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导学案”教学方法刍议
2019-10-23余江红
余江红
摘 要 导学案是一个新的教学方法,它分为课前预习;课内探究及课后训练三个环节。生成优质导学案一要看教师自身素质,二取决于教师是否精心备课,然后找准“最近发展区”,合理预设。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9-0111-01
导学案是由教师编写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设计,由学习目标、重難点、问题设置、应用反馈、学习反思等几部分组成。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拐杖,导学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学质量。
一、导学案的三个环节
导学案分三个环节:即课前预习;课内探究及课后训练。
课前预习是以填空形式,呈现所要学习的知识,探究所要学习的重点、难点及例题;而课后训练则是一些涉及所学知识点的典型例题。学生课前需要认真填写课前预习,这部分内容只要学生看书就可在书上找到所有的答案,没有任何难度。目的很明确,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有哪些,同时也可以顺便看一下课内探究的问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达到课前导学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比热容”的概念时,可设置这样的一组问题。
问题一:钢勺和木勺同时放在一碗热汤中,用手摸一摸,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问题二:你认为物质吸热,温度升高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问题三:研究不同物质吸热后的温度升高情况需控制哪些变量、选择哪些器材?
问题四:为什么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引导探究,比热容概念的建立便水到渠成了。如果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发展,那么问题设置就应以开放性为主。
(一)课内导学。在课堂上,我改掉以往的姿态。首先由学生展示预习成果,以小组的形式展示并及时评价,以保证学生能有持续的热情来完成课前预习。而后引导学生对杂乱无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此时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利用语言、多媒体的多种手段来引导学生思考、总结。
将知识层次化。而后利用导学案的课内探究的问题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让学生在小组之间展开讨论,总结出课内探究问题的答案或想法,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所总结的结语,教师在给予点评和升华,并配以适当的练习题或例题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到或总结到的知识点或规律。从而达到培养运用知识技能的目的。这样我的角色就由以往的“主角”转变为“导演”。学生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主角”了。因此教师的“导”在课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伏安法测电阻”时,不要限制学生的器材选择,让学生放手设计,然后通过多媒体展台展示各自的设计成果。通过课堂交流、互评自评,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因此,我认为运用导学案的课堂应该是“展示——交流评价”模式的课堂。
(二)课后导学。提高教学效率,还要注重课后导学。除课本上的课后练习外,我在导学案中还增添了适量达到课后训练,让学生独立完成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起到巩固复习的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还在导学案上专门设计了一个栏目为“教师寄语”。
针对课型不同写上不同的寄语,但每次都会给学生们留下一个问题,就是:今天你在课前、课上或课后,体会到思考的愉快,成功的喜悦了吗?通过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课后及时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比便达到对课后不熟悉的知识点加深、巩固。
二、生成优质导学案的条件及技巧
(一)教师自身素质决定着导学案的质量。导学案是教师的艺术作品,它不仅是几个目标、问题的文字文本形式,而且充分体现了导学案设计者的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认知水平的认知,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所教知识的科学逻辑体系的理解。如果教师的知识水平、业务水平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就不可能生成优质导学案,那时导学案就只能成为学生的枷锁,徒有形式而流于失败。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精心备课是创作优质导学案的保证。首先,导学案从组成部分看包括自学指导和课堂活动两块。自学指导是学生自习活动的导航,那么导学案必须做到高度的条理性和针对性、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就应运用不同的导学方式、以让学生事半功倍。
(三)找准“最近发展区”,合理预设。导学案中问题的设置一定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如若问题太难,学生无法达成,问题太容易,学生无需努力就能完成,这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只有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才是有效问题,才能真正落实高效。当然,在这儿值得一提的是,预设的问题强调准确,但也应注意“留白”,即让学生有一个问题生成的空间,因为我们必须考虑到学习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学生能力在课堂上得到尽可能大幅度的提升,包括知识、能力、方法和情感的提升。是我们关注的重要方面。简而言之,就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收获了什么。总之,通过这一年半的努力,学生们几乎没有再对我说“老师你讲的我都会,自己一做就不会”类似于这样的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