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及构建途径
2019-10-23吕立宁
吕立宁
摘 要:培育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部分高职学生对文化自信严重缺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的了解甚少,因此,抓好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工作,培育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对我国“立德树人”工作的发展实践至关重要。
关键词:高职学生 文化自信 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9-0-01
一、高职学院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由于学生来源的文化层次不高、个体对学习态度和方法认知参差不齐,在思维意识和能力接受方面也较为薄弱,尤其是学生的文化自信能力的培养在高职学院注重实用、技能和操作的教学模式上,更是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和障碍。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较为特殊,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的了解甚少,常常面临着缺失文化自信的尴尬现状。如何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培育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纠正高职学生的文化态度,培养其积极向上的文化情感,从而使其正确、理性、深刻地认识和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提高文化鉴别力唤醒他们的文化自觉,培育民族自豪感,以此为契机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极为重要。
二、高职院校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
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悄然减退。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强,本民族文化了解不深、不透, 部分高职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存在误解误读,甚至无知,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常表现出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一些高职学生盲目崇洋,对于圣诞节、感恩节等一些西方節日很感兴趣,对西方价值观和文化都深信不疑,更为严重的是,很多高职院校学生甚至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知之甚少,这些现象都导致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出现问题,文化自信更无从谈起。
2.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微信、微博的广泛应用,高职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敏感问题比较关注,一些负面信息比较容易在高职大学生中传播与扩散,严重影响着对“四个自信”的认同与接纳。
3.部分高职学生对于时代主流文化淡视淡漠甚至疏远。将社会主义政治和社会主义文化相混淆;将被引入借鉴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简单等同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文化复兴持悲观态度等等;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与关注停留在被动接受和浅尝辄止的状态。
4.高职学院课程设置方面也造成文化自信的缺失。教育课程中过度重视专业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实用性强、前沿的文化科目越来越多,与传统文化挂钩的越来越少,致使传统文化遭受“冷落”的现状,忽视了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相对“滞后”。
5.高职院校对文化的认知状态,影响了文化自信的能力。高职院校重视对社会、行业、企业提供的技术服务,以及招生和就业工作的突破,却对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学生“成人”目标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文化的建设往往停留于文体活动的开展、校园景观的增设等浅显层面,从而影响了学校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的进一步传承和创新。
三、高职院校文化自信构建的途径
1.明确办学理念,凝练文化特色,加强文化品牌建设
高职院校虽然大多办学历史不长,但都形成了自身的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精神风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要通过对学校历史的回顾,认真梳理学校文化的脉络,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牌,要发挥自己在行业、区域、社会等方面的文化优势,充分认识自身的发展成就和独特性,树立高职教育的自豪感,在学校文化的不断传承创新中提升文化自信;要把办学理念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因素,积极做好稳定和传承,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培育时代文化品牌;办学理念要与教职员工的价值追求、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追求相融合,要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使办学理念扎根于师生员工的内心,成为师生员工积极进取和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根基。
2.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强化传统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高职院校文化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能培养出对接企业行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将文化自信提升和文化育人有机结合,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成立文化育人工作小组,建立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校园特色文化教育融入教学各环节,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优化校风教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美化校园环境,以文化涵养师生心灵,增强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师生的文化自信。
3.要从课堂内容和课堂模式进行改革,拓展文化自信的渠道
课堂是进行文化传输的重要载体,是对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以及人文知识传授的直接形式,因此,课堂内容的选取以及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能否进行知识汲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高效的课堂建设,首先需要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让学生对自身以及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充分了解。作为传统文化的受益者和传承者,也是传统文化的改变者和发展者,学生必须要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其次在授课模式上需要秉承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在进行专业课以及选修课上面让学生拥有自主权,加重人文素质比例;最后,在具体操作当中,加强课堂的灵活性,改变刻板的照本宣书模式,让学生更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提高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文化自信。
4.借鉴普通本科院校的先进经验,彰显高等教育文化底蕴
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四大功能的发挥中经历了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文化建设中的显著成效和先进做法非常值得高职院校学习借鉴。借鉴本科先进经验,可以通过到本科院校现场调研、网络平台学习、高校专题会议交流、搜索相关文献资料等多种途径,也可通过校校共建等创新模式互动交流,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才会在彰显“高教性”及共性的过程中自身的个性特色。
5.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中国传统文化基地
积极建构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职学生教育实践平台,通过普及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营造良好的践行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拓展高职学生视野,达到教育与普及效果。
参考文献
[1]白静.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理性思考与实践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2]王立新.高职院校文化自觉机制构建路径探索[J].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 2014(2):51-54.
[3]李俊宏,董文明.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探析[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