别是仿耀州窑,如橄榄青釉印团菊和缠枝菊纹的碗、盏、碟、大盆等;仿磁州窑以及湖田窑等。而周边刻花,盆心绘酱褐色釉菊纹或牡丹的青白釉大盆则是西村窑特有的产品。西村窑烧制的瓷器在南海西沙群岛及东南亚菲律宾、印尼等地都有出土或传世。

潮州窑,位于潮州市东郊笔架山,为北宋时期瓷窑。在西临韩江的山坡上遍布瓷片和匣钵碎片,有“百窑村”之称。1953-1986年间广东省博物馆曾多次进行调查和发掘,已清理10多座窑址。均属龙窑(包括阶级窑),窑室内部用砖砌筑隔墙。最长的一座残长79.5米。潮州窑的产品有日用瓷和美术瓷,以白瓷为主。釉色多样,有白、影青、青、黄、酱褐等,釉质晶莹润泽,釉层较薄,一般不开片或有极细的鱼子纹片。器物种类有碗、盏、盆、钵、盘、碟、杯、灯、炉、瓶、壶、罐、盂、粉盒、人像、动物玩具等,纹饰以划花为主,还有雕刻和镂孔。器物中有相当数量的观音、佛像以及小洋人、哈叭狗,有些产品远销国外,在日本、东南亚也曾出土笔架山窑的产品。专家根据笔架山窑出土的一件瓷佛像座铭文和窑址出土的纪年铜钱,从而证明笔架山窑就是古籍文献中所记载的水东窑,年代为北宋。

雷州窑,位于雷州半岛,包括雷州市、廉江市、徐闻县、遂溪县和湛江市部分地区。考古发掘表明,雷州窑最早烧制于唐贞观时期,窑址形制为龙窑,产品施青黄釉。器形种类有碗、杯、碟、钵、盏、壶、瓶、罐、枕、棺等。雷州窑最为显著的青釉褐彩始于南宋早期,盛于元。其褐彩器物地域特色明显,主要做法是在素胎上以褐、赭彩绘画或书写,然后上青釉一次烧成,与北方先施化妆土然后彩绘,再上透明釉烧成的方法不同。青釉为玻璃质薄釉。

石湾窑,位于佛山石湾镇。考古发掘调查的资料表明,石湾的陶瓷生产至迟可以上溯至唐宋时期,明清时趋于鼎盛,一直延续至今。现存的南风古灶为龙窑,长234.4米。石湾的陶瓷产品有三类:一是日用陶瓷,包括燃煮器、饮食器、容贮器、灯盏、烛台、文房用具、枕等;二是美术陶瓷,有花瓶、花盆、金鱼缸、玩具等;三是园林建筑陶瓷,如琉璃瓦、造型瓦脊、色釉栏杆、华表、柱筒等。早期石湾窑产品多为淡青釉、黑釉、酱褐釉[4],大量仿造南北各地名窑产品,从元代开始出现窑变釉,清代成就显著,其中仿均蓝釉、玫瑰紫釉尤具特色。陶塑造型栩栩如生,是石湾窑的典型产品。

二 广东“四大名窑”生产的陶瓷枕

在这四大名窑烧制的产品中,目前发现的唐代瓷枕极少,仅在潮州窑窑上埠遗址中发现青釉素面枕[5]。北宋时期西村窑和潮州窑处于鼎盛期,但在烧造瓷枕方面,西村窑较多,潮州窑窑址中几乎没有发现,但据李炳炎先生在《宋代笔架山潮州窑》[6]一书中的介绍,宋代笔架山潮州窑也生产了瓷枕。雷州窑在宋元时期烧造的枕也较多,造型与釉色都极具地域特色,到清代则以石湾窑枕[7]最具特色,让人印象深刻。

尽管广东四大名窑能收集到的瓷枕资料不够多,并且年代相隔较远,很难进行考古的型式分析研究,但从前人关于陶瓷枕的研究情况来看,陶瓷枕的发展可以分为四期[8]:隋唐至唐代中期为陶瓷枕的出现期;唐代晚期至北宋初期为陶瓷枕的发展期;北宋中后期至金代为陶瓷枕的鼎盛期;元代为陶瓷枕的衰退期。考察上述窑口的瓷枕出土情况,广东地区的陶瓷枕发展规律与北方陶瓷枕的发展规律大致相似。广东的瓷窑也在唐代开始烧制陶瓷枕,宋元时期趋于鼎盛,但陶瓷枕的衰退期似乎比北方要迟一些,直到清末民初,甚至到20世纪50年代在一些乡村仍见使用。

(一)西村窑

西村窑窑址发现的陶瓷枕有19件[9],其中青釉瓷枕10件,青褐釉彩绘瓷枕7件,黑酱釉枕1件,绿釉枕1件。西村窑的青釉瓷枕未见有素身器,均有装饰,或饰刻划花,或镂空,或饰青褐色釉彩绘。造型有腰圆形、如意头形、六角形、矩形、座形。

