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阅读素养导向的图书馆环境创设的理论机制探寻

2019-10-23陈思佳

中文信息 2019年9期
关键词:儿童阅读阅读素养环境创设

摘 要:公共图书馆的阅读环境设计应该从儿童阅读的收获目标出发,以培养儿童的阅读素养的精神引领。儿童阅读素养培养的理论条件为文本划分、阅读能力划分、阅读意义建构。通过该理论形成的环境创设理论架构为:克服散漫式阅读氛围,形成信念式阅读体验,建构外在支持动力体系,落实到具体实践上:启动阅读入门的进校园活动,建立儿童图书流通点,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开展生动的阅读活动,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体系。

关键词:儿童阅读 阅读素养 图书馆 环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9-00-02

蔡元培指出:“图书馆是学校外的第一教育机关”。图书馆携带周边数代人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基因也有效体现图书馆的综合实力,而读者群与图书馆文化构成紧密关系。图书馆应为儿童阅读提供专业规范的环境条件,通过专业机构与业余文化工作者提供支援型支援服务,加强家长参与,型塑儿童的阅读素养。

一、儿童阅读的环境本质:阅读素养

“环境”往往具有两种意像:被动的“结构性”与主动的“功能性”。从阅读心理出发,“结构性”是儿童区分阅读层次以及形成意义认知的过程;“功能性”是阅读者的帮助选项,从个体需要角度开展阅读过程。环境阅读的本质在于“如何帮助获得阅读能力”,帮助儿童建立课外的兴趣阅读,并形成阅读素养,获取认识结构。

在当前“速食阅读”的时代,如何保证儿童不被速食文本侵蚀阅读素养,提供未成年人保留获取阅读能力的阅读环境?基于认知发展理论,图书馆的环境设置具有特殊的阅读导向价值,能够主导国民从小培养阅读素养,从三岁的大脑阅读发育的黄金期加强阅读引导,提升感官思维、逻辑思维的智力基础。比起接受知识本身,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激发儿童好学天性、探索欲望,可以为未来的成长教育奠定人生基础。因此,需要加强公共图书馆静态建设,扭转环境服务的价值取向,丰富儿童的阅读环境,吸引更多的阅读小参与者。

二、儿童阅读素养培养的理论条件

1.文本划分

文本即是儿童阅读过程中的对话对象,通过它与作者对话,与自身对话,与共情共鸣的人对话。文本在认知心理学中作为过往既有知识的有机组合,“儿童阅读文本”的含义则必须接受前置定语“儿童阅读”的区分。首先是文字读取,理解文字含义,文本必须包含语法、段落、结构、中心思想的知识,使儿童获得功能性的知识意义。文本的划分标准本身应该是具有功能性建构意义的,并且不会拦阻儿童的想象力,阅读的界外思考。因此,文化划分的标准是是儿童认知结构。首先,简化文字内容,去除修饰成分;其次,以突出重点的形式加强儿童理解。最后,图书应更倾向于内容生活化,比重大于内容幻想化。文本阅读理论重在强调作品与儿童之间的关联心理,环境应针对并加强儿童的思考建构活动。环境不能麻木地灌输作者信息,比如海报,儿童读者的角色生成必然通过阅读活动与文本信息共同构筑——转向以儿童读者为中心的,反对机械阅读的氛围取向。文本阅读提出了环境的四个指标,聚焦结构式的、刚性知识为主的环境风格;聚焦活动经验为主的环境安排;聚焦儿童个性与“语言学元阅读”为中心的环境过程;聚焦核心主义价值观为主的环境态度。禁止阅读环境出现价值取向外的断章取义。

2.阅读能力划分

阅读能力并非文本结构认识能力,而是一种抽象活动。儿童读者要提高阅读呢能力,首先应该形成涵义空间。认知心理学阐释两种生成模式:第一种,叙述性理解。第二种,图形式理解。这样的因果关系需要环境推进儿童的阅读心理与被认可态度。图形式理解也具有深刻的局限性,它能描摹出整个意像与空间感,却无法训练儿童的文字意义关联能力,更无法培养微观心理活动。

心理学家金奇也赞成了此两种阅读性质划分,同时应用于阅读能力的层次上,意义表层、意义结构、意义情境,这是表、里、深的三种阅读层级,也可理解为意义的理解、自我解释、反思结论。无论是文字能力抑或识图能力,从复杂性上说,单独的环境过程不可能带来阅读体验,环境的特征应重在“自主阅读”之上,阅读是个动态体验,图形作为元认知,文字作为解读策略,阅读环境推进信息搜集,最终形成信息的整合,修正错误认知的主体建构活动。

3.阅读意义建构

阅读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派的观点,区别于生理学派。国际教育成就协于2001年提出的9-10岁儿童的阅读素养评价,包括了分数指标、成绩考察、行为考核、态度把控四个掌握方式,并提出了家庭与学校外阅读环境的指标,通过阅读材料检阅阅读机构的环境设计的连贯性、综合性、成长性。具体的阅读意义建构能力指向环境的过程、策略。

三、理论下的实际架构

1.克服散漫式阅读氛围

儿童必须建立起阅读的正式态度,这样才能有效习得阅读素养,提炼知识要义。环境营造的目的是帮助儿童学会学习策略、明白目标方略,帮助阅读形成连贯、严谨的氛围,因此首要就是环境的真空化,这是一个神圣的场所,阅读是乐趣,同时也是一种仪式,当分心走神成为环境中不协调因素时,读者能感觉到,继而回归专注。

