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

2019-10-24孙丹丹

关键词:责任感量表责任

孙丹丹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芜湖 241000)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从宏观上解读就是一种自觉服务祖国、人民的社会责任意识,从微观上解读就是大学生个体或群体针对自身的社会角色所要承担的具体责任,包括责任认知、情感和行为后果。”[1]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青年的社会责任担当,他强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2]“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我们国家和民族就有希望”[3],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杰出代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关乎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把“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视为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核心内容,高校也把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放在了“立德树人”的首要地位。因此,对“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认知状况的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为高校继续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培育奠定了实证基础。

一、“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研究过程

为了使“00后”大学生群体抽样调查的结果准确、科学和具有广泛代表性,主要从样本的选择、量表的选用和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具体归纳为以下:

(一)样本的选择

为了让调查样本更有代表性,本次调查选取了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皖南医学院5所学校,学校类别涉及到师范类院校、工科院校、医学院校、民办院校、高职院校。调查对象选择了2018级“00后”学生,共发放1 500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1 480份。问卷中男生占有比例59.2%,女生占比40.8%;按照学科门类划分,理学占18%,工学专业占30%,医学占10%,文学占5%,历史学占2.7%,哲学占0.3%,法学占20%,教育学占10%,管理学占7%;独生子女占有63%,非独生子女占有37%,城镇户籍占有41%,农村户籍占有59%;重点高中占68%,普通高中占32%;父母受过高等教育占比33%,未受过高等教育占比67%。

(二)量表的选用

调查量表主要是参考了Olney和Grand开发的社会责任阶段测量量表(Scal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Development,SSRD),此量表实现了社会责任感首次被定量化的测量,量表的信度、效度都达到了统计学的要求。该量表把社会责任感的测量划分成了三个维度,分别为尝试、领会、行动三维度,但是由于该量表是针对美国大学生进行设计的,考虑到中美大学生的差异,项目组的研究是在量表的基础之上进行了修改。增添了调查问卷填写者的基本信息选项,此项包括个人年龄信息、个人家庭信息(如是否独生子女,城镇或农村户口,父母文化程度)、个人的受教育经历、个人专业信息情况,减少了原来的调查问卷选项,设计了55个选项,采用了5点评分方法(1代表非常不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

(三)数据的处理

调查问卷采取了抽样调查,被调查者进行匿名作答,剔除无效问卷后,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处理的方法采用了描述统计和均值分析法。

二、“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现状分析

此部分从“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发展阶段、影响因素、发展特征进行分析,研究采用了SPSS18.0进行统计。具体分析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显著的阶段性

研究量表参考了Olney和Grande开发的社会责任阶段测量量表,主要是按照量表的三个维度:尝试阶段、领会阶段、行动阶段对“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状况进行显性的阶段分析。通过对调查报告的数据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大学生社会责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每个阶段不同的责任认知导致不同的责任行为。经过影响因素的筛选分析,问卷共保留了32个题目,累计解释总体变异的63.234%,包含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尝试阶段分析,包含9道题目。尝试阶段的个体更多聚焦自身行为,活动的目的往往以自己的兴趣为主,行为目的希望得到别人认可,主动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表现较低。第二个维度是领会阶段,包含11道题目,处于该阶段的个体更为自知,认识到表面上看起来不同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行为其实是相互服务的,从而坚定自己的信念,帮助需要帮助的群体,而不仅仅是为了有趣和得到别人的赞扬。第三个维度是实践行动阶段,包含12道题,处于此阶段的个体更积极地参与社会服务,把社会服务与自己的职业生涯和生活相融合,并把这种社会责任付诸实践,甚至作为人生的奋斗理念。

表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阶段统计量表

(二)隐匿的影响性

通过对调查报告的数据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所受影响体现出一定的隐匿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受性别影响。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在尝试认知阶段,t=3.058,df=1 006,p=0.002<0.05,达0.05显著水平,男女生的均值差为0.817 79。此数据表示,处于社会责任感尝试认知阶段的男女生在该维度具有显著差异性,其中男生要高于女生,男生更明显;在最后行动阶段,男生女生也存在显著差异。得出结论是女生在参与社会责任方面的活动会更认真和投入。这个结果和吉利根(C.Gilligan)的观点是一致的,他在调查研究中也指出女生更富有同情心,在对社会责任判断和认知时,女性会感到自己拥有更多的社会责任,也更容易投入到社会服务中去。

2.受专业的影响。在社会责任感三个阶段的发展中,P均<0.05,达到了显著水平,表示不同专业大学生存在社会责任发展的显著差异。通过比较数值发现医学、法学、教育学这些毕业后社会角色较为明显的专业,更容易参与到社会公共服务中去,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更为强烈。

3.受社会志愿服务经历影响。在社会责任感发展阶段中,行动阶段的P=0.000 3(<0.05),达到了显著水平,表明社会志愿服务经历对0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发展是正相关影响。

