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专业多元融合式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19-10-24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新文科文科课程内容

谢 芹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为服务“中国制造2025”,应对工业4.0时代对人才的要求,2017年2月以来,中国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等一系列的文件,全力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新工科”建设引发了高校的教育改革,为工科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促使高校思考文科专业的发展方向。2018年3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势在必行,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建设。在国外,美国希拉姆学院探索了“新文科”的教育模式,2017年10月开始,对文科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专业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1]。在国内,王铭玉、张涛(2019)对新文科的含义进行了界定: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是在全球新科技革命、中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实现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2]。尽管国内对于“新文科”专业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还比较少,但是借鉴“新工科”建设的经验,可以确定的是“新文科”建设应采取多元融合式的人才培养策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多方协同培育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文科人才。

一、多元融合式人才培养策略的含义及特点

国家治国理政及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对文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科专业人才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有较强的问题分析能力、使用智能工具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传统的文科专业人才培养以知识传输为主,培养模式单一,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较差,人才培养的供给侧与需求侧矛盾突出。多元融合式的人才培养策略能够满足“新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解决人才供给侧问题。

(一)多元融合式人才培养策略的含义

多元融合式人才培养策略是指融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多个主体共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文科人才,满足社会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需求。具体来说,多元融合式人才培养策略包括主体融合、课程类型融合、课程内容融合、学习过程融合、学习方式融合(如图1所示)。主体融合是指人才培养要体现高校内部不同专业的跨学科融合,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协同育人;课程类型融合是指重构传统的课程体系,实现大类课程群与微专业课程群的融合,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及能力;课程内容融合是学习内容对接职业标准,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学习过程融合是指将学习过程对接工作过程,实现学习、实习、在岗、创新的融合;学习方式融合是指充分发挥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实现线上、线下学习的融合。

图1 “新文科”专业多元融合式人才培养策略

(二)多元融合式人才培养策略的特点

1.人才培养以产出为导向

产教融合视域下,“新文科”专业多元融合式人才培养策略应融入OBE理念,即以结果为导向,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结果为中心,以学生最后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学好了什么作为中心,围绕实现预期的学习结果进行反向设计,开展教学活动。

2.课程体系设计对接产业需求

按照“新文科”的建设理念,多元融合式人才培养策略的课程体系设计对接产业需求,满足行业发展需要。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升,对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比如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等方面的人才需求数量将会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对第三产业人才相关专业的人才质量要求也不断提升。因此,“新文科”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充分考虑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跨界融合的特点,设计跨学科的多元化课程体系。

3.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取决于教师,这是学校教育坚持学科导向的必然。“新文科”专业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文科人才要求高校转变思想,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求教学内容取决于学什么,教学过程取决于怎么学,教学评价取决于学得怎么样。

4.专业建设引领未来

高等教育服务产业发展,不仅要服务现有产业,而且要关注未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为引领新的产业甚至行业的诞生提供支撑。“新文科”专业建设需要不断回顾与反思自身建设,引领产业的发展。

二、“新文科”专业多元融合式人才培养策略的内容

“新文科”专业要顺应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的形势,应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创造适合学生成长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根据“新文科”专业多元融合式人才培养策略的含义,多元融合式人才培养策略包括五个方面的融合。

(一)建立人才培养共同体,实现培养主体融合

“新文科”专业多元融合式人才培养首先要实现培养主体的融合,建立人才培养共同体。培养主体的融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内不同专业的跨学科融合;二是高校与企业的融合。建立人才培养共同体,实现培养主体融合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如图2所示)。

图2 人才培养主体融合流程

1.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建立人才培养共同体的首要环节,该阶段主要明确为什么要进行跨学科融合以及校企融合。需求分析是确立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协同育人方案、明确协同内容及开展评价的基础。“新文科”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跨学科合作的相关专业以及行业,并初步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行业协会发挥作用,协助高校选择行业内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共同体。

2.制定协同育人方案

人才培养共同体协商确定协同育人目标,并以此制定协同育人方案。“新文科”专业协同育人方案的内容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修订、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设计、教学评价。协同育人方案是“新文科”专业实现培养主体融合的基本规程,内容必须具体、详细。

3.人才培养的实施控制

多元融合式人才培养的实施即人才培养共同体按照协同育人方案开展工作。在“新文科”专业多元融合式协同育人方案执行过程中,人才培养共同体应注意加强监督控制以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采取阶段性控制及主动控制的方法。阶段性控制即按照人才培养的基本流程,设置不同的节点,对方案执行的情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督检查;主动控制是各方按照协同方案的内容及责任划分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以保障方案的执行。

4.协同育人评估

评估是人才培养共同体协同育人的最后一个环节,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对所培养的人才质量进行评价,以分析人才培养共同体所确定的培养目标是否达成,总结该阶段协同育人的经验及教训,为以后协同育人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新文科”专业多元融合式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评估可以按照制定评估标准——设计评估方案——实施评估——结果反馈的步骤进行。

(二)重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融合

经济新形势下,行业企业的发展对“新文科”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要求文科人才必须具备更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同时要求其对专业及行业具有精准的把握,因此,“新文科”专业应重视课程类型的融合,构建大类课程群,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建设微专业课程群满足学生跨学科学习及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1.建设大类课程群

目前,我国本科教育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过分专门化、过早专门化、通识教育不足等问题,造成学生通用能力较差,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只局限于某一个学科领域。重构课程体系的目的就在于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确保学生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的融合。“新文科”专业多元融合人式才要具有较强的文化素养、学习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这些素养与能力的形成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诸如哲学、社会学、文化、管理、技术、信息等,传统意义上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很难实现“新文科”专业多元融合式人才的培养[3]。“新文科”专业需要建设大类课程群,以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具体来说,大类课程群主要包括:通识基础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创新创业课程群。

