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研究
2019-10-23谭明翠
谭明翠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形态。新时代,我们应当以辩证法的观点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并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本文简单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主要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并提出了几点在新时代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代化 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標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9-0-01
引言
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传统文化起着推动民族进步、保障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作用。站在新时代的视阈下看优秀传统文化,其对贯彻落实“二十四字”、增强文化自信、丰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1]。当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强国梦,我们应当秉持客观科学的态度认知传统文化,明晰其优秀基因创新转化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思想价值,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与现代表达形式,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
1.规范传统社会政治秩序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始于农耕文明,它使传统社会逐渐形成了以孝为本的家庭伦理观念、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和物我不分的认知方式。帝制统治时期,朝代、政权不断发生变化,但因为传统文化与农业经济基础一直存在高度一致性,所以文化传统以及政治结构并未被动摇其根本。因此,文化与政治制度表现出了较强的持续性以及稳定性[2],从而规范了传统社会的政治秩序。
2.形成家庭伦理观念
传统社会是基于亲缘关系建立的,与公共社会不同,它以劳动生产为中心,是父母血亲及其他亲属关系的集合,强调家族归属与人际脉络。所以,在传统社会的实践活动中,个体具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行为意识,促进了如今“家和万事兴”思想观念的形成。而个体之于家庭的“孝”,表现在国家层面就是对国忠诚。
3.培育个体价值取向
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侧重于人的德行的养成,《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中就明确指出了有关德行的养成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实现“平天下”的终极目标,开创一个道德世界,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而家又由个体组成;最终归结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上。可以说,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培养个体的价值取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
1.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现代化是时代化,而非西方化,它没有固定的发展形态与模式。但可以确定的是,现代化必须是基于优秀传统文化而发展的,以民族的形式实现的,而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只能与现代化融合才能得到延续与继承。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关系[2]。社会主义现代化要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基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尊重与认可探索相应的发展道路。而当前,随着文化建设的全面推进,众多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经时代的洗礼正在逐渐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强大推力,习总书记基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就是最好例证。
2.加强民族团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丰富性、多样性、开放性以及包容性,它凝聚着中华各民族的精神力力量,为民族团结提供着不竭的动力。通过宣传与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人民能看到本民族文化的优势,更能看到其他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从而增强自身文化自信、提高自身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加强与其他民族的沟通交流与学习。同时,也减少了民族矛盾的产生。
三、在新时代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措施
1.持续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得到传承和弘扬,关键在于青少年。但是,建立其文化意识、培养其文化自信是一项长远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时间内就见成效。秦丹华、程佳、翟群认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同时带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笔者认为,当前青少年普遍对传统文化无感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缺乏了解,没有和传统文化相接触的机会。因此,应当持续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要求学校根据地域历史文化特色与人文风俗及自身实际适当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知识普及课程,增设专门人才培养专业,要求教师教给学生相关方面的从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使学生形成懂得欣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与学生差不多,所以,十分有必要加强对教师传统文化方面的培训。
2.充分发挥新媒体及大数据的功能与作用
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以微信、抖音等新媒体让文化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与广泛,也让有历史厚重感的、远离实际生活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元素碎片化,使之受到广泛关注与喜爱。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新媒体及大数据的功能与作用,将新的传播方式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引导社会群体礼敬礼传统、亲近传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与当代传承培育丰厚的土壤,培养更多的受众。同时,构建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库,通过网络大数据系统而全面地搜集、保存流散于全国各地的不同民族的传统技艺、服饰、曲艺唱腔等资料,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以及创新衔接在一起,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3.创新传统文化传承方式
要使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更加贴合与融入,必须进行创新,并处理好创新与继承之间的关系[3]。笔者认为,创新传统文化传承方式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守正”,做好创新前后的有效衔接,落稳每一个脚步,确保“老观众不失去,年轻观众走进来”;其二,支持青年人创新,结合时代发展推出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剧目,增强剧目互动感,使其表现形式与新时代贴近,并拉近传统优秀文化与人民群众间的距离;其三,针对优秀传统文化类型举办相应的创作活动,建立人民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意识。例如书画类文化传承,可举办主题性的书画创作展览,比如说“诗歌的样子——书画大赛”、“百影·百千画——爱国主义教育公益主题展”等,使人民群众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以书画的形式进行二次创作。
结语
新时代,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强民族团结方面的重要价值,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对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创新,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余杭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J]. 智库时代,2018(22):1-2+4.
[2]白璐. 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8(06):77-79.
[3]徐光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