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基于对CGSS2013数据的分析
2019-10-25田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咸阳712100
田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咸阳 712100
1 问题提出
近些年来宗教信仰在我国居民中不断兴起,信仰宗教的人口已经不在少数.宗教对个人主观心理和精神世界的影响作用,已经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关注.当前,在社会转型时期,在个人承受巨大社会压力、宗教信仰者人数持高不低的背景下,研究二者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分析宗教信仰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这对于发掘宗教信仰对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探究影响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丰富了和宗教信仰、主观幸福感相关的研究.
2 研究设计
本文使用CGSS2013,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研究宗教信仰对个人主观幸福感是否有影响,还分析了不同宗教信仰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将性别、居住地区、经济收入、及受教育程度等变量纳入分析模型.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宗教信仰对个人主观幸福感有影响
本文主要通过问题"总的来说,您觉得您的生活是否幸福?"作为个人参与信仰活动的依据.在因变量上,本文主要通过对问卷中"总的来说,您觉得您的生活是否幸福?"问题的回答作为个人主观幸福感评测的标准.该问题有五个答案:非常不幸福、比较不幸福、说不上幸福不幸福、比较幸福、非常幸福.本研究将五个答案分为五个等级,并对答案进行了赋值,1代表"非常不幸福"、2代表"比较不幸福"、3代表"说不上幸福不幸福"、4代表"比较幸福"、5代表"非常幸福".赋值越高,表明主观幸福感越高.自变量主要涉及到信仰宗教与不信仰宗教以及不同的宗教信仰的区分.本文将问题"您的宗教信仰 "的答案分为两类类: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其他宗教信仰类型的数量较少,忽略不计,并将答案处理为虚拟变量,"信仰宗教"=1,"无宗教信仰"=0.在分析过程中,主要比较有宗教信仰者与不信教的人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的差异.本文的控制变量主要包括四个变量:性别、居住类型、受教育年限和收入水平.本文将性别处理为0,1变量,男性为1,女性作为参照组,处理为0;本文将居住类型处理为0,1变量,城镇为1,农村作为参照组,处理为0;本文将居住类型处理为0,1变量,城镇为1,农村作为参照组,处理为0;本文将受教育年限处理为,私塾=小学=6年,初中=9年,普通高中=12年,职业高中、中专、技校=13年,成人专科=14年,大学专科、成人本科=15年,大学本科=16年,研究生及以上=19年,将受教育程度处理为连续变量;收入方面,本文采用的是"个人去年全年收入",对收入取了对数.
3 宗教信仰和主观幸福感现状
3.1 宗教信仰现状
本文利用CGSS2013数据,研究宗教信仰对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经统计共有11438人,无宗教信仰10159人,占比88.8%,信仰宗教1272人,占比11.1%.其中信仰佛教的有584人,占总人数的5.1%;信仰伊斯兰教的有241人,占总人数的2.1%;民间信仰者有218人,占总人数的1.9%;信仰基督教的有195人,占总人数的1.7%;信仰道教的有40人,占总人数的0.3%.在信仰宗教群体中,信仰佛教和伊斯兰教的人最多,民间信仰和信仰基督教的群体次之,信仰道教的人数较少.
3.2 主观幸福感现状
在11380个有效回答里,非常不幸福者有178人,占总人数的1.6%;比较不幸福者有847人,占总人数的7.4%;说不上幸福不幸福者有2130人,占总人数的18.6%;比较幸福者有6653人,占总人数的58.2%;非常幸福者有1572人,占总人数的13.7%.个人主观幸福感统计里,比较幸福者和非常幸福者人数最多,占总调查人数的71.9%,非常不幸福和比较不幸福者占比约9.0%.
3.3 宗教信仰及主观幸福感现状
表3 -1 不同宗教信仰的个人主观幸福感状况
从表3-1可以看出,无论是信仰宗教者还是不信仰宗教者,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的人数比例都比较高.不信仰宗教的老年群体,在个人主观幸福感上"非常不幸福"和"比较不幸福"所占比例之和约为8.0% ,信仰佛教、伊斯兰教、民间信仰、基督教和道教的群体,总的来看非常不幸福和比较不幸福的所占比例之和约为1.1%.信教者中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人最多,占比分别是1.9%和5.8%,尤其是信仰佛教的群体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者占比约3.2%.
4 宗教信仰对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为了估计宗教对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本文建立了2个模型:首先是基准模型,单独估计宗教的影响,接下来的模型加入了控制变量,性别、居住类型、经济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以观察宗教回归系数的变化.下表是模型建构的结果.
表4 -1 宗教信仰与个人主观幸福感ologit回归分析结果
N=10207*** p<0.01, ** p<0.05, * p<0.1
从模型1可以看出,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无宗教信仰的人主观幸福感更强烈,这肯定了假设1,宗教信仰对个人主观幸福感有影响,且根据系数0.127可判断宗教信仰对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正向的,也就是说信仰宗教会提升个人的主观幸福感.
模型2中,在控制了基本人口信息,性别、居住类型、经济收入和受教育年数后,信仰宗教的回归系数是0.146,要大于模型1中的回归系数0.127,这表明加入人口基本信息后,增强了宗教信仰的影响作用.在控制变量人口基本信息中:性别系数为-0.214,女性为对照组,说明与女性相比,男性主观幸福感更低;城乡系数为-0.303,农村为对照组,说明与农村居民相比,城镇居民主观幸福感更低;受教育年限系数为0.0161,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主观幸福感就越高;收入对数系数为0.816,收入对数平方系数为-0.0333,说明一开始收入水平越高,个人主观幸福感就越强,但当收入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主观幸福感就不会再增加,并且是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开始降低.
5 结论与思考
宗教信仰会影响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当控制性别、居住地区、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等因素后,宗教信仰依旧对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影响,有某类宗教信仰或宗教归属的个人的主观幸福感比没有宗教信仰或宗教归属的个人要强,女性主观幸福感高于男性,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高于城镇居民,受教育程度高者主观幸福感高于受教育程度低者,收入的增加会加强个人主观幸福感,但当收入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主观幸福感会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开始降低.
在社会转型这个关键时期,关注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显得尤为重要.对个人来说,如何获得精神慰藉、心理平衡,怎样缓解压力、宣泄情绪,如何克服内心恐惧、减轻孤独感,都是现实的问题.宗教信仰既是传统的仪式,也是新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为个人带来的填补空缺功能、娱乐功能、寄托功能,为提高个人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了显著的积极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宗教能够在中国扎根发展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