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防战士的青春故事:负重前行,青春无悔
2019-10-23平居
平居
有人赞叹边疆之美,有人感慨山川之巍,然而只有真正守在边关,才会深刻地体会到,这惊艳背后不平凡的磨砺。
走进边防,是一种青春的选择、成长的博弈。就好比树籽落入土壤,想破土而出,成为参天大树,就必须经受风吹日晒之苦。这些苦,终会落在春的泥土里,开出下一个花季。他们沐浴着祖国的光辉,承载着人民的希望,成为了戍边固防的“钢铁长城”。“我没有别的东西奉献,唯有青春、热血、汗水!”这里有边防战士的心声,这里有属于他们的青春故事。
冲锋在强军路上的扫雷排爆英雄
由于战争、冲突等原因,目前世界上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仍存在着上亿颗地雷隐患。每年,全球有数千人因雷患炸死、炸伤。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祖国南疆云南边境战火连绵。硝烟散尽,当年战场上百万余枚地雷、数十万枚(发)爆炸物,形成了100多个混乱雷场,给今天的边疆军民造成巨大威胁。
杜富国,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人。1991年11月出生,2010年12月入伍,后为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4队5班战士。有人说:“雷场就是战场。扫雷部队用的是‘绣花针,走的是‘阴阳道,跳的是‘刀尖舞,拔的是‘虎口牙。”杜富国很清楚:扫雷是一项十分艰辛和危险的任务,但他选择了义无反顾。2015年6月,杜富国积极报名参加边境扫雷行动,先后进出雷场1000余次,累计排雷排爆2400余枚,处置险情20多次。
2018年10月11日下午,杜富国所在的扫雷大队4队在老山主峰西侧的雷场进行作业。组长杜富国和战友艾岩为一个作业组。在坡顶扫排爆破筒“翻犁”(爆破)过的土地上,他们发现了一枚露出部分弹体的爆炸物。杜富国初步判断,这是一颗当量大、危险性高的加重手榴弹。根据以往经验,下面可能埋藏着一个雷窝。
他们迅速报告了情况。分队长张波当即命令杜富国“查明有无诡计设置”。面对这颗疑点重重的爆炸物,作为组长的杜富国命令艾岩“你退后,让我来”。
按照作业规程,杜富国开始小心翼翼清除弹体周围浮土。突然“轰”的一声巨响,杜富国下意识地倒向了艾岩一侧。飞来的弹片伴随着强烈的冲击波,把他身上的防护服瞬间炸成了棉絮状,杜富国顿时倒在血泊之中,当场失去了双手和双眼。也正是杜富国这舍生忘死的刹那一挡,两三米外的艾岩,只受了些皮外伤。
“无论是在连队、还是在别处,都是在为国家、为百姓奉献,我渴望着更多的牺牲奉献。”这句话,是杜富国英勇负伤之前日记里的内心独白。随着这惊天一爆,杜富国在雷场实现了为国家、为百姓牺牲奉献的内心渴望。在杜富国负伤的那片土地上,麻栗坡人民把今年采摘下来的新茶命名为“富国茶”。当山茶花盛开的时候,他们希望这位“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能重返故地,喝一杯别样的老山“富国茶”。
绽放在“一带一路”上的“铁玫瑰”
陈佳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齐齐哈尔车辆段满洲里国境站技术交接作业场女子检车班工长,带领姐妹们坚守在“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满洲里。技术交接作业场的主要工作是对来往于中俄两国之间的俄方列车进行技术检查。一方面是确保俄方入境的火车在中国境内安全运行,另一方面是对俄方列车存在的问题进行登记记录,并与俄方检车员确认签字。
下蹲、抬头、探身……一昼夜,动作重复8千多次,行走20公里。而这样的重复,陈佳做了13年。检车场的工作不仅要耐得住一次又一次重复的枯燥,还要经得住背后无声付出的寂寞。
“车钩连接位、车辆走行部、制动装置,这些必须一一检查。”满洲里运用车间党总支书记曲长海说,“一旦漏检,没发现故障,当列车返回的时候,俄方检车员就会认定车辆在中国境内受损,人家是可以索赔的。”
大量的车辆配件名称、功能等基本功需要从零起步学习,一次次地蹲下、起来、再蹲下、再起来也挑战着她的生理极限。曾经按时上下班现在也变成了“三班倒”,即使是在冬季上夜班,陈佳都要去面对。
2012年1月的一天,陈佳在检查俄方车辆时,发现一辆车制动梁根部裂纹。这个故障很难发现,如果要探伤,必须大幅度探身,头几乎要与轨面平行才能看到。哪怕检车员内心有一丝“图省事”,都可能发现不了这个故障。而后果却十分严重,制动梁脱落、列车脱轨或颠覆。
