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电信诈骗现象分析及防范措施
——基于东营市S学院的调查研究
2019-10-24王瑞
王 瑞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学生工作处,山东 东营 257000)
随着信息时代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已应用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电信诈骗案件频发,骗术花样繁多,特别是在高校,大学生遭遇电信诈骗情况愈演愈烈,不仅造成学生的财产损失,也给高校安全及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在校大学生还未完全踏入社会,处于人生敏感阶段,对社会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与憧憬,但接触社会事务较少,辨别能力较差,法律及安全意识也相对薄弱,是犯罪分子最容易选择的对象之一[1]。近期,笔者重点围绕学生遭遇电信诈骗情况和防诈骗意识程度,对东营地区高校开展专题调研及对策论证。
一、基于高校学生调研的基本情况分析
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谈话、集体座谈等形式,分别对东营S学院新、老学生进行摸底,发放问卷1 700份,回收1 517份,回收率为89.2%。除去无效答卷共获得有效问卷1 488份,有效回收率为87.5%。此次调查对象包含男生818名,女生670名。期间,通过与派出所、安保处、各教学院师生的交流,对高校电信诈骗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
(一)电信诈骗样本调查基本情况
样本中61.5%的学生本人或身边人经历过电信诈骗,95.5%的学生了解和听说过电信诈骗圈套的案例(见表1)。由此可见,电信诈骗在高校学生中涉及面广,影响较大,大学生也在积极关注和了解关于电信诈骗方面的相关情况。
表1 调查的基本情况(N=1 488)
(二)电信诈骗手段
电信诈骗手段可谓花样百出,学生了解和经历过的诈骗方式较多,常见的几种情况见图1。
图1数据显示,学生遭遇电信诈骗主要通过网购、手机电话、借贷、盗号等手段方式,其中网购和手机电话诈骗最多,受骗人数所占比分别为87.85%和79.86%;此外,42.71%的学生找工作或借贷时被骗取过保证金、手续费,27.08%的学生遭遇过假扮老师、企业或者相关机构人员让受害人进行转账、收费,46.53%的学生因QQ、支付宝等个人账号被盗取而被诈骗。由此可见,网络和手机是骗子偏爱的诈骗渠道,如网络购物、网络中奖、钓鱼网、电话短信等形式,有八成甚至以上的人了解和经历过。此外,盗号现象也日渐增多,有近半数学生遇到或经历过。
图1 常用的诈骗案件手段
(三)受害者被骗原因分析
多数受害者被骗的主要原因是防范意识不强,警惕性不高,经不住利益诱惑,容易轻信他人,一步步坠入骗子设计的圈套。
调查显示(如图2),86.11%的学生认为受利益引诱,77.08%的学生认为轻信他人,行事草率,57.29%的学生认为受害者自身缺乏对信息的了解,不能识别骗术,60.42%的学生认为诈骗者技巧性强,迷惑性强,难以辨别出是诈骗。根据数据不难发现,利益引诱和轻信他人是致使受害者被骗的主要原因,而其他两种原因的选中率均在60%左右,因此,自身意识薄弱和诈骗者手段高明也容易使人上当受骗。
图2 受害者被骗原因
骗子的诈骗手段变化多端,但学生对事件处理方式的选择,也是学生是否被骗的一方面原因(见表2)。
表2 不同诈骗手段下的不同处理方式(N=1 488)
1.在网上收到熟人紧急借钱或者汇款留言的处理方式
收到熟人紧急借钱的信息后,八成的学生会不断拨打当事人电话,直到确认为止;但也有2.1%的学生会选择相信对方并为对方转账,而这2.1%的学生就是极易被骗的群体,是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和重视的学生。
2.收到相关中奖信息的处理方式
样本显示半数以上的学生会采取不予理睬、直接删除的方式处理,而剩余近半数的学生则会采取回拨电话、登录官方网站或给定网站查询,而这些学生是抱有一定侥幸心理的。在查询的过程中,可能会被骗子的手段迷惑,或者在查询的操作过程中暴露私人信息而导致转账给他人,因此,这半数的学生也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和教育的群体,而且所占比例较大。
3.收到不明来电后的处理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时常收到不熟悉的手机号、座机号、甚至“无主叫号码”等不明来电。经统计,38.19%的学生会选择不予理睬,27.43%的学生会等到对方拨打两次以上才会接通,也有少部分学生会发信息确认或者每次接听。而对于每次都会接听陌生电话的这部分同学,如果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能力不高,也容易上当受骗。