表2 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对社会责任感差异比较方差分析表

A.迄今为止从没有参加过志愿服务;B.偶尔会参加某类志愿者服务工作;C.定期参加志愿者服务工作;D.热衷于社会公益活动,并为之付出行动。

(三)矛盾的特征性

通过对调查报告数据的整体研究分析,“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呈现出矛盾的特征性,这种矛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个体责任与集体责任的矛盾性。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的相关性检验P小于0.05具有显著差异性。具体来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有65%以上的学生选择了为了个人将来更好发展,为了自己父母,仅有11%的学生选择了为实现中国梦,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读书,可见他们更倾向于满足个人责任选择上大学。在调查中“你认为幸福是什么”有69%学生选择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身体健康,还有20%的学生选择了有车有房、有权势地位,只有11%的学生选择了为国家社会做贡献,为他人服务,可见大部分学生衡量是否幸福的时候是把个人的利益实现作为主要评价要素,个体责任与集体责任出现了矛盾和失衡。

2.责任认知和责任行为之间的矛盾性。从具体问题举例,在“是否愿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力量”和“是否同意大学生肩负国家民族发展的责任”选择“愿意”和“同意”的学生比例都占有95%以上,高比例的调查数据说明了大学生在责任认知上把自己和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主动且自觉地认识到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国家民族的希望。但是对于“大学毕业后是否愿意加入到西部计划、支教等基层服务”选择“愿意”的比例占有35%,继续对选项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选择去基层服务的大学生中有55%的学生认为自己是被基层就业政策所吸引,43%是因为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12%是为了祖国需要愿意去基层服务。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认知,但是在真正去践行这种社会责任行为时往往更倾向于先照顾好个人利益,因此割裂了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出现了言行不一的矛盾。

三、“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对策分析

在调查研究、实证分析的基础之上,以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责任培育的主阵地,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培育提出对策性意见分析。

(一)抓住显性教育的主阵地,培育社会责任教育认知

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显性阵地是课堂教学,尤其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开展基本的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在此意见的指导下,高校应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显性的课堂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的崇高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操方面下大功夫。

1.课堂教学学时要有保障。由于当前社会评价高校办学质量重要依据是学生的就业情况,所以部分高校更加注重专业技术的培育而忽略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甚至对相应课程课时进行压缩。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中,要保障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学时。

2.课堂教学理念要打破。转变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就是责任知识灌输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理念的综合运用,重视思想矛盾冲突问题的解决,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影响学生,而专业素养提升关系到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的选择,只有坚持与时俱进、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教育,才能帮助大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的冲击下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重视隐性教育的影响,增进社会责任情感认同

“隐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和资源形式,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4]高校在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培育过程中,除了重视以课堂和教师为主的显性教育以外,隐性的教育资源影响也不容忽视,发掘和探索隐性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把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去,通过隐性教育资源的影响性引领大学生社会责任行为。

1.挖掘校园隐性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校园线下线上教育资源,如标语、画报、校园APP等一系列媒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广泛渗透,如评选“校园最美大学生”、“优秀学子面对面”、“十佳大学生”、“劳模进校园”等一系列的校园活动来发挥校内外先进人物和群体的榜样示范性,达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效果,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感体验。

2.构建家校联动机制。每一位学生个体最终归宿就是家庭,所以家庭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构建家校联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该发挥教育合力,成立以学生处为牵头单位以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为主要组成成员的家校委员会,通过家校委员会来负责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以家校共同参与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大学生真正地践行社会责任。

3.开发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可以说“00后”大学生是网络一代,他们喜欢活跃在互联网上,“互联网以一种巨大的力量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和行为选择,成为制约和影响大学生行为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5]。因此,“必须要加强引导和开发积极向上的互联网资源,形成网上网下的协同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切实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网络引导力达到情感认同的效果”[6]。

(三)立足社会服务实践,引领社会责任感培育行为

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的灌输和社会责任情感的熏陶归根结底是要通过社会实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所以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从身边小事开始行动,从当下行动,引领大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行为习惯。

1.大学生社会责任实践活动课程化。这里所谓的课程化,就是大学生社会责任实践活动要有相应的课时和学分保障,纳入到大学生综合素质养成体系中,设置大学生社会责任学分,制定实践教学手册,固化为制度,让学生以学分制的形式参与到社会实践,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真正地落实到位。

2.大学生社会责任实践活动全体化。由于社会实践教学成本较高、学生人数多造成交通出行不方便等原因,导致部分高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覆盖面较低,仅仅是选取部分学生代表进行社会实践,并不能做到全体学生的覆盖面。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依托学生社团组织,暑期三下乡活动,把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力量调动起来,并设置专门的实践教学活动经费”[7]。

3.大学生社会责任服务实践活动分类化。把大学生的社会服务实践教学活动分类,主要是指把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和高校专业特色、大学生课程设计相结合,形成一种具有专业特色的教育合力。如我们鼓励法学类专业的大学生从事普法类宣传活动,师范类专业学生从事支教类社会服务实践、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从事信息技术进小区服务等。发掘每个专业的专业特色,大学生通过承担一定的角色服务能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社会责任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合在一起。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不仅关乎着个人发展更关乎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复兴,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正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前赴后继,勇于承担时代责任的体现。新时代“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有助于服务高校“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实践,有助于中华民族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责任感量表责任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