这一次,公司对她进行了通报表扬和奖励。然而,这只是一次极为特殊的荣誉。更多的时候,当陈佳和同事们把隐患发现、排除后,依然回归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工作。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取得硕果,过境满洲里口岸的列车也在不断增加。
“过去,一昼夜我们要检七八列车,现在变成了十三四列。”陈佳表示,为了不影响检车进度,方便与俄方人员沟通,自己自费报名参加了俄语培训班。对于一些配件的名稱,一时记不住,陈佳就用俄文、汉字、拼音混杂的方式记在自己随身携带的本子上。只要有空,就拿出来翻看、背诵。
如今,她已经可以跟俄方检车员无障碍沟通。有一次,陈佳作业时发现俄方车辆车钩吊隐蔽裂纹,可俄方检车员却认为没问题,不肯去现场确认。“中方要拒收车辆,影响国际联运的一切后果由俄方承担。”陈佳用俄语严肃地与对方交涉。在她的坚持下,俄方检车员不得不去现场确认维修。但陈佳没想到的是,被她“怼”过的俄方检车员在不良车辆故障记录上签字后,竟然竖起了大拇指。“我只想立足岗位为祖国把好关。”陈佳说。
作为中国铁路唯一从事国际联运车辆技术检查交接工作的女子检车班,这个于1986年成立的光荣集体已经走过了33年的历程,累计发现各类车辆故障150余万件,为国家避免外汇损失1亿多瑞士法郎,折合人民币近7亿元。
墨脱军人的生死巡逻路
在位于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上,西藏军区“墨脱戍边模范营”的战士们需要前往海拔4千多米的山口巡逻,巡逻的目的地山口位于原始森林深处的无人区。
墨脱在藏语中意为“莲花”,隐秘绽放于青藏高原东南角,三面环绕的喜马拉雅山和依山奔流的雅鲁藏布江让它成为与世隔绝的“雪域孤岛”。
虽然墨脱已经通公路,但是前往边境线附近前哨排的路还是需要人背马驮才能到达的山路。那里有一座让人谈之色变的蚂蟥山,无处不在的蚂蟥活动十分猖獗,战士们经常被咬得伤痕累累。墨脱某边防连的骡马班战士们就在这一条路上一趟趟地为前哨排的战士们运送物资。
这条路惊险异常。墨脱地处雅鲁藏布江下游,属于亚热带雨林气候,夏季多雨,地质灾害频发,在巡逻过程中,战士们不仅要面对多变的天气,还要经过峡谷、密林、绝壁、激流、雪山等多种复杂地形。他们沿着冲沟,踩着淤泥,手脚并用地艰难攀爬。在经过沼泽路段时,拄着木棍,排成一列,谨慎前行,但依然会有战士陷入沼泽,在其他战友们的奋力协助下才能脱身。在经过峭壁时有人跌落受伤,随行军医就地为其缝针、包扎。伤员也并没有因受伤而停下,他会紧跟队伍,继续踏上巡逻路。
艰险还不只于此,由于地质层不稳定,墨脱的塌方和泥石流非常频繁,特别是在降水较多的雨季。2004年,班长饶平就牺牲在这条路上,当时突遇塌方,老班长将前面战友推开而自己被飞石击中。那年他才24岁,那更是他退伍前最后一次巡逻,原本执行完任务就可以回到父母身边的他却永远地留在了这条巡逻路上。当战友把他从淤泥里挖出来时,他的身体因被石头砸穿而严重变形。
实际上,在林芝军分区有一份不断增补的《墨脱军人档案》。这里记载的,既有美丽墨脱的“戍边故事”,也有巡逻路上的“死亡笔记”——
焦大银,三连战士。1975年6月,焦大银与连队战友一起巡逻。在经过一处密林时,突然受到3条毒蛇攻击,焦大银当场牺牲,享年19岁;姚林,二连战士。1987年9月18日,姚林在巡逻途中腰系保险绳为巡逻队探路,被巨浪卷走,享年18岁;
……
50余年间,先后有30名墨脱官兵牺牲,大部分是牺牲在巡逻路上的,大都还没有来得及结婚生子。然而,一批又一批的官兵又坚定地走上了巡邏路,誓死捍卫着祖国边疆的每一寸领土。
他们把青春献给了这片土地;用鲜血凝结成边防线上的一把泥土。这里看不到英雄的印记,但我们知道这里的每一片热土,都混合着七尺男儿的热血和忠魂。
说青春,论志向,谈梦想。他们是“80后”“90后”,然而既然选择了远方,就注定风雨兼程;既然选择了边关,就注定谱写奉献的诗行。高原、孤礁、国门、哨卡……只要是祖国的土地,不论多偏僻和荒凉,总会有人驻守。风餐露宿、爬冰卧雪,远离酒绿灯红、轻歌曼舞。在年轻的边防军人心里始终有句话,“我与太阳最近,我与母亲最亲”,始终认定“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
编后语:
边防军人永不逝去的青春,是他们永远的“诗与远方”。当需要选择坚守时,他们会矗立成一座沉默的山、一棵茁壮的树。当需要选择更远的远方时,他们会留下坚定的脚印、伟岸的背影。
编辑 陆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