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灭的波兰

2019-10-23薛玉凤

世界文化 2019年10期
关键词:哥白尼华沙美人鱼

薛玉凤

在漫长的千余年历史中,波兰曾经是欧洲第一强国,但也曾三度被瓜分又三度浴火重生。在强邻环伺的夹缝中求生存的波兰,正像其国歌所言“波兰没有灭亡”,她依旧祥和、美丽、坚韧,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日俱增。

华沙的美人鱼情结

提起美人鱼,很多人会想到童话大师安徒生《海的女儿》(1837)中的主人公,想起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鱼雕塑。但实际上美人鱼的故事伴随了波兰首都华沙的700多年历史,华沙的第一个美人鱼雕塑(1855)也比哥本哈根的早58年。

华沙的美人鱼情结伴随这座英雄城的前世今生:华沙的名称与美人鱼相关,华沙的守护神是美人鱼,华沙的城徽上也是美人鱼。在华沙老城中心广场,在维斯瓦河圣十字大桥边,在华沙起义博物馆,在华沙的大街小巷和各式各样的礼品店,总会与美人鱼不期而遇。美人鱼见证了华沙的创建和一次次劫后重生,也默默守护着如今祥和安宁的华沙城。

关于华沙名称的由来,有个美丽的传说。据《白鹰美人鱼之国》一书记载,早在700多年前,华沙就是玛佐夫舍王公的都城,而它作为波兰首都的历史始自1596年。当时的国王齐格蒙特三世·瓦扎为便于开疆扩土,将首都从古老的克拉科夫迁到华沙,掀开了华沙发展的新篇章。传说为新都选址的国王与随从沿着波兰的母亲河维斯瓦河顺流而下,从上游的克拉科夫来到中游的华沙所在地,发现有一条美人鱼在为他们高唱动听的赞歌。无人知晓此地的名称,包括在河边戏水的男孩儿华尔(War)和女孩儿沙娃(Szawa)——国王觉得这两个名字合起来很好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华沙(Warszawa),并决定在此建立新都。可见在华沙人的集体记忆中,华沙的创建与美人鱼密切相关,没有美人鱼的美妙歌声,就没有国王在此建都的决心,也就没有华沙城。

华沙的美人鱼与忧伤无助的丹麦小美人鱼迥然不同。她左手举着盾牌,右手挥舞宝剑,俨然一位刚毅的女战士,就像历经磨难却仍旧坚毅不屈的波兰人,誓与来犯之敌血战到底。位于中欧的波兰历史上一直处于东西强邻的虎视眈眈之下,曾被德、奥、俄、德等数次瓜分。1944年“二战”期间,波兰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而发动了华沙起义,誓死反抗法西斯德国的侵略和占领。虽然起义最后以惨败告终,牺牲的军民有268000人之多,华沙85%以上的建筑被毁,但63天的起义共消灭德军7000—9000人,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华沙起义博物馆内展品丰富,图片、书报、雕塑、武器、视频、声光电等形式多样,许多模拟的场景与电影《浴血华沙》(又名《华沙1944》)极其相似。博物馆还收集有无数起义战士的照片和他们使用过的红袖标,记载了这些英雄儿女为独立自由而战的可歌可泣的爱国事迹。博物馆中还赫然矗立着一座挥舞利剑的美人鱼雕塑,它始终激励着波兰人民奋勇杀敌,屡建奇功。

波兰的心脏

波兰儿女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英勇奋战的同时,远在巴黎的波兰浪漫主义“钢琴诗人”肖邦(1810—1849)也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被称为“花丛中的大炮”的音乐——为祖国而战。

肖邦是不折不扣的音乐奇才。他7岁开始作曲,8岁登台演出,19岁开始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到欧洲各国巡演,20岁在波兰起义(反抗沙皇俄国统治)中因不愿做亡国奴而移居巴黎,以演奏、教学和作曲为生。肖邦一生创作约200部作品,绝大多数是钢琴曲,他还首创了叙事曲,因此被誉为“钢琴叙事曲之父”。

远在巴黎的肖邦念念不忘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家乡,并创作了大量感人至深的思乡作品。他的爱国音乐就像勇士般的美人鱼一样,激励无数波兰儿女不屈不挠,前赴后继。后半生再未回过祖国的肖邦病逝前立下遗嘱,请求妹妹把他的心脏带回故乡安葬,妹妹不负哥哥的嘱托,将他的心脏装在一罐白兰地里,把罐子藏进裙子偷偷带回华沙。此后许多年,肖邦的心脏被存放在家里,后经几个亲戚辗转保存,最终被埋在圣十字教堂的一个柱子内,成为无数人争相膜拜的对象。

这个故事即使今天听来仍然有点过于血腥。的确,在对待自己及亲人的遗体方面,波兰与中国的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迥然不同。传统中国人相信投胎转世或灵魂不死,讲究全尸,“死无全尸”被认为是恶毒的咒骂语。而波兰民间认为人死后只有把心脏埋在祖国才算真正回到了祖国,因此波兰人如果客死异乡,即使遗体无法运回祖国安葬,也要想方设法将心脏运回祖国,肖邦只是其中一例。

