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影响及解决对策
2019-10-24林宇姗
林宇姗
摘 要:我国人口总量还在增长,但人口的出生率在不断下降,老年人口总量和在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结构性矛盾突显,少子化、老龄化已危机迫在眉睫。因此,必须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实现“幼有所育”、“老有所养”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
关键词:老龄化 少子化 人口出生率 人口危机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生育政策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53年鼓励生育、第二阶段是1954-1977年宽松计划生育、第三阶段是1980-2013年严格计划生育、第四阶段是2014年开始的放松计划生育。与此相对应的,我国的人口总量从1949年的5.4亿一路上升到2018年的13.95亿。但从1990年开始,人口结构发生了改变,人口总量虽然还在增长,出生率却不断下降,老年人口总量和在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结构性矛盾突显,少子化加大了老龄化的进程,人口老龄化危机迫在眉睫。
一、人口老龄化、少子化
(一)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国家人口分布向较高年龄倾斜的现象,通常反映在人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长、老龄人口越来越多,人口年龄中位数上升,老龄化问题严重。按照国际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达到14%跨进深度老龄化,超过20%陷入超老龄化社会。
(二)人口少子化
人口少子化是指出生人口减少、出生率下降,儿童人口占比减少的现象。人口少子化又被细分为狭义上的人口少子化和广义上的人口少子化。当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低于20%时,可以判定其处于狭义人口少子化;当人口生育率下降,少儿的数量规模缩减,通常认为处于广义上的少子化。
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少子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出生人口减少,少儿占比下降,老年人数量增加,占比上升,二者相伴相生,是矛盾的统一体。
二、老龄化和少子化已呈趋势
(一)老龄化加速进行
我国的老龄人口数量众多且持续快速增长。1998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8375万人,占总人口6.7%;2001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9062万人,占总人口7.1%,首次超过7%进入老龄社会;2018年末,我国60岁以上人口2.49亿人,占总人口17.9%,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16658万人,占总人口11.9%,老龄人口的数量和占比不断上升,接近深度老龄化。从1998-2018年20年时间,老龄人口净增长8283万人,翻了近1倍,在总人口的占比提高5.2百分点,其中有6省(市)65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14%(见附表),跨进深度老龄化社会。
同时,有很多省份老龄化水平相近,未来几年还有更多省份跨入深度老龄化。山东、四川、江苏等省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超千万,数量巨大,广东省65岁以上人口只占8.62%,是为数不多的年轻省份,深圳、东莞老年人占比在2.3%以下,是最年轻的地级以上市。
我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也在不断上升。1980年之前,我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保持在22岁以下,之后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落实、出生人口减少,人口快速老化,2015年人口年龄中位数达37岁,按照这种发展态势,预计到2030年、2050年人口中位数将分别上升到43岁、50岁,我国的人口正向老龄化加速推进。
(二)少子化难以控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过三次生育高峰。第一次生育高峰为1950-1958年,年均出生人口2100万人,峰值为1954年,出生人口2232万人;第二次生育高峰为1962-1975年,年均出生人口2628万人,峰值为1963年,出生人口2934万人;第三次生育高峰为1981-1991年,年均出生人口2260万人,峰值为1987年,出生人口2508万人。人口专家预测,第四次生育高峰應在2010年左右出现,但由于1980年开始实施独生子女政策,控制人口增长的成效逐步显现。生育高峰始终没有出现,总和生育率也从1970年之前的6.0一路下滑至1.6-1.7,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45,也低于人口世代正常更替的2.1,与发达国家的1.67相近。
近20年少子化趋势显著。1998年,我国出生人口1991万人,出生率16.03‰,0~14岁少儿32076万人,占总人口25.7%,2018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人口出生率10.94‰,下降5.09个百分点,0~15岁少儿24860万人,占总人口17.8%,下降7.9个百分点,低于20%的警示线,且新生儿数量长期低迷,已处于狭义少子化的状态。
鉴于严峻的人口形势,2013年放开独生子女二孩,但效果不明显,为此,2015年出台全面放开二孩政策,2016年出生了1786万人,但这个数据远没有达到专家们的预测;2017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上年减少63万人;2018年又降至1523万人,比2016年减少200万人。连续三年出生率分别为12.95‰、12.43‰和10.94‰,生育率急速下降,一年比一年低,实行放开二孩的政策已经难以扭转出生率一路下滑的严峻形势。
(三)区域人口结构失衡
