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培育与建设特色小镇的路径探析

2019-10-24孙百灵

中国经贸导刊 2019年26期
关键词:特色小镇路径选择新型城镇化

孙百灵

摘 要:培育和建设特色小镇是新时期内蒙古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内蒙古培育和建设特色小镇过程中存在规划定位不清晰、特色产业优势不明显、要素流动不顺畅、设施服务不完善、文化底蕴挖掘不充分、体制机制不灵活等现实困境。可尝试从加强规划引领、培育特色产业、注重传承发展、突出多元参与、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破解内蒙古特色小镇培育和建设中的难题。

关键词:特色小镇 新型城镇化 路径选择

       一、引言

特色小镇建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种新实践,建立什么样的城镇既是一个国家治理中的政策设计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治理中的路径选择问题姚尚建.城乡一体中的治理合流—基于特色小镇的政策议题[J].社会科学研究,2017(1).。当前,内蒙古城镇化建设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小城镇建设中存在普遍痛点:产业集聚缺乏吸引力、缺少高端要素;产业结构不合理、优势产业不突出;人才引进困难、科技创新缺乏;文化内涵单调、城镇缺乏特色;潜藏有规划无文创、有产业无消费和有特色无灵魂等问题。如何规避这些问题,充分挖掘内蒙古现有要素禀赋条件,发挥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文化优势,整合产业生态链,培育和建设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特色小镇,是实现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的关键环节。

     二、内蒙古特色小镇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特色小镇作为一个产业发展、空间结构协同的复合体,不是产业、文化、旅游等功能的简单叠加李娜,仇保兴.特色小镇产业发展与空间优化研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J].城市发展研究,2019(1).。当前,内蒙古特色小镇处于积极培育和建设阶段,但在规划定位、产业优势、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等方面仍然面临现实的发展困境。

(一)规划定位不清晰,认识不足

规划是引领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特色小镇是涵盖产业、生态、空间、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系统性工程王波.规划视角下特色小镇的编制思路与方法研究—以无锡禅意小镇规划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6(10).,特色小镇规划是集合空间、产业、文化、运营、管理等多元素和强关联的综合性规划,是一种战略整合规划。当前,内蒙古特色小镇创建过程中由于特色小镇内涵认识不足,理解不到位,对特色小镇规划定位不清晰,规划内容缺乏完整性。对于产业特色、自然禀赋缺乏系统深入的考量,对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挖掘不够,规划缺乏地域特色,缺乏对小镇名称、组织规划、建设、运营、管理、融资模式、投资主体等内容进行明确定位和策划,起点高,定位准,产城融合新,特色产业亮,带动性强的规划较少。

(二)特色产业优势不明显,动力不足

特色产业是维持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当前内蒙古特色小镇产业选择来看,主要依托特色农畜林产业和特色旅游业。但特色农畜林产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初级产品多,中高档和名牌产品少,多数产品以直接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走向市场,品牌建设滞后,市场竞争力弱、优势不明显。特色旅游产业产品缺乏特色,文化主题不鲜明,大部分小镇还是以为游客提供简单的观光、游览为主的产品为主,形式单一,同质化严重,特别是旅游休闲度假产品发展缺少精品旅游项目,品牌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未发挥,无法实现游客全产业链的服务。

(三)要素流动不顺畅,供给不足

内蒙古特色小镇培育建设过程中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动不顺畅,要素制约严重,供给不足。现有的土地指标无法满足招商引资和企业转型的需要,好的项目落不了地,基础设施开工受阻。多数小城镇经济基础薄弱,缺乏造血功能,财政依赖转移支付,镇政府财力有限,缺乏足够的融资渠道且融资成本较高。诸多村镇人口偏少,人口结构老龄化严重,加上因基础设施滞后和公共服务功能不健全造成人口外流现象较为严重,居民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偏低,导致本地可利用劳动力和专业人才紧缺,在创新创业、产业升级等方面受到较大限制。

(四)设施服务不完善,支撑不足

特色小镇是集生产、生活、生态等多功能融合的空间聚落。内蒙古特色小镇服务设施建设还显滞后,城镇公共服务功能不完备,对产业转型升级和小镇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度不强。镇区建筑杂乱,绿化稀少,环境卫生治理等问题较为突出,居住条件及生活环境差、自来水、燃气普及率低、废物处理设施缺乏。交通的不畅通,对人口、物流、信息的流动都造成阻碍,影响城镇人口的聚集和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小镇旅游设施接待能力不足,旅游旺季时,大量游客的涌入对小镇环境与设施造成巨大压力,景点交通设施、旅客服务中心,厕所、垃圾污水处理,供水供电、信息网络、文化活动场所等有待规范完善。商贸、物流、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产业严重不配套。

(五)文化底蕴挖掘不充分,内涵不足

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讲好”小镇故事,发扬小镇精神,使小镇对内具有向心力,对外具有吸引力。在内蒙古特色小镇培育过程中,保护和发展小镇特色建筑和特色空间却难度很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风格开始蚕食小镇的传统街区,加上特色小镇在景观建设方面尚缺乏详细规划定位,建筑风格、景观风貌高度雷同,风格混乱、缺乏个性和可识别性,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导致小镇历史风貌逐渐丧失,出现“千镇一面”的结果。同时,部分小镇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走入大拆大改大建的误区,传统建筑和文物等文化符号的保护令人堪忧。

