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大数据背景下我国会展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2019-10-24孙雅坤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创新路径大数据

孙雅坤

摘 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传统会展行业的发展模式和沟通方式,也为会展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用新技术构建会展行业新生态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伴随着线上线下双线会展模式的开发和应用,大数据技术在会展行业当中的体现愈发深入,这就要求会展专业的高校人才培养必须要突破传统模式,主动探索创新路径,尤其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创新设计、教育主体多元化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大数据;会展教育;创新路径

一、当前我国会展教育的发展瓶颈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朝阳产业、火车头经济的会展产业和会展教育,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但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会展教育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呈现出一些棘手的发展瓶颈。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会展教育呈现出的滞后性问题,阻碍了其与国际接轨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势头。

(一)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实际需求衔接不畅

我国会展教育者对行业的发展实际、会展人才需求以及国内外优秀的会展教育理念的深度研究欠缺,在培养的观念上,本本主义和教条化倾向严重。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已经覆盖了行业的方方面面,在现行的人才培养体系下,会展高校教育的人才输出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当前会展的高校人才培养更侧重于理论方面,虽然也有实训课程的穿插,但是时间的安排并不是特别的充分,甚至有的只是单纯为了学分而设置,学生对于会展项目实操部分的理解,只停于浅尝辄止,在一些展会的观摩学习中走马观花,并没有从本质上去捕捉、研究会展的核心本质,学生的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应对会展危机处理的专业能力还很欠缺。

(二)课程设计的盲目性、滞后性和重复性

当前高校会展课程的设计存在着严重的盲目性、滞后性和重复性。首先,课程设计上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课程理论和行业实际的脱节,由于当前高校所使用的會展教材部分参考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会展教材和讲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虽然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会展业遥遥领先,的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优点,但是中国的会展业有它自己发展的国情基础和特色,照搬照抄西方的教学经验和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当下的部分会展教材,简单地引用了西方的教学内容和理念,并不符合中国的会展发展特点,所以和现实情况产生了脱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课程设计上出现了盲目性。其次,滞后性。有些高校所使用的会展教材,年代久远,其内容已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由于严重缺乏会展专业的高级人才,会展教材的质量不容乐观,很多新的思想和内容不能得到及时体现。最后,重复性。和造成滞后性的原因相似,由于会展教材专家、编辑队伍的不完备,出现了会展教材你抄我、我抄你的恶劣现象,教材内容重复,逻辑紊乱,创新点缺失。

(三)师资队伍建设的不稳定

培养优秀的会展人才,必须要具备专业化、稳定化、现代化的师资队伍。事实上当前的会展师资是非常欠缺的,真正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团队非常有限,大多数都是由相关专业转型而来,在会展理论和经验方面都比较薄弱,缺乏优秀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而在大型会展企业当中的一些优秀的项目经理人,虽然可以以培训、讲座的身份出现在高校课堂上,但由于其学历的限制,并不能真正作为高校教师全职授课,所以对于会展专业双师型教师的需求是非常紧迫的,这是由会展专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在入职门槛上,德国以及其他一些会展发达国家的院校,在师资引进时强调教师需具有一定的实务经历,而中国会展院校并没有设定这样的入职条件,而更强调的是学历背景。在考核标准上,西方会展发达国家更强调的是教师的科技创新、专利成果和对社会的贡献率,而在中国会展高校,教师考核和晋升的主要指标是核心期刊的发表情况和申报国家基金的数量,这就导致年轻教师在沉重的科研负担面前,对于教学质量和去企业里挂职历练,失去了精力和热情。

二、大数据时代下会展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视野嫁接本土运作

会展教育如火如荼的发展,需要不停地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思维,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首先,我们要客观地认识我国会展教育与国际会展教育之间的水平差距,既不盲目崇拜,也不骄傲自满,要客观地认识、学习西方发达会展国家的优秀教育理念和模式。我们要创新国际化的视野和格局,站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主动参与到国际会展教育的沟通交流中,学习优秀的、先进的国际化教育思想,收获先进的成功经验。在我们培养国际化视野的同时也要强调本土化特色,也就是说,我们对于外来会展教育理念的吸收、借鉴要与中国国情相符合,要与中国会展教育的大背景相融合,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盲目的全盘接收。打造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会展教育,是我国会展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

(二)会展教育主体的多元化

会展行业的特殊性决定其是一个需要资源高度整合的产业,理论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的建立。针对当前会展教育主体单一化的现象,对现有的会展教育主体构成进行战略性调整,形成多元化的教育主体是必然趋势。首先,从学历体系上,应形成硕士、博士、博士后学位教育的多层次会展教育体系,重视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其次,会展教育主体多元化要体现为学术界和行业界之间的深度交流和合作,优秀的会展企业,权威的行业协会以及其他典型社会团体,都可以与高校协同合作,担负起会展教育主体的重任,每一方主体在教学任务环节当中担任自己特殊使命,相辅相成。

三、大数据时代下会展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一)创新打造会展+VR教育

随着大数据时代、5G时代的来临,VR将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场景之一。当前,部分会议已经开始运用VR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来提升参会者的互动体验,人工智能是解决VR内容问题的一大关键,5G技术将很好地解决目前VR技术的时延问题。众所周知,会议管理是一个非常繁琐复杂的工作,没有出现VR技术之前,这项工作将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VR技术、5G技术的应用,可以完美实现会议管理的智能化,巧妙地弥补了人力所不能达到的一些细节化的控制和管理,每年参会嘉宾人数、行业类别、地域分布、议题汇总和反馈意见等信息数据经过人工智能的分析,形成了及时精准的数据,对于提高会展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展会策划和运营能力起到重要助力作用。