在2000年以前,全国各地人口老龄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一致,经济和人口年龄结构均为东高西低,由东向西依次递减。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人口从中西部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特别是向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转移。中西部流出人口中65%是20-49岁中青年劳动力,留下的是老人和部分儿童。2000-2010十年间,35个核心城市在全国人口占比从19.8%上升至22.3%,上海、厦门、苏州、中山、惠州等热点城市,老年人的占比不升反降,核心城市人口聚集效应显著;以农业为主的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老龄化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区域的布局上出现了东西颠倒、城乡倒置的局面。
(四)老龄化和少子化产生的原因
1.生育高峰产生的效应。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波生育高峰出生的婴儿,现已相继步入老年。2018年末,我國60岁以上老年人达2.49亿人,是世界第三、四大经济体日本、德国人口总和的1.34倍。随着时间推移,第二、第三波生育高峰出生的婴儿也将成为老年人,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达4.9亿人,数量更加庞大,同时在出生率下降、人口总量增长放缓以至逐年缩减的状态下,老年人口反向快速增长,一增一减将造成人口老龄化快速提高,占比不断上升。
同时,随着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医疗技术日新月异,过去造成大面积人口死亡的瘟疫等流行病已有了很好的治疗手段,许多过去不能治愈的疾病也有了特效药,因病死亡的概率大为降低。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老年人数量不断上升,这是人类的进步和科技发展带来的福祉。
2.青年人生育意愿低迷。当今的年轻人生育欲望低迷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主要原因:一是债务压力大。中国人有安家购房的传统,大城市高不可攀的房价一直是年轻人心中的痛,购房耗尽了二代人的储蓄,年轻人被迫成为啃老族,反过来削弱了老年人养老的承受力,在沉重的负担面前,多生孩子是敢想不敢做的事情。二是养育成本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育孩子的成本也不断上升。从婴儿出生开始,月嫂工资近万元;产假过后孩子无人照看,保姆不仅难找工资也不低;公立幼儿园进不了,私立幼儿园收费高;小学学位难求,还有各种名目的补习班、课外兴趣小组收费不菲。从0~18岁,若按每年每人3万元计算,则高达54万,对于收入不高的年青父母,负担不小。
同时,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国高校每年招收的人数已突破800万,有50%的高中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毕业后他们大多远离故乡留在城市或更大城市工作、生活,晚婚晚育是必然选择,即使是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也外出打工,漂泊不定的生活只会推迟婚育年龄,减少生育数量。
三、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影响
421或422家庭结构,要求一对年轻人照顾4个老人加1个或2个孩子,已经出现了1个年轻人上面6个老人的极端现象,对个人和家庭都是极大的负担,甚至会影响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兴衰。生育问题既是家事也是国事。
(一)养老负担加重
老人比例大幅上升、劳动人口比例下降,使本来并不殷实的养老金家底更加难以为继,我国人均GDP不到1万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000多美元,与发达国家人均GDP3-7万美元还有很大差距,面临“未富先老”局面。根据中国社科院2019年4月发布的报告,全国养老金累计结余4.26万亿元,即:60岁以上老人人均结余1.7万元。历史欠胀多,财政、金融风险大,谁来养活我们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难题。如黑龙江省从2013年开始,养老保险基金持续收不抵支,2016年累计结余为负数,情况堪忧。
(二)制约经济活力
在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社会生产能力不足,经济增速放缓,税基和财政收入相应减少。社会资源中用于消费的比重在增加,产品中养老成本比重提高,而新兴发展中国家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逐渐显现,这将使我国的产品失去国际竞争力。
(三)国内市场萎缩
我国的人口峰值预计于2026年左右出现,然后持续下降。伴随着老龄人口不断增加、人口年龄中位数不断提高、中坚消费人群数会不断减少,国内消费总量也会不断下降,市场规模持续萎缩,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会不断降低。
(四)降低创新能力
老年人相对保守,抗风险能力差,年轻人敢想敢干,有创造精神,青年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和推动力。如果没有足够新生儿的数量,就没有相应的年轻人规模,也就难以支撑相应的人才规模,从而更加无法保障我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四、建议
(一)完善立法,做到有法可依
我国在老人、妇女、儿童三个领域已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还有老龄事业发展计划纲要、城镇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养老服务等各项政策300多项,顶层设计架构基本确立,但大多以“通知”、“规划”、“决定”、“标准”等形式存在,内容分散在各部门的规范性文件中,法律层次较低,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加以归类整理,并通过全国人大立法,以提高这些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办事,切实保护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鼓励生育,完善保障体系
