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2019-10-24李佳月王帅张立志逄锐
李佳月 王帅 张立志 逄锐
摘要:高校作为输送人才的主要渠道,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已经成为其首要任务。文章主要通过对当今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的分析,从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实践育人、加强激励机制以及做好“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入手,结合实际经验,探究当今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培养;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8-0087-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人才资源成为首要的生产力要素,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的关键。2012年,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如何源源不断地推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成为当今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趋势与现状分析
李克强总理曾强调大学生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可见,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仅仅关系着学生个人的发展,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各高校也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与实践,纷纷开设了各类创新创业课程,通过设立创新创业资金、吸引校外资金、设立创业基地等举措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较其他发达国家还相对落后。自20世纪中期以来,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很多知名大学已经开启了“创业型”大学的典范,这些高校注重核心教育价值理念的培养,重视高校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吸引高端人才入校[1],这一系列的措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与机会,充分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目前,我國在建设“创业型”大学的探索中,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模式。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主观上相对缺乏创新创业观念,创新创业意识不足,需要各高校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引导,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
二、新时期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性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到“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四个基本原则,明确了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可以看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全员参与的过程,应充分调动高校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将“面向全体”与“分类施教”相结合,结合不同的专业特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新时期,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已经被各高校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本科教学培养年度报告、教学评估依据以及就业工作年度报告中,可见创新创业工作与人才培养、教学质量评估、就业质量评估等工作息息相关。对于国家来说,创新创业型人才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对于高校来说,创新创业工作能够有效促进高校“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对于学生来说,创新创业能够促进大学生学以致用,同时能够促使大学生更加关心社会,实现个人价值。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途径
1.设计人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应该根据当代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成长规律,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转型中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方案设计上,应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通识教育,广泛地“种下创新创业的种子”[2],为高校毕业生设定“创业遗传代码”[3],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基础,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是实质,实现学生的成功创业是结果。
东北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过程中,实现了以“服务学生成才、服务学校发展”为宗旨,“以人为本、整合资源、求实创新”为理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力求创新创业教育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而服务,形成了一套科普活动“乐中学”,科研训练“做中学”,科技竞赛“竞中学”,创业实践“练中学”的教育理念。从大局出发,统筹兼顾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保驾护航。
2.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只是空洞的说教,应带着学生一起真学、真做、真实践,最终达到真成功。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时,应注重教学、科研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大创新创业实践力度,不断开拓政府与企业的市场、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育人环节,应注重增加实习、实训等环节的训练,全面推动创新创业工作向前发展。
东北大学以创新教育为基础,以创新实验室为依托,以科普立项、创新项目、科技竞赛、创业项目为载体,通过创新课程、科普活动、科研训练、科技竞赛、创业实践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问题式、探究式和研究式学习的创新教育,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铺就一条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走廊”。学校每年为学生提供100余项的“科普立项”,定期推出“创新论坛”与“科技讲坛”,举办“创新思维擂台赛”、“科普知识竞赛”,成立了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等,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和丰富的平台。进一步打造专业的指导教师团队,形成了导师、博士、硕士、学士“四位一体”的教学、科研相长模式。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学校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指导,探索出具有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举办“创业先锋班”,通过开设系列创业教育与实践课程、组建创业导师团队、设立创业专项基金、搭建学生创业基地等开展了一系列丰富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实现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形成了以实践带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局面。
3.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激发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大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主要培养目标。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创业,提高创业成功率。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政府和学校不仅应充当指导者的角色,更应该给予关爱和支持,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助力学生创业。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帮助大学生坚定创业意志,增加创业信心,同时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其次,在学校层面上,应该与政府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使学校成为培养未来产业巨子的摇篮。东北大学在创新创业激励制度的探索中,出台了相关的激励政策,同时设立了“创新创业校长奖章”“创业年度人物”等荣誉与资金奖励,激发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4.做好新形势下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如今,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互联网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在政策和制度的有力保障下,要想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中,就必须做好“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各高校应积极树立典型,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榜样力量,通过新媒体对创新创业的成功典范进行宣传,通过实际例子进一步促进其他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最终实现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
虽然各个高校已形成了初步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问题,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应形成合力,密切合作,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力度与人才培养力度,最终实现科技强国战略。
參考文献:
[1][美]亨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王孙禹,袁本涛,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孙洪义.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个基本问题———兼叙“3.3.3”课程体系和7p教学模式的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2):8-14.
[3]杰弗里·迪蒙斯,小斯蒂芬·斯皮内利.创业学[M].第6版.周伟民,吕长春,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Methods and Approaches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for Example
LI Jia-yue,WANG Shuai,ZHANG Li-zhi,PANG Rui
(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 110819,China)
Abstract:College as the main channel of transmission talents,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 training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This article mainly through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oday's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undertaking,from perfect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 training scheme,deepen the practice education,strengthening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do a good job in “Internet +”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so on,combining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analyzes the current methods and ways to cultivate entrepreneurial innovation talented person.
Key words: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cultivation;univers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