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有效性学习的探讨
2019-10-23肖绪彬
肖绪彬
摘 要 在初中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性物理教育的起点,也是夯实学生物理基础的关键渠道。初中物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抽象性,与生活实际中的很多现象都存在密切的联系。如何提高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的学习有效性成为了初中物理教师所面临的一个课题。这就需要教师能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提高教学环节的趣味性。文章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有效性学习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
關键词 初中物理;自主学习;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9-0081-01
在初中课程体系中,物理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其中包含很多实践性的内容,但是一些物理公式、定力以及概念也体现了较强的抽象性。如果教师无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则很容易使学生打消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初中物理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在兴趣的驱使作用下,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当中。
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行总结。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会发现,为学生安排了很多优质的练习题,但是学生却没有因为完成这些习题而得到学习成绩的提升。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扎实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认真听见的基础上,能不断进行总结,能逐渐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其次,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和复习。在每堂课前,教师可以以微课的形式为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任务,让学生进行自主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对教师将要讲解的物理知识形成基本的印象。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另外,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复习中记录笔记,将一些学习重点和难点记录下来,随时翻看。一旦发现掌握不够扎实的知识点,应该及时向教师请教。最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很多物理知识点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学生也很容易造成混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差异化分析,能了解其存在的不同意义,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二、激发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兴趣对其能产生较大的驱使作用,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当中。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带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在感受学习乐趣的同时,逐渐对这门课程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学情境带入到物理知识的世界当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还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兴趣。
三、以实验教学为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阶段的物理课程中包含很多实验的内容,这是学生能直接参与物理知识探究的主要渠道。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将实验作为平台,培养学生形成实践能力,使学生能通过切身参与实验操作,对物理知识产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该重视带领学生进行物理实验,使学生在自主操作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讲解到“电路的连接”这个部分时,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按照科学性原则进行组别划分,每个小组作为一个实验单位。教师为每个小组的学生发相应的实验用具,比如,电线、电池、电流表、开关、小灯泡等,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合作分别连接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并在实际操作中比较两种电路连接方式之间存在的异同点。每个学生对电路连接方法的理解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合作实验中积极参与,互相讨论,并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一些物品,自主设计一些物理小实验。
四、优化课堂提问的内容和方式
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在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目标指导下,教师可以优化课堂提问的内容和方式。在提问中,教师能对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情况形成更加清楚的认识。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启发性,使学生在思考和回答中得到思维的锻炼,从而逐渐产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例如:教师讲解到“滑轮”这个部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问题:①定滑轮和动滑轮之间存在哪些区别?②你在生活中见过滑轮被应用于哪些工作当中?③你能应用滑轮设计一些小装置吗?利用这些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积极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学习有效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完全适用于现代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从创新的角度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和优化。因此,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实验教学为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优化课堂提问的内容和方式。通过文章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有效性学习展开的一系列探讨,希望能为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朱世山.学生有效性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8(26):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