教育是VR行业中发展最快,最先落地的领域,会展专业的VR教育也必将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高校会展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增加VR技术的相关内容,这是一个可以将会展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巧妙结合的技术领域,一方面,增强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丰富性,体现了教学内容设计与时代发展特点密切接轨的宗旨,另一方面,VR技术的沉浸感和体验感可以有效配合会展教育的实习、实训课程。在多人远程和异地的情况下,打破时空限制,借助于虚拟现实的呈现方式,增强实训课程的鲜活性和科技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VR技术和人工智能只是会展业发展的动力,培养具有相关技术背景的专业人才才是关键。培养熟悉会展行业标准,能够娴熟使用新技术的会展人才是当前会展教育的重要方向。会展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高校设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参考。在大数据时代,回避新技术带给一个产业的变化和挑战,必然会被时代潮流所淘汰,只有迎难而上、主动出击,在教育上领先,在技术上融入,才能推动会展教育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近年来,会展行业热门的研究课题是关于线上展会与实体展会的关联问题,在互联网没有大范围普及的时代,实体展会几乎享有垄断性的地位,线上展会难成气候。然而,在未来的十年,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催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创新开发和迅速普及,未来会展教育将和虚拟教育相辅相成,深度融合,线上展会也必然开拓出崭新的领域。所以能够设计、策划线上展会的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被纳入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中。

(二)多元培育国际化会展人才

从行业的发展特点和需求来看,会展行业必然是一个需要具备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多元格局和视野的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梯队。事实上,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只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结果,国际化蕴含的是会展人才培养的市场化、品牌化和专业化,也就是说,只有打造出具有市场化、品牌化和专业化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才能符合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标准。

会展人才的专业化,要求会展人才能够严格按照国际会展标准执行会展项目,在会展从业过程中严格执行国际化准则。会展人才的市场化,指得是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中,会展人才要对会展产业链条形成清晰的认知,了解行业布局和市场规律,不能纸上谈兵,要接地气,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会展人才的品牌化培养和会展产业的品牌化建设是遥相呼应的,只有打造出富有品牌化的会展活动才能与国际接轨,才能将中国自主品牌做强做大,这就要求高校会展人才的培养要依照品牌化的高标准制定对应的培养方案。

随着中国会展业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面对激烈的会展人才市场竞争,中外合作办学也成为了很多高校的战略选择。中外合作办学既要突出中国会展教学的特点,又要借鉴海外院校的特色。由于两个院校的教育体系和社会环境不同,既不能照搬照抄,也不能闭门造车,需要通过大量的前期调研与专家论证形成最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体现两国文化的优势互补。

(三)用供给侧思维改革会展课堂

供给侧思维强调的是供给一侧和需求一侧的对应关系,应用在会展课堂上就是指课堂教学环节的动态、完整的供应链。供给侧教学改革的提出是要把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当做有待变革的产品,教师和学生之间在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需求之间,本质上也是一种供需关系。由于会展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无论是理论的研究,还是实践的层面,都并不成熟,只有不断优化会展课堂的供应链,处理好供应链条上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如當前的会展课堂教学需要用到新兴技术支撑的产品,学校方应当配套相对应的教学环境,社会方应当尽量提供相关的技术培训和实践实训的支持。

会展课堂的供给侧改革要立足于三个核心内容:教师梯队、学校支持、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学校层面应当从战略高度全面、动态、发展地构建会展课堂教学的供应链,根据市场对会展人才需求的现实状况制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构科学化、现代化、人性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制度,学校要努力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盘活校内资源,链接社会资源,提供先进的硬件设备,尤其是在实训室的建设上,根据会展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特点,及时更新实训设备和技术支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实操环境。学校可以尝试引用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如沉浸式学习,沉浸式学习(ImmersiveLearning),是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借助虚拟学习环境,学习者通过高度参与互动、演练而提升技能。

社会主体层面主要指得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单位应对高校会展教育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辅助性的资金支持;会展企业应当积极地加入到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建设中,为会展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机遇和平台,通过优质的真实项目协助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从会展专业的专业特色来看,企业在会展人才培养的主体构成当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只有会展企业在人才培养的产业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才能真正体现会展专业实用性、职业化、专业性的本质要求。

(四)德育为先,培养学生服务意识

德国展览界有一个普遍的观点,“对于成功的展览会而言,绝不是简单的用出租的多少面积来衡量,对参展商和观众的服务是必不可少的。”会展行业是典型的现代服务行业,人的因素在会展服务当中举足轻重,只有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才能给用户带来满意的体验,才能达到会展活动的预期效果。所以,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职业素养,是做好会展行业的前提。优质的会展服务,取决于对会展活动中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特别是在细节当中怎么样去体现服务的精准化、人性化,这就需要会展人恪守服务准则,坚守职业道德。

现在社会上很多专家指出,当前的学生属于千禧一代,这一代群体有其自己的个性特点,虽然他们具有乐于尝试新事物的创新精神,但是个性较强,贪图享受,不喜欢被管束,服从意识和服务意识淡薄。生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千禧一代,对于新生事物有着饱满的热情,但是却很难沉下心来持久做一件事情,在职场当中,动辄离职成了一种潮流,某些毕业生经不起磨练,时常把错误归结到他人身上,很少从自身上寻找原因。针对这样的学生特点,高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要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养,良好的服务意识、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杜妍妍.议中国高校会展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黑河学院学报,2018,9(1):77-78.

[2] 叶煦婷.会展与VR技术融合前景探讨[J].科技风,2017(8):2.

[3] 焦微玲,徐力.我国会展教育创新研究[J].文教资料,2011(35):202-203.

[4] 陈燕.高校会展专业教育的现状及特点分析[J].中外企业家,2009(18):135.

猜你喜欢

创新路径大数据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