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诗歌创作的人文精神

2019-10-23邓涛

中文信息 2019年9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中学生汉语

邓涛

摘 要:中国自古有“诗言志”的传统。受现行教育功利性、工具性的影响,诗歌创作在中学语文课堂里是缺席的。对于中学生而言,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是以典雅、蕴藉的汉语为载体的文学创作,诗歌是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笔者认为,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价值体在于,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文性,重塑汉语精神,其终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诗歌创作 汉语精神 人文价值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9-0-01

《尚書·尧典》云:“诗言志。” “诗”是作为外交辞令来被引用以“言志”的。从中国古代的许多诗篇都可看见这种“言志”的痕迹,所谓“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总体来说,诗歌,其根源是礼乐传统。所谓的诗言志,实际上是载道和记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的行进,人们的情感、欲望慢慢从传统的伦理政治的捆绑下解放出来。“诗言志”也逐渐被后世理解,并成为重要的美学理论。

语文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诗性语言的构建,创获人生的诗意。语文课堂要融入诗歌创作的精神,其目的是要重塑汉语精神。对于中学生而言,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是以典雅、蕴藉的汉语为载体的文学创作。诗歌是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诗歌创作可以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美好的愉悦感和宁静、充实的诗意感,而最终可以塑造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

一、倡导诗歌创作的语文课堂,摒弃教育的功利主义,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文性,重塑汉语精神

综观我们多年的语文教学,最大的误区便在于人文精神的消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流,主张经世致用,强调实用性、功利性。中学语文教育之殇在于,越来越受现实的实利主义的羁绊,便就从根本上限制了学生生命意义的拓展。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考场作文的要求中往往有一句“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更使得诗歌创作在语文教育中的缺席成为必然现象。中国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创造诗情画意的生活,让心灵充满美丽思想, 以致他们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在当下,关于语文教育的“文”“道”之争仍在继续。有人认为,文与道,正如质地上的纹彩和捕鱼工具。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用诗歌来传载某种认识或道,已经不合时宜。语文教育不应把“道”凌驾于“文”之上。语文是语文,道是道。但不能为了道而忘记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真正的文学创作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关注中学生的诗歌创作的行动研究,是遵循文学为“人”学的特点,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在过去,艺术以绘画、音乐和诗的形式感动了整个人类,而人们又通过艺术而认识到自己当下的超越层面。就目前而言,诗歌似乎受生活的责难,生活再也不是诗歌能找到休憩、自我反省并充实自己的祭坛了。眼前的世界,更像是一个似乎无言的黑暗而又强大无比的现实。倡导诗歌创作的语文课堂,可以实现通过美的形式而收到群体教育的效果,诗歌可以培养超验意识和对道德观念的接受。

二、诗歌阅读和诗歌创作并驾齐驱,从阅读积累引入诗歌创作,其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育不是一个纯粹的语言习得过程,而是师生生活运动的双向积极过程。要引入诗歌创作,笔者认为,诗歌阅读和诗歌创作并驾齐驱,让学生循序渐进。深入诗歌的内核。让学生在欣赏古往今来的优秀作品时,感受汉族智者的伟大心灵、深邃的思想,以及汉民族的智慧和杰出创造,就是接受汉民族深刻的文化影响和文化感染。而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则是强调学生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尊重,从而培养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最终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课程改革标准,我们对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提出了要求:“以积极的欣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培养气质,培养灵魂。能感受一下画面,品味语言,欣赏作品的丰富内涵及其艺术表现。它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探索作品中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的丰富性社会和感情生活。”

通过“先学”的自主习得阶段,实际上是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始反应。诗歌是具有很多“不定点”和“意义空白”的召唤结构,透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有更多的视角去领悟文本。

关于表达与交流的写作部分,课程标准倡导:“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而对诗歌的写作过程,写作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研究写作要把写作前、写作后的环节与“动笔”活动的“写”视为统一的整体加以研究。写作是一种动态的语言实践的过程。我们采用“54321”课堂模式来实现这一过程。

“5”指的是诗歌创作的五个流程:学习观察、感觉和思考--选择材料,安排结构——调动语言积累,考察和完善语言——修改文章,相互学习交流展示和评估结果。“4”是指“高效课堂”的四个关键要素:学习、教学、指导、研究。“3”是实现的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即“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2”是两个主体:学生和教师。“1”是总体目标: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笔者以王力《诗词格律》为蓝本,对学生进行古典诗歌创作的启蒙。先从韵、四声、平仄、对仗的讲读作为基础,以学生熟知的经典名篇引入词格律的讲读。诗歌方面,重点讲读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的韵律,词方面,重点讲读“浣溪沙”、“菩萨蛮”的韵律,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引导。

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应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是语言的艺术,诗可以分为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和自由诗等。诗歌的基本特征是:凝练行、跳跃性、音乐性。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每一个青年心中原本都有诗意的人生向往,只是被压抑在现实的冻土之下。

结语

当代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不断丰富精神生活,提升自我人格,提升生活境界”。汉语课程在这方面负有重要责任。世界是复杂的.诗歌里有一片沉静、一种质朴,我们用以安置那些无法安放的杂思,倾诉那些无处倾诉的烦扰。“丢却人间事,重获清澈的骨骼。”通过诗歌创作,我们引导学生通过诗来读懂自己,从而奠定生命的底色。

参考文献

[1]贾淋. 高中诗歌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5.

[2]肖青萍, 刘映红. 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传承人文精神:《高中古诗文教学与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报告[J]. 文学教育(中), 2011(5):105-106.

[3]杨喜华. 中学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D]. 湖南师范大学, 2003.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中学生汉语
学汉语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