通识基础课程群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适应面广的人文社会科学、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团队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数学思维等;学科基础课程群由专业相关的学科基础课程构成,主要从未来产业以及经济发展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宽广的学科基础及条件,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要能够提升学生的长远发展能力以及终身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课程群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为主的课程,一般涉及创业基础理论课程及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应该由校企协同、校内跨专业合作完成,由行业企业提供一定的资源,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探索,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2.构建微专业课程群

微专业是指以企业项目为依据,提炼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技能,通过多门核心课程组建的微专业体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某个专业领域的学习技能要求,以满足跨学科专业学习的需求[4]。“新文科”专业微专业课程群的设置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多学科团队协作能力为目标,将核心学位课程进行有机融合;二是微专业课程群的设置要尽可能丰富,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选择。

(三)学习内容对接职业标准,实现内容融合

“新文科”专业多元融合式人才培养要求学习内容对接行业企业的职业标准,从而实现学习内容的融合。学习内容的融合,能够将职业标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确保学生所学知识满足行业企业现在及未来的需求。

1.校企协同确定课程内容

实现学习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需要构建以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设置从易到难的课程内容模块,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校企协同确定课程内容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建立校企一体化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一方面,行业企业、文科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根据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另一方面,为企业设置人员培训的相关课程,实现员工的终身学习。其次,根据工作岗位的需求进行课程的模块化设计,通过模块化项目教学的方式实现课程内容的对接。企业根据具体项目任务要求,确定工作内容,把工作内容模块化,与高校对接,按照工作内容的模块进行课程内容的划分,实现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的课程内容设计。通过模块化的设计能够确保学生所学的内容对接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技能,并能够通过不断地深化了解工作的流程,逐渐减小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需求之间的差距。再次,注意课程内容的更新。行业企业要及时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并与高校协同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计划等进行调整。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应尽量与相关行业领域内比较权威、前沿的企业合作,以确保对产业精准的洞察力。

2.发挥行业协会或第三方职业机构的作用

要实现学习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需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或第三方职业机构的作用。目前西方国家的行业协会或第三方职业机构在职业认定以及职业标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完善的职业标准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序进行,有利于促使教师及学生更好地把握未来工作的流程,了解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而目前我国的职业标准体系还不健全,造成高校课程内容设置缺乏对接标准,因此,要实现学习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标准的认证,制定完善的职业标准体系,为高校课程内容的设置提供依据。

(四)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实现过程融合

“新文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职业性、实践性以及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多元融合式的人才培养要求教学过程坚持工作过程导向,实现与行业企业的工作过程对接,促进过程的融合。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中为了完成一件工作任务或一个项目所进行的一整套系统的、完整的工作流程[5]。“新文科”专业实现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工作的基本流程,了解各个工作环节的质量要求,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企业的基本要求,为实现角色转换奠定基础。“新文科”专业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1.重视对工作过程的教学化处理

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并不是将工作过程直接搬进课堂,而是要按照工作的基本流程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新文科”专业多元融合式人才培养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及技能,培养职业能力,因此,这就需要对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具体来说,就是要利用项目教学法或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方法将工作任务转换为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职业素质的训练。

2.构建职业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是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标的基础[6]。培养多元融合式人才需要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践中,实现正迁移,因此,多元融合式人才培养需要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与职业情境类似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实际职业能力。构建职业情境可以利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真实职业情境的创建,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通过共建校内实习基地或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来;二是仿真职业情境,通过校内实践或者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相对真实的职业情境,仿真职业情境需要以软件或实践课程为载体,融入职业体验元素,让学生进行仿真的训练,获得真实的效果。

(五)利用线上学习平台,实现学习方式融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智慧教育平台的涌现,推动了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兴起。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新文科”专业多元融式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学习平台,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线上线下学习方式的融合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提升教学设计能力

与传统的学习模式相比,混合式学习模式对教师的素质及能力要求更高。首先,线上教学资源的设计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网络教学资源具有丰富、多元化的特点,但是其质量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能够对线上的教学资源进行筛选;教学视频及线上教学活动能够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通过线上活动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其次,线下课程的设计要以重点难点为主。由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线下的课堂设计要求教师能够把握重点及难点,以重点难点及学生的困惑为主进行解答,避免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2.学生提升学习自主性

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学习,但不可避免的是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多元融合式人才培养还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及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教师要通过布置课程任务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线上学习中来;二是辅导员、专业教师等要在课程教学以及课下活动中主动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三、“新文科”专业多元融合式人才培养生态建设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多方的共同参与,“新文科”专业多元融合式人才培养策略的实施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措施,要求高校构建多元融合式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新文科”专业多元融合式人才培养策略的实施需要多个专业的共同参与,需要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协同,因此,这就要求高校领导及教师转变思想,提高认知,要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文科专业人才,为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持。

(二)加强顶层设计,搭建组织机构

实施“新文科”专业多元融合式人才培养策略需要突破传统院系的利益格局,重建基层教学组织,实现不同院系之间的融合。这需要高校加强顶层设计,创新管理模式,设计专门的跨学科组织服务办公室,为人才培养提供服务;采用矩阵结构的管理方式,改变传统的上下级关系,使整个管理体系既有纵向的联系,也有横向的联系,纵向职能部门与横向部门联合起来,消除行政权力的色彩,为“新文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组织保障。

(三)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制度体系

“新文科”专业多元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一系列制度和机制保障,例如,制定校企合作制度,明确高校、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权利及义务;建立校内跨学科合作机制,校内合作过程中各学院的责任以及如何对各学院进行考核,都需要以制度的形式明确;根据“新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完善专业建设的质量评估体系。

猜你喜欢

新文科文科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