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摭探

2019-10-24巨磊

成才之路 2019年25期
关键词:阅读效率阅读习惯语文教学

巨磊

摘 要: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拥有一定的阅读积累,让学生不仅能够从知识层面解读文本内容,也能从情感层面分析作者表达意图。文章从教学实践出发,分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局限和不足,并结合学生的阅读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阅读策略,从强化阅读动机、打好阅读基础、激发阅读情感、促进阅读应用、培养阅读习惯五个方面阐述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效率;教学策略;阅读动机;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25-0074-02

阅读教学效率是检验阅读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指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能否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设计符合其发展需要的阅读目标,并引导学生参与到阅读实践中来,是衡量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在课堂上,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基本的阅读积累,提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这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语文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经验,能够完成基本的阅读任务,但是从当前一些学生的阅读过程来看,他们的阅读速度以及对文本内容的提炼、体会与总结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整体上影响了其阅读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从学生主体出发,对阅读教学进行不断探究与构建,在提升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这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主要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根据具体的阅读培养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并讲授阅读方法,但是从现实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来看,阅读教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例如一些学生的阅读兴趣匮乏,参与阅读教学更多是基于教师的命令与考试的压力,而缺乏主动的阅读动机;阅读方法相对单一,教师对阅读文本的解读更多的是灌输与讲解,缺乏与学生认知能力相符合的方法引导,使得学生在阅读中过于盲目;阅读教学中“知识本位”的倾向明显,对情感价值目标的引导常常是一带而过,没有真正渗透到教学实践中来,影响了学生对作品中人文情感的体会;阅读与写作相分离,学生的阅读积累难以在写作中加以灵活运用,写作中语言匮乏、逻辑混乱,同时也体现出了阅读能力的不足;学生课外阅读积累不够,对教师推荐的读物以及课程教学目标要求的课外阅读书籍缺乏主动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尚未养成,难以形成扎实、充足的阅读积累。

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

1.了解学生兴趣,强化阅读动机

兴趣是形成动机的基本因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文本体会与解读中来,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例如在《白鹅》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利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展现白鹅的形态,并用文本中的语言作为旁白,让学生在“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样简单凝练的语言中,感受白鹅的神气与傲慢,了解作者对这只“大鸟”的喜爱。再如在《普罗米修斯》等神话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故事情境,用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了解西方古典文化的热情。这样的教学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心态与情感,更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其阅读动机。

2.注重方法指导,打好阅读基础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解读文本,还应该教会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以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桂林山水》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授精读法,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纠正发音,理解词句,并从“静”“清”“绿”三个角度把握文章基本结构;其次,学生通过查找阅读资料、独立思考、与同学互动交流来理解文字描画的情境以及文章在行文铺排中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逻辑;最后,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感慨缘由,从文字中体会桂林山水的美妙。可见,教师应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并通过不同文本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在精读、泛读、速读等实践中探究阅读规律,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3.注重阅读体验,激发阅读情感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取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表达技巧,更是为了让学生享受阅读的过程,在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中产生情感共鸣。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出于应试的目的,教师对于阅读过程的设计通常会忽视情感渗透,急功近利地希望学生能够快速掌握阅读知识,理解作者情感,而这种“揠苗助长”的方式恰恰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影响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将情感价值目标始终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例如在《长城》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纪录片为学生介绍万里长城,并请一些有相关旅游经历的学生描述自己眼中的长城,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长城的雄伟与壮观,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4.立足读写结合,促进阅读应用

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渗透读写结合的理念,利用写作引导学生阅读,在写作中运用阅读经验,从而强化学生的阅读动机,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例如在《白鹅》《猫》等课文的教学设计中,为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理解作者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表现手法等,教师鼓励学生以“动物描写”进行创作,并为学生推荐相关文章,让学生在模仿、参考、体验、观察中抒发真情实感。再如,在《幸福是什么》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续写、改写等任务,让学生从自己的体验出发,描述幸福是什么,并在阅读经验的运用中反思文本内容,深化文本理解,实现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共同提升。

5.拓宽课外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有益补充,也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小学阶段正是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教师必须努力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阅读习惯。比如,一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翻了几页就丢到一边,这种半途而废的不良习惯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十分不利。基于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并通过布置阅读任务,组织阅读活动等方式强化学生的阅读动机,引导学生自主开展阅读。例如在寒暑假期间,教师可以为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并要求家长配合督促学生完成每日的阅读量,最后形成阅读心得,在开学后进行交流与探讨,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结束语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设计教学策略,即从兴趣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方法着手,夯实学生的阅读基础;从体验入手,强化学生的阅读情感;从写作入手,引导学生的阅读应用;从习惯入手,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这样才能够优化阅读课堂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明娇.重视学情 提高效率——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策略[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08).

[2]亢佳楠.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3]周玉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7.

[4]章珊珊.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阅读效率阅读习惯语文教学
培养一年级孩子爱上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