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空间事业发展道路

2019-10-24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国防科技工业 2019年10期
关键词:研究院研制航天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文

回溯中国空间事业5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牢牢把握并始终遵循有中国特色的空间事业发展规律,书写了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中国空间事业发展规律,是中国空间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不断创造新辉煌的传家法宝,更是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重要基石,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空间事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空间事业是党的事业,是事关国家安全、彰显国家实力、体现国家意志的伟大事业。作为推动中国空间事业发展的主力军,研究院的成立,是党中央在国内一穷二白、基础薄弱的环境中为实现经济、国防和科技建设突破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选择。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空间事业发展,从1956年航天事业创建之初至今,中国空间事业发展经历的每一步前行、每一段跨越,都离不开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与正确领导。

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之际,党中央从国家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做出了发展航天事业的决策。1958年,在党的八届二次全会上,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开启了我国探索太空的征程。改革开放之初,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批准“863”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作出研制“新三星一箭”的重大决策。20 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果断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21 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把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航天强国建设,多次对航天事业发展作出指示批示。在首个“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翻开了中国空间事业砥砺奋进、再创辉煌的新篇章。

历史表明,中国空间事业发展史,是一部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推动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奋斗史。在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中国空间事业在发展方向选择上牢牢把握着战略主动,始终保持一以贯之的战略定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坚定地相信,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空间事业发展的独特优势,更是我们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保证。

始终坚持以国为重价值取向是中国空间事业快速发展的牢固基石

“以国为重”是高尚的价值观,是爱国主义在中国空间事业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对于研究院人而言,“以国为重”就是“用成功报效祖国、用卓越铸就辉煌”,始终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使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

回溯历史,研究院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是一代代研究院人不忘初心、拼搏进取,以国为重、敢于超越的光辉奋斗史诗。“以国为重”的价值取向激励着一代代研究院人把自己的青春、智慧与力量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中国空间事业。在事业初创阶段,以钱学森、杨嘉墀、王希季、孙家栋为代表的老一辈研究院人,满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使命为先的赤子情怀,学成归国,投身空间事业发展,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在社会转型期,研究院人坚守一颗恒心,秉承“祖国需要,我就去做”的信念,刻苦钻研专业,储备技术能力,为事业未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事业腾飞期,研究院人牢牢抓住时代机遇,开拓进取、敬业奉献、攻坚克难,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对党的忠诚和对祖国的热爱,转化为科技攻关的强大动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用成功报效祖国、用卓越铸就辉煌”的人生信条。

历史证明,“以国为重”是研究院人矢志不移的选择。研究院人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推动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坚定地相信,始终坚持以国为重的价值取向是中国空间事业快速发展的牢固基石。

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发展道路是中国空间事业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空间技术是战略性技术,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科技安全。中国空间事业为国家打造国之重器,关乎国运,必须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之路。

从中国空间事业开创之初,研究院就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作为空间事业发展的自主选择。中国空间事业发展史就是一部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奋斗史。在“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过程中,研究院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成功研制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创造了坚实的“中国厚度”;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过程中,研究院人突破、掌握了天地往返、空间出舱、交会对接、推进剂在轨补加等核心技术,圆满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神圣使命,刷新了航天史上的“中国速度”;在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建设过程中,研究院人以“科技报国”的不渝初心,实现原子钟、星间链路、激光通信等核心技术在手、100%可控,产品自主研发的跨越,创造了完美的“中国精度”;在实施探月工程的过程中,研究院人凭借“失败不起,没有退路”的创新魄力和“追逐梦想,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先后成功研制发射了嫦娥系列卫星和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探测器,并打造了世界首颗地月中继通信卫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刷新了深空探测的“中国高度”;在推进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专项过程中,研究院人锐意创新、不断跨越,突破了一系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技术瓶颈,以稳健的“中国跨度”,支撑起国家民生安全保障。

在空间事业发展壮大的征程中,研究院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以创新为荣、以创新图强,大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完善自主创新体系,逐步攻克和掌握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8 项成果问鼎国家科学技术特等奖,培育了39 个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平台,打造了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创新特区,与7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1 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推动我国空间技术综合能力持续提升,为建设航天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主创新发展道路,是一代代研究院人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摸索走出来的,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道路。我们坚定地相信,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是正确的,这条道路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更是中国空间事业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始终坚持系统工程科学方法是中国空间事业快速发展的制胜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曾亲临酒泉基地,对型号发射任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牢记使命、坚定信心、周密组织、科学实施,确保圆满成功”,对于研究院确保型号任务圆满成功提出明确要求。航天器研制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技术难度大、质量风险高、涉及因素多、组织管理复杂的特征,排除万难确保成功才是硬道理。在五十多年发展历程中,确保成功一直是研究院人的永恒追求。