“二戰”期间,纳粹德国的凝固汽油弹落在圣十字教堂内,整个教堂的三分之二被炸毁。教堂的12名圣职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冒着被炸死的危险在残垣断壁中寻找存放肖邦心脏的盒子,其中7人被炸死,两人是用身体护住盒子而牺牲的。正因为这历经磨难的肖邦心脏,圣十字教堂有“波兰的心脏”之称。

肖邦是波兰人民的骄傲,波兰人对肖邦的崇拜与纪念无处不在。华沙的国际机场叫华沙弗里德里克·肖邦机场;肖邦纪念碑旁每周日两场肖邦音乐会是华沙居民与外地游客趋之若鹜的盛宴;华沙大学老图书馆旁是肖邦的故居,上面有肖邦的名字和头像;肖邦博物馆对面的肖邦音乐学院培养了许多杰出的音乐人才,他们继承发扬肖邦的音乐传统,使华沙充满肖邦的音乐之声;肖邦诞辰200周年的2010年被定为“肖邦年”,在全球几十个国家举办了2000多场音乐会、电影、展览等活动;华沙爱乐厅从1927年起每5年举办一次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是世界上最著名、最严格、最权威、最高级别的钢琴比赛之一,有“钢琴奥运”之称;肖邦博物馆更是人们缅怀、纪念肖邦,聆听肖邦音乐的绝佳场所,在博物馆地下一层,人们可以戴着耳机尽情聆听肖邦的音乐。

《肖邦的青年时代》(1951)、《蓝色乐章》(1991)以及演绎肖邦与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爱情传奇的《一曲难忘》(1945)、《春光奏鸣曲》(1991)和《肖邦:爱的渴望》(2002)等影片使世界各地的千百万观众如痴如醉,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更加令人难忘。肖邦“生于华沙,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世界”,乔治·桑对肖邦的欣赏更是溢于言表:“从性格来看,肖邦比巴赫更精致,比贝多芬更有力,比韦伯更有戏剧性。他集三者于一身,然而他还是他,在挖掘情趣时比他们更微妙,在表现宏伟壮丽时更朴实无华,在倾诉悲痛时更能催人泪下。”

石破天惊的哥白尼

肖邦用音乐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而我们熟知的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曾赤膊上阵,率领民众誓守城池,最后迫使强悍的十字骑士团不得不撤军。

哥白尼之所以为人熟知,是因为他提出的“日心说”结束了人类信仰1000多年的“地心说”,否定了教会及圣经的权威,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与自身的看法,可谓石破天惊。然而在波兰四城——华沙、克拉科夫、托伦与格但斯克——无数次与“尼古拉”或“哥白尼”不期而遇后,才知道因天文学而被人敬仰的哥白尼是主教、“神医”、经济学家、行政长官、誓守城池的伟大爱国者,却从来不是天文学家,天文学也并非哥白尼所修专业,而是他坚持一生的业余爱好,他的巨著《天体运行论》也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

哥白尼出生于波兰北部小城托伦的一个富商兼议员家庭,10岁丧父,在主教舅父的资助下才得以在波兰与意大利四所著名大学接受良好教育。他此后转学教会法为的是与盘踞在波兰以北、经常侵犯边境的十字骑士团作斗争。哥白尼认为抗击十字骑士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没有任何义务比得上对祖国的义务那么庄严,为了祖国而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他23岁时在意大利攻读法律、医学和神学,最后在古老的费拉拉大学获得宗教法博士学位。

作为神职人员却一辈子痴迷天文,哥白尼并非不务正业,他曾因组织与十字骑士团的斗争并取得辉煌成就,战后被国王齐格蒙特委派为俄尔斯丁的行政长官。在16世纪前半叶十字骑士侵扰波兰的烽火岁月,哥白尼曾两度担任俄尔斯丁的教产总管,与守军及当地居民一起同入侵之敌鏖战。1520年秋,哥白尼把他保管的钱财全部拿出来支援作战,亲自部署防务,登城督战,并叫人用浸湿的被子去捂灭十字骑士团的燃烧弹。经过五天五夜的激烈战斗,城市依然屹立,十字骑士团大公霍亨仑恼羞成怒,派人到弗隆堡把哥白尼的藏书、手稿和仪器一把火烧光,但面对始终坚守城堡的哥白尼,霍亨仑无可奈何,最后只好撤军。其间守城军民还修筑运河,兴修水利,哥白尼设计修建的水闸和水磨对支持战争和繁荣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哥白尼虽有多个头衔并且在多个方面功绩斐然,但他一生真正感兴趣的就是天文学,《天体运行论》是他几十年全心投入观察研究的硕果,可谓一生磨一书,一书振动世界,彻底改变人类的宇宙观,标志着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天体运行论》涉及科学、神学、天文学等多个学科,是当代天文学的起点,也是现代科学的起点,它为伽利略和开普勒的工作拉开了序幕,而伽利略和开普勒的发现帮牛顿确定了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哥白尼40岁提出日心说,60岁在罗马做过一系列关于日心说的讲演,但直到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他的拉丁文著作 《天体运行论》付梓出版。1543年5月24日,去世前的哥白尼收到出版商寄来的《天体运行论》。能亲眼看到自己的著作面世又免于教会的迫害,哥白尼可谓幸运之极。