(六)体制机制不灵活,活力不足

特色小镇建设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的共同发力,实现体制机制上的创新。由于对特色小镇认识上存有偏差,有些村镇将特色小镇理解为“要帽子”和“要票子”的载体,真正通过基层的创新实践效果来吸引社会投资的较少,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企業主体地位不突出,缺乏持续推动力。同时,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无法指导特色小镇流动人口、建设用地控制、基础配套设施标准等指标的测算、制定和管理,存在用地紧张、基础设施配备标准参差不齐等问题。

     三、内蒙古发展特色小镇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规划引领,明确发展定位

通过规划引领,整合各类资源,推动相关资源要素集聚。根据地形地貌和区位条件,强化建筑风格的个性设计,重视风貌,既要考虑空间的精准,又要注重美的营造,注重打造有特色的人居环境,对老镇区的外部环境、整体格局、居住街坊、商业服务、街道空间、建筑风貌、绿地广场等风貌要素提出提升方案。植入特色小镇的产业特点、文化特点、品牌形象,注重对传统文化元素符号、材质的提炼和应用,确定小镇建设主题和风格。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使空间布局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整体格局和风貌具有典型特征,小镇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协调。

(二)培育特色产业,增强发展动力

特色小镇建设要立足于本地的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面向市场需求,以特色产业为重点,突出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和创新升级,实现小载体大产业。特色产业的选择不能好高骛远,盲目追求“高大上”的新兴产业,而是集中精力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丰富传统产业业态,延长产业链条,逐步实现全产业链式的上中下游布局,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加强品牌建设,打造精品,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以特色品牌优势占领市场。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在财政支持、税费优惠、用地用电、产品流通、科技支持等领域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产业链条上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牧民等各相关主体,建立公平的利润分配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和经营主体发育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发挥产业项目的带动支撑作用,通过提高项目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鼓励多元化的投资,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吸引优质项目进镇,夯实特色小镇的发展基础。

(三)注重传承发展,塑造特色文化

民族文化积淀是小城镇文化品位的集中体现和内在的本质特色。对历史遗迹应加强修缮完善,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对文化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应根据其自然地理条件、民间神话传说、地域风土人情等的特色,注入文化渲染因素,对街道、广场、建筑等人工景观应赋予民俗文化特色,将历史风貌与时代特色结合,使其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艺术文化,凸现小镇优秀独到的文化底蕴。推动开展特色民族文化活动,注重文化场所的营造,通过设立民族文化站、民族文化礼堂,特色文化宣传员,激励文化志愿者参与特色小镇文化建设,以提升小镇居民文化素养,丰富小镇居民文化生活。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特色小镇图书馆、文化馆特色分馆、博物馆、纪念馆、民族文化中心等相关文化设施建设,丰富文化传承载体;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强民族文化产品供给,在特色小镇优先搭建文化传承服务平,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四)突出多元参与,实现共建共享

特色小镇需要长期培育,需要政府、社会、居民各相关主体要扮演好各自角色参与共建。首先政府应扮演领导者角色,统领全局,制定规划,积极与投资企业进行无缝对接,对接企业及市场需求,共享信息、回应需求、解决问题和相互补位。扫除企业在投资建设过程中的制度性障碍,给予企业足够的发展空间。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功能,多渠道完善交通和小城镇道路、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管带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环境,提高镇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规范和监督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吸引优秀人才,支撑产业链发展的创业创新人才集聚。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企业家创造力,鼓励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和居民积极参与城镇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积极调动居民参与特色小镇建设热情,参与到小镇生产活动,促进其致富增收,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五)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释放特色小镇的内生动力。加强土地要素供给,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建立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机制。改革现有投融资体制,建立建设资金保障机制,鼓励区内外各类企业、个人,以多种方式参与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工程建设,形成特色小镇建设合力和资金的有效保障机制。创新小镇后期业态招商机制,探索特色小镇的商业、服务业、文化事业及符合小镇特色發展的其他产业的招商机制和运作机制。重视人才引进扶持,对特色小镇亟需的人才,采取“特事特办、一事一议、一人一议”;加大对特色小镇创建的宣传力度,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提高认识,自觉参与特色小镇的建设;加强特色小镇营销,深入挖掘特色小镇文化底蕴和内涵,选好产业,讲好故事,做好包装,加强宣传报道,不断提高内蒙古特色小镇知名度和吸引力。构建多维度的特色小镇评价体系和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科学地对特色小镇进行考核评价,并将评估贯穿特色小镇的创建和运营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刘晓萍.科学把握新时代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J],宏观经济研究,2019(4).

[2]厉华笑,杨飞,裘国平.基于目标导向的特色小镇规划创新思考—结合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实践[J].小城镇建设,2016(3).

[3]曾江,慈锋.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J].宏观经济管理,2016(12).

[4]卫龙宝,史新杰.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J].浙江社会科学,2016(3).

[5]盛世豪,张伟明.特色小镇: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J].浙江社会科学,2016(3).

[6]李强.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16(4).

[7]冯奎,黄曦颖.准确把握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的政策重点—浙江等地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的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016(18).

[8]张蔚文,麻玉琦.社会治理导向下的特色小镇治理机制创新[J].治理研究,2018(5).

猜你喜欢

特色小镇路径选择新型城镇化
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特色小镇”切莫成为“房地产小镇”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