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课内外融合研究
2019-10-24顾甜甜
顾甜甜
摘 要:高中地理教学在注重课堂教学研究的同时,也要将课外活动的作用发挥出来,立足课堂教学内容开展课外专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分析研究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在课内外高度融合中实现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地理教学课内外融合有利于拓展教学空间,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应当立足教材内容、社会热点、学生关注以及发展形势,积极展开探索,将课内外紧密融合起来,实现地理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效果;课内外;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27-0080-02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既要抓课堂教学,也不能忽略课外活动的组织。只有将课内外充分融合起来,才能够有效整合资源,汇聚推动地理教学成效提升的强大合力。本文对高中地理教学课内外融合的意义和方法进行论述。
一、地理教学课内外融合的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推行课内外融合是立足于课堂积极向课外延伸的一种模式,可以使更多的课外空间、时间、资源辅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在教学工作中推动课内外融合,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拓展教学空间
地理教学课内外融合可以将单纯的45分钟教学空间拓展开来,和学生课后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和学生日常感知结合起来,和各种地理景观结合起来,极大地拓展教学空间。部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没有注重课外空间的拓展,将地理教学局限于单纯的课堂,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也得不到充分满足。有了课内外融合,地理教学的空间得到了显著拓展,教师就可以将部分能力训练的目标融合到课外活动之中,这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
除了教材之外,很多教学资源散布在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资源发掘的方式为课堂教学所用,也可以通过网络搜集等方式,汇聚更多的资源为地理教学的开展提供支撑。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将课外空间纳入地理教学范畴,可以使一些不便于在地理课堂上运用的资源,在课外活动中得到运用,特别是地理人文资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观摩和研究,将课堂搬到社会与生活之中,使教学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3.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课堂教学侧重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课后活动则倾向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创新探究的能力,课内外融合能够使学生得到最大化的发展。课内外融合能强化对学生分析研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地理教材进行分析研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地理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时候可以放在课外进行。课内外融合能够体现对学生能力的全方位培养与训练,有利于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
二、立足教改要求,扎实推动地理教学课内外融合
1.立足教材内容积极向课外延伸
教材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载体与依托,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向课外进行延伸,提高实际教学效果。例如,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的课堂教学之后,针对当前全球变化的趋势及其带来的影响,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后展开探索,针对全球气候发展的轨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这两个方面收集资料、组织探讨、辩论交流。这样的课外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從不同角度验证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产生的不利影响,如增加了自然灾害暴发的频率,导致一些地区生物种类的减少,对人类生存条件的破坏等。通过这样的课外探究,学生不仅深入发掘了相关的信息资源,而且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对“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影响”的理解更加透彻和全面。
2.立足地理热点积极向课外延伸
地理学科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地理教师在组织课外活动时要精准把握要点,特别是当前一些地理热点,并以此为抓手开展课外研究。例如,在“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教学中,针对四种主要污染,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专题探究,分别寻找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的原因。大气污染来自乱排乱放;水污染是因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没有经过达标处置;土壤污染包括农田滥用化肥、农药导致的污染等;生物污染包括一些外来入侵物种,如水葫芦的蔓延、巴西龟的肆虐等。学生在课外探究活动中,能够逐一对应找到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极大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随着环保与生态意识的增强,全社会对地理现象的关注度呈现几何级提升,特别是环境污染等方面,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提升,学生在这一背景下也会对地理热点更加关注。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强化地理热点方面的发掘,将课内外结合起来,开展各种研究活动,能够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发展,提升环保意识和地理素养,体现地理学科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3.立足学生关切积极向课外延伸
高中生已经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他们身在校园,心系社会,密切关注着整个社会发展。因此,在抓好地理教学的同时,教师也要回应学生的关切,在课外开展一些专题研究。例如,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的教学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人类面临的这些自然灾害应如何进一步地预防和应对。这样的研究方向给予学生极大的拓展空间,也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思考,重点分析各种灾害出现的原因,从源头入手考虑如何消除灾害。学生得出:想要减少洪水的发生,可以加强植被保护,减少水土流失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环境干预,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等级。在这样的专题研究中,教师把学生关心的一些内容放在活动中,让学生一起展开探讨,还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成功地将地理教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聚焦学生关注的内容,在课外组织开展一些拓展活动,与课堂教学遥相呼应,这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4.立足发展形势积极向课外延伸
当今社会科学发展成为了主旋律,在科学发展的内涵中,可持续发展又是重要的部分。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的可持续、经济的可持续以及社会的可持续。教师在教学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对本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对可持续的内容进行总结罗列,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深刻感悟,同时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内外融合与联动中提升了地理综合素养。在地理课内外融合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社会发展与形势需求,对学生强化地理时政教育,这对学生未来融入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地理教学课内外融合的注意事项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现课内外融合必须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科学制定计划。从教学设计入手,科学编排出课内外融合的章节、形式、内容等,制订计划,推动课外地理活动的开展,特别是要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按照计划有序推进。二是要发挥自主作用。教师要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与操作,赋予他们更多的自主空间,让课内外融合成为学生课堂自主学习和课外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模式。当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中产生了兴趣,有了发挥的机会和表达的平台,学习的积极性将会得到显著提升。三是要注重能力培养。教师应强化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让他们学会分析地理现象,探寻其背后的原因和原理,在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将地理教学成效提升至最大。
综上所述,在地理教学中实现课内外有效融合,对提升学生地理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强化专题研究,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强化教学研究与创新,扎实推动地理教学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吴岱峰.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探讨[J].地理教学,2017(20).
[2]武强.高中地理课外阅读分享课的探索与实践——以地理教育期刊的阅读与分享为例[J].地理教育,2018(08).
[3]李亚倩.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案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4]张欣妤,叶滢.项目式地理课外活动的设计——以厚田沙漠地理考察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4).
[5]骆平,罗小平.中学地理课外活动开展情况调查与现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10).
[6]陈辉彩.地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J].基础教育研究,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