哥白尼是人类的骄傲,更是波兰人的骄傲,波兰人敬仰哥白尼,就像他们敬仰肖邦和居里夫人。波兰科学院门前、雅盖隆大学、托伦市中心等随处可见的哥白尼雕塑,华沙维斯瓦河边的哥白尼天文中心,托伦的哥白尼故居和哥白尼大学,弗龙堡的哥白尼角楼,海上乘风破浪的“哥白尼号”轮船,天空翱翔的“哥白尼号”飞机……哥白尼的影子无处不在。波兰人还经常举行各种隆重的纪念活动,表达自己对伟人的爱戴与崇拜。1830年,正当欧洲的革命风暴震撼华沙的时候,华沙斯塔锡茨广场前竖立起哥白尼的纪念像。在揭幕典礼上,波兰著名诗人尤里安·乌尔辛·涅姆柴维基致词说:“哥白尼曾以半个世纪的工夫凝眸注视太阳,今天太阳终于把它仁慈的光芒倾注在他的身上……”

哥白尼在弗龙堡工作过30年并于此终老,其遗骨于2005年在弗龙堡大教堂内寻获并重新安葬。黑色花岗岩墓碑上装饰着太阳系天体运行图,即六颗行星环绕金色太阳,是哥白尼对人类最重要贡献的象征。

不屈的犹太民族

华沙的犹太公墓是犹太艺术尤其是墓葬艺术的里程碑,也是犹太社区被纳粹摧毁之前在华沙繁衍生息的明证。犹太公墓占地33.4公顷,密密麻麻地葬着25万多名犹太死难者,被称为全球最大的犹太人公墓。犹太教主张丧葬从简,一般只在平地上立一块墓碑,前来吊唁或扫墓的人也只在墓碑上放一块小石头以示纪念。在个别讲究、常有人关顾的墓地上,放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砖头石块。

克拉科夫的犹太历史街区卡齐米日是波兰犹太人生活的又一见证。600多年前欧洲黑死病流行期间,犹太人无端被污蔑为黑死病病源而受到各国排挤。当时的波兰国王卡齐米日大帝为发展克拉科夫经济,允许犹太人迁居到此,于是这里成为波兰犹太人最多的地区之一。正因如此,“二战”期间这里的犹太人大批被屠杀,战后卡齐米日的犹太人只剩不到2000人,现在则不到1000人。多处犹太会堂、饭店、书店等犹太人生活的痕迹,都在诉说这里曾经的辉煌。

犹太人向来以聪明睿智著称。2017年世界犹太人口只有1400万(其中以色列630万,美国570万),不到全球总人口的0.25%,却包揽了22%的诺贝尔奖。然而,历史上除波兰和奥斯曼帝国外,对犹太人友好的国家没有几个,这恐怕有历史、宗教和現实诸多方面的原因,这里就不专门探讨了。

“二战”被德国占领的6年间,波兰共有550万人在纳粹的铁蹄下丧命,占当时波兰3200万总人口的17%,其中绝大多数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政治家、牧师、官员、学者、教师、贵族和土地拥有者等,而幸存的几乎都是没受过教育、老老实实为德国工农业服务的农民。雅盖隆大学前去参加会议的183位教授被捕后辗转关押到柏林北的萨克森豪森集中营,不得不忍受饥饿、寒冷、疾病、虐待与殴打,其中20位教授在集中营或出集中营后很快丧命,幸存者终生被这段不堪回首的记忆折磨。这些视学术为生命的教授在集中营里还坚持一天两次举行座谈,后来还邀请被捕的1100名捷克大学生参加,患难中互帮互助结下的友谊使他们终生难忘。多年后,这些捷克学生还记得他们当年从这些克拉科夫教授身上获得的鼓励、希望与灵感。

重建后的波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老城古色古香,新城现代时尚,加上近几年经济发展良好,许多外出打工的人逐渐回流。然而“二战”的阴霾似乎从未真正离开过波兰人,电影《钢琴家》中的抑郁气氛不只出现在银幕上,大街小巷仍处处可感,各种纪念碑、博物馆不时出现,就连街头雕塑也大多一副忧郁神情。对于波兰来说,如今的宁静、美丽、和平着实来之不易。

猜你喜欢

哥白尼华沙美人鱼
人是自己的太阳*——马克思关于人的自我理解的“哥白尼式革命”
“小哥白尼”杯自然笔记大赛
丑萌的“美人鱼”
论剩余价值来源问题上的哥白尼式革命
放生一条美人鱼(下)
世界最漂亮的鸡
波兰 华沙起义73周年
海里有美人鱼吗?
欧洲加速推进“哥白尼”计划
第20届国际军事历史研讨会在波兰华沙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