老龄化、少子化的根本出路就是发展人口,目前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已经难以改变低生育率的现状,因此应立即出台放开、鼓励生育的政策,以防止出生人口出现断崖式下降。在鼓励生育的同时,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完善保障体系,解决后顾之忧:一是保障产妇带薪休假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对3岁之前的母亲,实行育儿假制度,减轻育龄妇女的育儿压力;二是实行税收抵扣和经济补贴;三是提供普惠性托幼服务,将义务教育延伸至学龄前儿童,特别是加大托儿所、幼儿园建设投入,扩大供给,明确机构资质、规范服务内容和标准,同时加大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提高师资力量,做到幼有所育;四是逐步实行延迟退休,同时提高就业率。为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冲击,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为65岁,有的甚至更高。我国1978年制定的法定退休年龄沿用至今,比发达国家平均退休年龄提早了10年,已不适应当前的形势,逐步延迟退休年龄已成必然趋势。延迟退休后,本应让出的岗位减少,挤压年轻人就业。因此,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体经济,扩大就业渠道,鼓励创新、创业,改善年轻人就业环境。
(三)健全机制,做到老有所养
1.健全养老机制。一是加快制定养老金筹集办法、拓宽养老金筹集渠道、补偿养老金的历史欠账、完善养老金投资指南、规范养老金使用,使养老金有不断的资金补充,达到长期、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快养老院、敬老院的建设,同时制定统一的机构资质标准,明确机构的服务内容、评定机构的服务等级以及检查监督的制度,促进养老服务机构的规范发展。
2.加强制度衔接。高等学校要增加医疗、护理人才的培养,重点提高全科医生、护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加强在岗人员培训,提高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快医养融合进程,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实现“养中有医”,医保机构应制定医养结合的报销范围和标准,明确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权责界限,打通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医保机构之间通道,确实减轻老年人负担。只有加强相关领域的制度衔接,才能真正做到老有所养。
(四)加强统筹,促进协调发展
要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支持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创新、创业,增强发展动能,促使劳动力能留得下来。养老金在省级统筹的基础上,尽快实现全国统筹,以减轻经济欠发达地区压力,实现全国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重视人才培养,实现人才红利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充分利用低成本丰富劳动力人口优势,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使人口红利成为经济红利,实现了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转变,堪称经济发展奇迹。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人口数量红利不复存在,人才已成为创新发展的引擎、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因此,一要加强实用型人才培养;二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三要加强领军人才培养;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六)发展银发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是世界银发产业市场规模最大的国家,要加快银发产业发展,培育经济新增长点。重点抓住老年人金融服务、健康服务、中医医疗、康复护理等关键领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逐步形成新经济、新业态。同时不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新体系,实现“老有所养”。
参考文献:
[1]World Population Ageing: 1950-2050,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
[2]Chucks, J. Population Ageing in Ghana: Research Gaps and the Way Forward. Journal of Aging Research. July 2010, 2010: 1–8. doi:10.4061/2010/672157.
[3]党俊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民战略[J].老龄科学研究,2018(1):15-27.
[4]李志宏.新时代中国老龄政策的创新方略[J].老龄科学研究,2018(3):3-13.
[5]陈蓉,王美凤.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迁移与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J].人口学刊,2018(3):71-81.
[6]楊振轩,胡立君.日本养老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与启示[J].学术界,2018(1):203-213.
[7]原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新时代的国家战略[J].人口研究,2018(5):3-8.
[8]张欣.新时代“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1):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