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预言”成为现实的标签效应(上)

2019-10-23马志国

青春期健康·家庭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省心犯人心理学家

马志国

心理困扰:不断升级的“母女战争”

这天,我接待了一对家长的紧急来访。凭直觉能感受到,憨厚的父亲是配角,热情的母亲是这次来访的主角。果然,落座后母亲就急切地诉说:“孩子不肯来,说自己没病,说是我有病,我也感觉自己心理有病了,我要崩溃了……”

经过沟通了解到,他们的孩子是个上了初中的女孩,大约从初二开始,就不像过去那样听话了,总是情绪不稳,爱发脾气,撕书本,甚至是用笔尖扎手腕,跟妈妈对着干。每当这个时候,妈妈总会脱口而出这句话:“不听话,不省心,不懂事。”然而,越是这样说,孩子就好像越发不听话了。于是,母女之间“战争”频发,而且不断升级。家长弄不清孩子怎么回事,便带孩子去看医生,并让孩子吃了一年抗抑郁的药。“前天晚上,我们俩又打起来了,我脑袋都流血了……”

我颇为惊讶:“怎么,一个女孩子动手打妈妈,还打到头破血流?”

女孩母亲赶紧解释:“不,不是孩子打的,是我自己打的。孩子念初三,眼看就要中考了,我就担心她的成绩,总是埋怨她玩手机,然而我越这样说她,她越是没完没了地玩手机,甚至在手机上看电影。周五晚上,孩子爸爸加班不在家,孩子又玩起了手机,看起了电影。我很生气地說:‘你又不抓紧学习,又玩手机。孩子说:‘今天是周末,我想先看会儿电影,一会儿再学习吧。我不甘心,于是就一边央求一边数落她:‘你看其他人家的孩子,有哪个像你这么不省心,这么不懂事的?孩子一听这话,好像就开始故意和我对着干,说:‘你越这样说我,我就越这样。中考是我自己的事,我的事你别管,你瞎着什么急……

“我都是为了孩子好,她却一点不领情,还这样对我。我特别难受,又不能在孩子面前发作,还得忍着,就索性找没人的地方自己哭了半个小时。等我回来,进了家门,孩子自顾自的在那里看她的电影,就好像没我这个人,这让我更难受了。可叹我疼她爱她,整个心都放她身上,她却根本没把我放心上,太让我痛心了!

“想到此,我还没擦干眼泪就冲进了孩子的房间,对孩子大吼。孩子看我真急了,只说了一句:‘说我不懂事就不懂事,说我不省心就不省心,说我没出息就没出息,行了吧?她再也不理我,不管我说什么,她都不看我。于是,我越生气越闹得厉害,最后抄起了台灯就砸向自己的脑袋。我感觉额头有水一样的东西滑落,伸手一摸满手都是血。后来去医院就诊,虽然头上的血止住了,可我心里还在流血……”

心理诊断:孩子不会让父母的话落空

难怪女孩拒绝来访,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不对。不难看出,女孩确实没有什么心理障碍,她的问题不过是成长的烦恼,女孩跟妈妈的亲子冲突,也是进入青春期带来的心理逆反期,或者叫第二反抗期的表现。

与孩子生理上的变化是一个道理,它预示着孩子心理上的变化。孩子长成了少男少女,父母往往看到的是生理上的变化——女儿来月经了,儿子的嗓音变粗了等,其实在生理变化的同时,孩子的内心世界一定会有相应的改变。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变化,可以称得上是天翻地覆的。假如我们拿潺潺流水比喻青春期之前孩子的心理状态,这个时候便可以用波涛汹涌、惊涛骇浪来形容。他们的内心世界好像忽然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连他们自己都深感茫然甚至惶惑。

我表达了这个意思,女孩母亲说:“您的意思是孩子叛逆期惹的祸?”

我表示肯定:“没错。可问题是,叛逆期是每个孩子都会遇到的成长烦恼,却并不一定都会演绎成这样的‘亲子战争。为什么你们母女之间如此激烈?”

我讲了心理学上的一个故事:战争年代,由于兵力不足,某国家决定组织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为此,政府特派了心理学家对犯人进行了战前训练,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训练期间心理学家对他们没有过多地说教,而是要求他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的好,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近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到了前线,心理学家又要犯人给亲人写信,规定的内容是如何服从指挥,如何勇敢。结果,犯人们在战场上的表现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

故事讲到这里我问:“请说说看,为什么这些犯人表现得那样好?”

女孩妈妈几乎脱口而出:“因为心理学家总让他们给亲人写信,介绍自己表现得如何好,他们就有了那样好的表现。”

我点头说:“对,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标签效应。对一个人的某种评价,就像给这个人贴上的某种标签。给人贴的标签比给商品贴的标签奇妙多了,它会产生心理暗示,使这个人的表现与所贴的标签内容趋向一致。这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对一个人的自我认同有强烈的影响。就是说,他人的评价会逐渐内化为自我评价,认为自己是那样的人,于是,这个人就会朝标签标定的方向发展。”

女孩母亲思索着说:“您说我们孩子就是我总这样说她,才慢慢变成这样的?”

“不错的,就是由于家长总这样说孩子,让孩子慢慢变成这样了。第一步,首先是母亲不懂孩子的心理年龄特征,把孩子特定年龄段出现的心理问题过度概括化。所谓过度概括化,就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认为是孩子整体变坏了:不听话、不省心、不懂事、没出息。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母亲把这种过度概括化的负面评价,当成了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反复说给孩子听。于是,便产生了标签效应,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妈妈说的那样一个人,逐渐也就变成了那样一个人。”

(未完待续)

编辑 陆思寒

猜你喜欢

省心犯人心理学家
“小黑管儿”让农民省心又增产
“顶端托管”增收省力省心
人生什么最重要
监狱犯人室内定位算法研究
让做家务更省心省力的神器们!
美国心理学家:让孩子成功要做7件事(下)
美国心理学家:让孩子成功要做7件事(上)
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