4.遇到电信诈骗并受到损失时的处理方式
在遇到此类情况时,超过六成的学生选择了报警,这也是惩治犯罪、挽回损失的有效途径。但仍有3.8%的学生会“自认倒霉”,这也是法律意识薄弱和纵容犯罪的表现,今后将着重对这部分群体的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
(四)导致诈骗现象屡禁不止的客观因素
根据前期调查发现,70%以上的学生认为手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大幅提升,手机的智能化使一些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同时,对于网络的管理不善也致使诈骗行为屡禁不止。60%的学生还认为诈骗集团盘根错节,打击极有难度,客观上纵容了他们的犯罪行为,这也是导致诈骗案件频发的主要原因。此外,电信诈骗在学生中也屡获成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人认为大学生涉世未深,容易轻信他人,行事草率,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法律意识薄弱。另一方面,贪图便宜的心理也普遍存在,总想着“天上能够掉馅饼”,而忽视了通过自身努力创造财富才是最实际的途径。更有部分学生在自己还不清楚真相的情况下将同学也带入了诈骗者所设的圈套,这也成为电信诈骗在学生中屡次得手的原因。
二、基于当地派出所、安保处的数据评价和典型案例分析
(一)数据评价
本次调查还与派出所、公安处、学校安保处等部门进行了对接,了解近来学生遭遇电信诈骗情况并及时梳理信息,分析案例。自2019年1月至今,某高校老校区学生遭遇电信诈骗25起,新校区32起,共计57起案件(表3)。
表3 电信诈骗形式(N=57)
数据显示,在57起电信诈骗案件中网上刷单22起,盗号诈骗8起,网购被骗14起,电话诈骗6起,信用卡、网贷被骗7起。由此可见,大学生网上刷单和网购被骗占比较大,应引起学院管理部门及有关单位的高度重视。
(二)典型案例分析
1.网上刷单
根据前期调研数据不难看出,网上刷单案件屡见不鲜,刷单案件的主要特点是犯罪分子通过高额的佣金作为诱饵,进而诱骗大学生参与其中,随后在前几次的操作中犯罪分子会先让学生进行小额的交易,获取一定的佣金,并将本金一同返还给学生,当学生逐渐放松警惕后,犯罪分子就会开始用高额的佣金诱骗受害者进行大额物品的交易,交易成功后便拉黑受骗学生的联系方式。根据统计,此类刷单案件中,受骗者多为学院部分高年级学生或刚参加工作想利用空余时间赚钱的应届毕业生,由于他们自主分配的时间比较充足,踏入社会获取收入的想法也较为强烈,因此成为了犯罪分子的首选目标[2]。
2.网购被骗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第三方支付系统已经成为网络交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了不法分子获取利益的手段,充当了“钓鱼”的工具。此外,大学生对自我信息和隐私保护意识较低。容易将个人账户的淘宝验证码、银行卡账号、密码等信息泄露,让骗子有机可乘,导致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交友中,因轻信他人而被骗的事件屡屡发生[3]。
3.校园网贷款
学生由中学踏入大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压力的削减,学生的攀比心和自尊心越来越强,考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他们通过各类校园贷轻易获取钱财,用于满足自己的需求,不断激起消费欲望,却忽略了自身的偿还能力,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没有赚取收入的工作能力、也没有成熟的解决问题的心态,使得自己超前消费的行为造成了“未富先窘”的现象。事情发生了,又不敢告知家长,继续通过其他违法平台再次贷款,“拆东墙来补西墙”的做法只会把自己推向更艰难的境地。
三、高校电信诈骗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网络及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
成立安全教育宣讲团,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安全教育主题宣讲,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全面普及校园安全常识。要求宣讲团成员统一备课、制作课件、撰写讲稿,完成备课后由宣讲团成员对各学院、各班级学生干部进行宣讲和培训,再以班会的形式将宣讲内容传达给全体在校生。
