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课堂教学:误区审视与路径探寻
2019-10-24毛伟娜
毛伟娜
历经多年课改实践,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已成为共识,许多一线中小学校和教师也已经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基于课堂教学的德育思考和实践,并取得了可喜成果。
然而,在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根深蒂固的重分轻人、重智轻德等观念导致课堂教育质量观、课堂教学与管理,乃至课堂教育关系的“失德”;将德育视为“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等专门德育课程的任务,其他学科课程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现象,似乎已然成为学校教学的常态;而专门的德育课程自身也存在重理性知识传授而轻道德体验内化,甚至是无视“规则”等违背德育课程理念的“不道德”的课堂教学现象……如何走出诸多教学误区,探寻“道德的”的课堂教学,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实际上,教学的德育性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定性,道德教育本是各学科课程的应有之义。关注和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自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信仰与使命的本真追求。
这要求我们深度理解和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从“立什么德”与“树什么人”的高度探寻课堂教学“失德”的原因;走出“窄化”课程育德内涵与价值的误区,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挖掘教材和社会生活的育德基因,探寻学科教学的育德关键路径;更需要立足日常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与改进,深度把握课程理念,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道德体验与内化的教学,彰显德育课程的魅力;借助“大概念”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将学生视为整体意义上“完整”的人,以“立德树人”统领各学科教学系统,从而真正从教书走向育人,用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握教学的立场和站位,以大情怀和大视野担当立德树人使命。
由此,我们才能真正用“道德的”课堂教学实现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不断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共享美好德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