50 多年来,研究院依托系统工程理论逐步建立起了科学完善的航天器研制体系。在空间事业起步阶段,研究院按“三步棋”安排型号研制,坚持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实施计划管理,严格落实周恩来总理“十六字”方针要求,初步建成了中国空间飞行器研制管理体系。在20 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型号研制从课题研究向工程研制型管理转变,研究院建立了设计师系统和行政指挥系统,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初步规范了卫星研制程序。从20 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空间技术全面转入工程应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也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研究院推行技术经济一体化的研制合同管理,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严格全面质量管理,形成了诸如“集同设计”“重心前移”“零缺陷管理”的系统工程管理思想,以及质量问题归零“双五条”、技术状态更改“五条原则”、元器件管理“五统一”等一系列方法规范;坚持问题导向,以发布院长令的形式推行“双流程”管理、表格化管理,重点加强型号可靠性设计管理。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航天事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空间技术发展进入了实现重大突破的攻坚期,年发射数量和在研宇航型号数量屡创新高,给型号科研生产和质量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研究院积极探索把握宇航产业发展规律,坚持项目管理与产品管理并重,完成任务与提升能力并重,相继发布了质量管理“22 条”、科研生产管理“55 条”、院长四、五、六号令等顶层要求和规范,进一步强化科研生产、研发创新,加强关重件管理和关键重要环节的风险管控,全面加强产品保证工作,规范软件设计,大力推进数字化建设。同时,研究院系统开展“创新引领”“宇航智造”“质量提升”三大能力工程建设,形成了符合系统工程理念的宇航业务科研和产业化管理模式和许多行之有效的科研生产管理机制和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为型号研制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并持续推进航天器研制模式转型升级,开创了我国空间事业科研生产模式转型升级的新篇章。

历史证明,一代代研究院人始终坚持系统工程科学方法,持续强化“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风险意识,始终保持“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和高度的警醒意识确保了型号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推动空间事业稳步发展。我们坚定地相信,始终坚持确保成功的永恒追求是中国空间事业快速发展的制胜法宝。

始终坚持人才强企战略不断传承弘扬航天精神是中国空间事业快速发展的不竭源泉

每一项辉煌的航天成就背后,都有一大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航天英才。50 多年来,五院经过一项项重大工程的实践历练,培养造就了以5位“两弹一星”元勋和16 位两院院士为代表的一批领军人才,锻造历练了一支思想过硬、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杰出人才队伍,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研究院尤其注重青年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神舟”“北斗”“嫦娥”三个青年为主的团队,更是对研究院青年人才建设的肯定和激励。

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代代航天人在科研生产实践中反复锤炼形成的,是航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谱写中国空间事业50 余年辉煌的进程中,研究院成为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重要发源地。1986年,原航天工业部党组提出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为内容的航天传统精神;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提出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为内容的“两弹一星”精神;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明确提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在北斗工程和探月工程的型号研制过程中,研究院人始终坚持弘扬航天“三大精神”,在圆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推动形成了“北斗精神”和“探月精神”。这一个个鲜明具体的精神坐标,共同构成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发展的“航天精神谱系”。航天精神谱系是伟大的红色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承了红色基因,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航天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研究院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这些精神所形成的年代、表述的内容不尽相同,但一脉相承,集中体现了航天人崇高的思想境界、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过硬的工作作风,是伟大的民族精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们已深深融入研究院人的血脉和灵魂,是研究院上下戮力同心推动空间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正是有了这样一支顶尖的人才队伍,有了这些熠熠生辉的航天精神,研究院人才能攻坚克难、百折不挠,永葆动力、接续奋斗。我们坚定地相信,始终坚持人才强企战略、不断传承弘扬航天精神是中国空间事业快速发展的不竭源泉。

猜你喜欢

研究院研制航天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仿生眼的研制有新突破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不是我!是他捣乱!
逐梦航天日
一种新型固定翼无人机的研制
XV-24A垂直起降验证机的研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