宣讲内容需要精心筛选,既要注重教育形式,又要重视教育效果。通过视频播放、案例分析、现场讨论等形式辅助学习。同时积极与现场学生展开互动,让大家提出身边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通过自我思考、自我剖析,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这些隐患所带来的危害及应对措施。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现身说法,大学生对网络诈骗各种手段及危害的认识会更深入,每个人都会绷紧防诈骗这根弦。在进行防诈骗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提高法律意识的教育,一旦受骗,要勇敢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使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人身安全得以保障。
宣讲期间,学生组织应成立“安全宣讲监察小组”,在分管老师的带领下对各班级的宣讲活动进行抽查监督、旁听,确保每场宣讲取得实效。
(二)重视新生入学教育,把安全及防诈骗教育课程纳入学分课程并落到实处
安全及防诈骗教育应当从大一新生抓起,重视入学教育作为敲门砖的作用。入学教育课程应包含新生适应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规校纪教育、专业成才指导、生涯规划教育以及安全及防诈骗教育等各个方面。在新生刚入校时,要把安全及防诈骗教育纳入其中,使学生对各类电信诈骗、校园贷、回租贷等网络诈骗有充分了解和警惕,并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及时报案。
安全及防诈骗教育不仅需要纳入入学教育中,更应贯穿整个大学生涯。据统计,每年遭遇电信诈骗的大学生中老生远远比大一新生比例大很多,特别是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从笔者所在高校的统计数据来看,每月都会有不同年级学生不同金额的诈骗案件发生,因此安全及防诈骗教育应该作为通识教育并常态化,同时安全及防诈骗教育课程具有一定的学分,学生修够课时并通过考试方可取得学分。
(三)加大宣传力度,在校园网站、公众号、校报、QQ及微信群中定期发送安全及防诈骗知识
第一,在校园官方网站中设安全教育专栏,刊登或链接电信诈骗、校园贷等相关知识和防范措施,通报近期学生遭受电信诈骗的相关案例,对于开展的各类安全教育活动的相关资讯及时发布。第二,做好公众号的推送工作,时刻关注公安处、保卫处官方号推送的信息,结合校园实际案例,定期推送相关内容。设立“校园之声”专栏,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广播形式和宣传方式,用“声音”传播正能量、传授安全及防诈骗常识。第三,在校报、学报等纸媒中创立“法律园地”,邀请校内法律老师或校外法律专家、律师、学者定期对“法律园地”内容进行更新,为广大学生提供法律咨询与援助,同时普及电信诈骗、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法律知识。第四,在学校教学区、宿舍区和食堂等学生密集区域开设法制教育专栏,由校安保部门、学生工作处(团委)共同管理,定期对内容进行更新。该专栏既要有宣教作用,也要起到一定警示教育作用。此外,倡导各院系定期通过网站、公众号、简报、展板海报等媒介面向学生宣传,加大投入力度,使安全教育工作常态化。
(四)构建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关注学生心理动态
尽管常态化的安全教育和宣传措施作为事前防御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大学生遭受电信诈骗案件的发生,却不能够完全避免上当受骗,特别是当下各种复杂多变、不断升级的诈骗方式和手段,我们很难苛求每位大学生都不再上当,因此我们还应当重视学生在受骗后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及时做好受骗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建立好事中缓解机制和事后心理重建机制。