1.青釉褐彩枕[10](图一),2012年广州市光孝路建设工地出土。由枕面和枕座两部分组成,枕面为如意形,中间凹,两边稍卷起,前低后高。施青釉,枕面平坦处和枕座正面分别绘褐彩花叶纹,样式简洁清秀。

2.青釉褐彩座形枕[11],1956年出土于广州西村窑址。枕面残长21、残宽17厘米。枕面中间呈弧形凹下,左、右、后三边均残。据残存的弧度观察,原器枕面似为三面翘起平面作杏圆形,绘有黑彩菊纹。器未烧熟,花纹不显。

(二)潮州窑

1.青釉枕[12](图二),枕为长方形钝角形,空心,施青釉,素面无纹。侧面有一圆孔,底部有六个圆形垫痕。完整的器物仅见一件,其余均为碎片。

2.青白釉点彩双狮戏球枕[13](图三),枕高10.7、长16.5厘米,为塑型枕,由枕面与枕座组合而成。枕座塑双狮戏球,枕面一部分和大狮的右前肢和前半座残缺,不可修复。枕面露花口状,前面稍低凹,后面微翘,枕面贴于大狮腰背。枕施青白釉,釉质有轻微的乳浊感,积釉处釉色呈天蓝色,在大狮的眉、鼻、齿、舌、鬃毛、腰、臀部、尾巴、足部及小狮的鬃毛和尾巴处点青花褐彩,青花在釉下处呈青褐色,在露釉处呈酱黑色铁锈色调。枕面中间以钴料竖写“□利”,呈青褐色。环形底足内侧露胎处,胎色为灰白,胎质有轻微粗糙感。环形足底印有麻布纹,胎色灰白,胎质润实,胎体剖面胎骨白净细密,烧造温度高。此枕的青花褐彩,露釉的黑色斑点有如铁锈斑色,并有凹凸不平的手感,具有唐宋民窑烧制青花的特点[14],为我们了解宋青花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材料。

图四 北宋 雷州窑褐彩枕

图五 北宋 雷州窑褐彩菊花纹枕

图六 宋元 雷州窑彩绘瓷枕

图七 宋元 雷州窑彩绘瓷枕

图八 元 雷州窑褐彩莲花纹枕

(三)雷州窑

雷州窑枕共出土13件[15],目前公开发表的有7件,其中窑址出土2件,墓葬出土5件。墓葬出土的雷州窑枕中3件为雷州市博物馆藏,2件为私人收藏。雷州窑枕在造型上多作如意形,前低后高。施青釉或青黄色釉,釉下褐彩绘边饰弦纹、卷草纹,钱纹、中部饰折枝菊花或花鸟,也见诗文。

1.褐彩枕[16](图四),北宋,前高8、后高9、长24、宽22、底径12.3厘米。1995年徐闻县海安镇背磊村海边出土。半圆形枕面,施青黄色釉,釉下用褐彩绘画,周边有三道弦纹,中有单线绘四瓣花形,内写有“寿”字。枕身前面用褐彩写一符号。

2.褐彩菊花纹枕[17](图五),北宋,前高7.8、后高9.8、长24.5、宽20.5、底径11.5厘米。1997年徐闻县下桥镇北鸡出土。枕面呈如意头形,前低后高,中间下凹,平底。枕面施青黄色釉,边饰褐彩“米”字和“花”字相间组合纹,中间绘一折枝盛放菊花,花的周围绘卷草纹。

3.彩绘瓷枕[18](图六),宋元时期,通长27.8、通宽25.4、残高4.5厘米。雷州公益窑出土。枕面为如意头形,中部下凹,底部残。胎呈灰白色略泛黄,沿枕面边缘形状绘有两圈赭褐彩,中部绘一朵大菊花及枝叶。

4.彩绘瓷枕[19](图七),宋元时期,长23、宽21、残高2厘米。雷州土塘窑出土。枕面似如意头形,中部微凹,前沿平直,底部残缺。胎呈灰白色,施青釉,枕面釉下褐彩绘两层弧形圈,两圈之间草书五个釉下赭褐彩“花”字,中间书一大的釉下赭褐彩“福”字。

5.褐彩莲花纹枕[20](图八),元代,长29.5、宽25.3、高11厘米。1983年6月雷州市白沙乡赤坡铺墓葬出土,现藏雷州市博物馆。枕面作如意头形,中间凹,两边翘起,前低后高,身前有一半圆形的镂空,枕面施青釉,用褐彩绘三道一组的弦纹分隔成两圈纹饰,周边一圈绘带状卷草纹,中间为主题纹饰,绘一朵盛开的莲花,周围绘草叶陪衬。

6.青釉褐彩蝴蝶菊花纹如意头形瓷枕[21](图九),宋元时期,长31.5、宽22.5、前高9、后高11.6厘米。1984年雷州市雷城镇蟹坡墓葬出土,现藏雷州市博物馆。枕上大下小,枕面呈如意头型,前低后高,两边翘起,中间下凹,底平,前面镂有半月形孔,施青釉。枕面褐彩绘带状缠枝卷草纹、缠枝花草、短弧线、方格、水波、钱纹组合纹,中间绘五朵盛放菊花和两只飞翔蝴蝶。

