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课堂综合活动焕发活力浅谈
2019-10-23张雯
张雯
摘 要 真正在课堂上实施有效的综合活动,必须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参与实践、探究、体验的过程,并从而在感悟中得以逐步提升。而教师则应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多渠道地、多方面地去引领、激励、唤醒。
关键词 小学数学;综合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7661(2019)19-0183-0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课堂上让孩子们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亲自参与是多么重要。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所活动,才能有所感悟,也才能有所思考,直至有所认知。
一、增强趣味性,让学生“玩”数学
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数学的抽象性往往让孩子们感到非常枯燥,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是那么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强化数学练习的趣味性十分重要。
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游戏有:开火车、找朋友等,这些教材上也时有体现。除去已有的游戏,我还设计了一些其它的游戏。比如,在教学“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课前组织学生提前准备从0到9的10张卡片,让学生2人一组进行游戏。每人抽取等量卡片,然后用抽取的卡片上的数字自由组合成尽可能大的数字,然后比一比,谁组成的数字更大。
除了游戏,歌谣也是我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小学生对于一些数学的术语或者定理并不能熟练记忆和理解。所以,在教学中要用他们能够听得懂的话语来说明,并且要适合他们的语言发展,最方便他们记忆的当然要数简短押韵的歌谣了。在教学认识数字时,为了让学生能正确书写,编了顺口溜:“1像小棒斜着放;2像小鸭叫嘎嘎;3像右耳听一听;4像小旗迎风扬……”通过琅琅上口的歌谣,学生在拍手唱中,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又熟练记忆掌握了重点、难点。
二、小组优势互补,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
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遇到一些难点是需要教师花费许多心思和努力,才能顺利地带领学生攻克的。许多难点教给学生容易,让学生通过探索、思考、感悟而突破难点,其实是有难度的。而小组合作通常是在学习新的知识点或是解答问题时经常被采用的课堂活动模式。
比如,低年级小学生通常只进行过基础的数学教学,但班级中也常会出现基础知识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学习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平衡学生之间的差距,实现优势互补。在课堂活动中,小组里的某些学生可能擅长找方法,另外的某些学生可能更擅长观察,还有的学生可能擅长举一反三,学生之间的优劣势各不相同,把存在差异的孩子放在同一个小组,可以起到一个互补不足、互相提升的作用。
我会在课堂综合活动时设计一些对于小学生而言,无法个人完成的任务,从而让他们进行小组分工合作。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各自思考、沟通、取长补短,最后同心协力,共同解决问题。在课后对于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分,并请优秀的小组进行过程分享,从而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并认识到集体的力量,产生集体荣誉感。
三、加强课堂活动与生活的联系,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比如,在教学平均数这一课时,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求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这一课时中,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课堂上我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期末考试结束后,我想比较一下两个班的学习成绩,应该采用什么方法?”问题一经提出,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孩子说用最高分来进行比较;有的说比一比最低分就可以了;还有的孩子说只要把分数总和求出来就能比较高低了;也有程度比较好的孩子能说出比较平均分。
数学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地组织数学课堂综合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在组织和设计数学课堂综合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合适的、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综合活动过程,使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感悟,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
基金项目:小学数学课堂综合活动的实践与研究——丰泽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二批)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余文森,刘冬岩.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