要建立事中缓解机制。在学生遭遇诈骗后,学校应及时组织心理工作室工作人员、辅导员、以及舍友成立援助小组,时刻关注受骗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及时为学生做疏导、劝解和安慰,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失落、愧疚感[4]。在做好受骗学生缓解工作的同时,也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劝导家长在关注案件如何解决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情绪的解决,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从而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此外,事后心理的重建也是至关重要的。2016年徐某案发生后,绝大多数人仅仅只是关注案件的本身,却忽视了对于受骗者情绪的解决和心理创伤的重建,最终徐某在内心极度自责的重压下发生了悲剧。由此可见,事后长期的心理干预和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时刻关注学生、帮助学生,让他们能够在事后卸下包袱、重拾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生活。
(五)预防电信诈骗应该以帮扶学生为重要内容
根据调查分析可知,在遭遇电信诈骗的学生中,大多是来自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其中还有困难家庭。因此,在预防电信诈骗的过程中,还应以关注学生生活环境、帮助学生日常生活为重要内容。
首先,学校每年在新生入学后都会收取《家庭情况调查表》,应对每一份调查表进行认真的查看并汇总分析,形成书面材料备案。同时制定“家庭情况跟踪数据库”,包括每位学生的调查表、问卷、基本信息表、奖助学金获得情况、建档立卡材料、家访情况表、困难补助发放表、勤工助学表、兼职证明、贫困证明等多份材料。数据库材料要注重保密和及时更新,作为辅导员深入了解学生生活情况和各类奖助学金评选的支撑材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帮扶。
其次,除常规奖、助、贷、补之外,还应做好勤工助学工作。学校应设立固定的“学生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对勤工助学活动进行管理和指导,做好岗位信息档案和用工学生档案,完善勤工助学体制,创新形式,让勤工助学的岗位不仅限于“体力劳动”,更多的体现在“脑力劳动”中,让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自身能力和劳动赚取适当的生活费,有效地防止他们为了解决经济问题而成为经济犯罪尤其是电信诈骗的受害者。
第三,了解兼职学生的工作情况。辅导员应对外出兼职的学生情况充分了解,对于外出兼职的学生要填写《学生兼职情况信息表》,同时与学生家长和用工单位保持联系。对于学生兼职时间应做好规定,特别是尽量避免晚上时间和远离学校的地点工作,杜绝晚归和夜不归宿,更不应耽误学业时间。
(六)构建防诈骗信息沟通网络,实施网格化管理
建立四级防诈骗的信息沟通网络,由学校、院系、班级、宿舍构成四级干预网络,在班级和宿舍这两级中再下设班长、班委、宿舍长,形成责任区,由宿舍长直接负责责任区内宿舍成员;每位班委再分管相应宿舍,直接联系宿舍长;最后班长负责联系所有班委,形成由下至上、层层相连的网格化管理模式。涉及到的每个单位、每级网络、每位责任人都应明确工作职责,确保交流通畅。时刻提醒学生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特别是账号、密码等信息切勿随意输入或告知他人,时刻保持谨慎和警惕,若一旦发现所辖责任区内有同学受骗或遇到困难的信息要立即上报,由学校及时实施干预。
(七)成立校园警务室,助力打造平安校园
校园安全是高校发展与管理的重中之重,维护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是高校的基本义务。因此高校应充分与当地公安部门联系,加强合作与沟通,发挥警、校双方的作用,在校园内成立警务室,巩固校园安保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落实学生中的安全需求,及时提醒学生增强防范意识,处理学生安全事故。笔者所在高校两校区内均设有警务室,为学生带来便利服务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校园公共秩序,助力创建平安校园。
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是强国一代的主干力量,预防电信诈骗应该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根本,以学校学生管理教育为重要手段,以帮扶学生为重要内容,以确保校园稳定和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