7.青釉褐彩诗词枕[22](图一○),宋元时期,长26.5、宽17、前高9、后高12.3厘米。1984年雷州市白沙乡赤坡铺墓葬出土,现藏雷州市博物馆。枕上大下小,枕面呈长方形,前低后高,中间稍下凹,左右两边用褐彩绘二组钱纹和短弧纹,圆圈组合纹,后端绘缠枝卷草纹,枕中间写有“枕冷襟寒十月霜,小窗闲放早梅芳。暗香入被侵人梦,花物依人乐洞房”诗句。

图九 宋 雷州窑青釉褐彩蝴蝶菊花纹如意头形瓷枕

图一○ 宋 雷州窑青釉褐彩诗词瓷枕

图一一 清 石湾窑方形枕

图一二 清 石湾窑长方形枕

图一三 清 石湾窑船屋形枕

图一四 清 石湾窑斜面枕

(四)石湾窑

石湾窑枕[23]的造型较多样化,有方形(图一一)、长方形[24](图一二)、船屋形[25](图一三)、斜面枕[26](图一四)、人物枕(图一五、图一六)。其中箱型中空的枕,以绿釉为主,或以泼彩窑变,呈现出水墨山水的意境。枕的侧面或露胎,饰剔刻锦纹、花卉、双线圆钱纹等简单的纹饰,或饰以钱形、圆形镂孔。而塑型的人物枕则要复杂细致许多。

1.清三彩孩儿枕,现藏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通高19.5厘米。孩儿作屈膝俯卧状,昂首侧视。头顶部有一束头发,高鼻,长耳,面带笑容,身穿绿衣黄裤,赤足,双手捧一陶钵于胸前。陶钵处可放置耳环、项链等小饰物。

2.洋人瓦枕,现藏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长2、高10厘米。通体窑变蓝绿釉。洋人身穿燕尾服,头戴英式礼帽,作屈膝俯卧状,双臂紧收,头偏向左转,脸部表情紧张,颇有求饶之意。

图一五 清 石湾窑娃娃枕

图一六 清 石湾窑人物枕

三 一点认识

正如诗人张耒所说:“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陶瓷枕作为夏天纳凉使用的寝具,在古代尤其是宋代还是很受欢迎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有一件“枕赋”枕,该赋全文269字,叙述了磁州窑瓷枕的产地、瓷枕的用途、关于枕的典故以及文人对瓷枕的珍之重之,能帮助我们了解陶瓷枕的起源、传承以及宋元时期的瓷枕文化。从上述收集到的材料来看,宋元时期广东地区西村窑和雷州窑烧制的枕数量、造型最多,装饰技法最为丰富。这与当时自上而下的社会风尚和窑工自北向南的迁移密切相关。关于陶瓷枕的用途,一直以来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但是比较获得认同的是陶瓷枕除了用作寝具,还可以用来镇宅(辟邪)、按脉、随葬、玩赏等。广东这些著名的民间窑口所生产的产品除了提供国内民众使用,还销往海外。然而在气候炎热的东南亚各国却没有发现陶瓷枕,更不用说广东窑口的陶瓷枕,可见陶瓷枕广泛使用的地区只在中国。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因为地区文化的不同。

[1]曾广亿:《广东瓷窑遗址考古概要》,《江西文物》1991年第4期。

[2]许建林、黄丹宜、许颖乔:《岭南瓷珍——广东举办“古代名窑陶瓷精品展”及学术研讨会》,《收藏》2017年第6期。

[3]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广州西村窑》,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出版,1987年。

[4]陈智亮:《广东石湾古窑址调查》,《考古》1978年第3期。

[5]广东省博物馆编:《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57页。

[6]李炳炎编著:《宋代笔架山潮州窑》,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4-35页。

[7]叶丹洋:《广东石湾窑枕》,《收藏》2013年第15期。

[8]索德浩:《陶瓷枕的分类、演变及相关问题》,《文物春秋》2004年第2期。

[9]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广州西村窑》,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考古艺术中心,1987年。

[10]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11]同注[8],第42页。

[12]广东省博物馆编:《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1年,图版叁拾肆。

[13]李炳炎编著:《宋代笔架山潮州窑》,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

[14]赵光林:《从元大都出土的青花瓷器试探青花瓷器起源和特色》,《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三辑,1992年。

[15]湛江市博物馆、雷州市文物局、广东省考古研究所:《雷州窑瓷器》,岭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80页。

[16]同注[14],第113页。

[17]同注[14],第116页。

[18]同注[14],第125页。

[19]同注[14],第126页。

[20]同注[14],第6页。

[21]同注[14],雷州市博物馆供图。

[22]同注[14],雷州市博物馆供图。

[23]同注 [7]。

[24]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25]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26]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猜你喜欢

瓷枕雷州青釉
瓷枕
瓷枕,透心凉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知足(竹)常乐
瓷枕·凉殿·蒲扇·夏衣
清代雷州半岛糖贸易及其规范化——以新发现的雷州花桥碑刻为例
雷州书画作品选
雷州湾海域悬浮物浓度遥感监测研究
浅谈毡包青釉
古陶瓷鉴定:从标形学到痕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