2.形成信念式阅读体验

信念是阅读过程中最应该培养的环境指向,着力于提升儿童的阅读向心力。信念是向心力最后的课题,需要一种认知目标,认知目标是让主体自身自发积极参与的主题性活动。果雷戈利·斯劳特这样定义阅读信念,“传达信仰”,探究作者的用意;布鲁宁这样定义,改变信念,寻找阅读的意义。环境的努力方向便是“通过阅读可以获得的肯定性志向”,这是是信念带来的动力,会从质的基础上改变阅读体验。信念不等同于兴趣,但一定具有和兴趣同样的阅读功能,信念同样能使得儿童专注在阅读本身,信念越强,阅读成绩越显著。需要看到信念必须通过人为环境产生,并与课本等校内阅读媒体产生同构的可能,就结果而言,假如空間肯定性志向不明确,环境结构性趣味缺失,并定影响积极的阅读信念养成。

3.建构外在支持动力体系

环境除了静态环境还应包括动态环境。细化到每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便是活动的安排的原则。工作人员安排活动意味着符号工具的使用,与读者一并构成向现实世界探索的实践,便是活动工作本质。活动设计的首要举措是如何提高阅读思考的密度,例如讨论沙龙是短期集思广益的方法。应通过三步进行活动设计,首先设计活动指标,工作人员需要站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与生理学的角度,思考活动的开展,假如不能得到儿童的意义关注,活动的开展便告失败。然后设计活动的乐趣性,但要确保不过度娱乐,其度的把握依赖于弓做热源的专业水平。最后活动的落脚点在于帮助儿童克服阅读思维惯性,从矛盾中秋真知,工作人员需找到趣味的矛盾的知识的活动落脚点,帮助儿童形成假设、修正、改良、认知的阅读思维,突破二元对立的情景对话,这将极大地帮助儿童养成阅读素养。

第二个环节,是工作人员需要形成空间意识。空间意识不仅仅在于物质空间,还在于精神空间。图书的布局应鲜明体现出科学意图,专业的儿童教育观,全面发展的知识观,在此意义上,表明空间的作用远非内涵空间能够比拟。传统的图书馆环境是静态的、被动的,这将给读者体现一种“闲置”意识,发挥不了图书馆本身的精神引领作用,更遑论当下图书馆出现实用性知识的入侵现象,产生了额外的死板知识书库的错误印象。工作人员应着力于儿童与儿童之间、儿童与文本之间,儿童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连接,超越客体存在,打破封闭状的实用主义墙壁,打通学生的思维概念,引导儿童真正参与进阅读实践的学习。

第三个环节是工作人员知识共同体的构建,情景活动学习理论指出,读者的阅读是过程,凸显了工作人员也不能静置专业水平,应加强工人人员的专业水平,不断跟上读者关系,形成专业人员之间的实践与学习的网络。这样的团体的建立难以把握,将遇到诸多阻拦,包括商业意识的拦阻。共同体构建应坚持:与读者一致的专业发展目标,克服读者的问题与自身的问题同步,显然,这样将有效地收拢声音,改变不可控因素,谋求共识。

四、如何开展实践

环境创设应根据儿童的心理需求,选择能激发儿童好奇心的内容。

1.启动阅读入门的进校园活动

为了改善图书馆的阅读环境,创造图书馆阅读氛围,传播优秀儿童书籍,培养阅读习惯。提高儿童特别是学前儿童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有效提高图书馆

环境信息,公共图书馆应从人员专业培养出发提高群众服务能力,以此加强专业志愿力度。

2.图书更新专业化

公共图书馆阅览书籍更新应明确及时性、有效性、区分性、指向性的原则。首先应明确图书更新的及时性,避免信息滞后;其次应注意书源的有效性,防止书源出现盗版、错字、信息误导,并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设置图书流通点,与各大书店贡献资源你;然后应注重图书更新的区分性,过往对于儿童书类的区分并不科学,只有儿童书区一个大类,并没能进行图书的专业区分,更不能有效引导儿童读名著、读经典,混乱的儿童书区分造成了价值观谬误。最后,图书更新需注意儿童阅读素养的指向性,以此丰富儿童阅读资源。

3.整合社会服务资源

公共图书馆作为促进全民阅读的核心载体和引领者在改善儿童阅读系统方面,领导力是不可替代的。帮助儿童形成阅读素养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地铁书店、自助书店的公共服务,提高社区阅读氛围,同时调动家长热忱,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如社会爱心基金和社会慈善机构、爱心企业、公益组织、社会关怀团体等。通过公共机构,以点辐射面,从面带动立体阅读氛围,做出广泛贡献爱与温暖的活动,形成社会群体力量,让儿童真正感受到社会的关系温暖。

4.开展生动的阅读活动

公共图书馆为儿童提供阅读服务,经费利用应从室内环境越人员安排出发,调整桌椅位置、定期更新阅读沙龙标识,进行阅读活动主题更新布置。环境创设上应从儿童视角出发,富有想象力,减少游玩度,以能静心看书为度。有不少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区的布置与商场儿童游乐区几无二致,这是环境设计的误区,

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课外阅读比赛、演讲朗诵竞赛、优秀儿童作品阅读俱乐部和作文教育等,提高儿童的兴趣,同时覆盖优秀中外优秀读物。

5.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体系

公共图书馆为儿童提供阅读服务,环境的布置需要具备读书素养的人群提供志愿服务,可向大学公开招募志愿者作为社会实践。公共图书馆可以从当地大学的志愿者协会获得,在志愿者活动中进行联系和合作。寒假和暑假期间,公共图书馆可以组织志愿者为儿童开办假期夏令营与阅读兴趣班。夏令营的活动,志愿者可以通过一对一阅读帮扶、一对多兴趣引领组织阅读活动、开展活动阅读俱乐部和其他形式,有助于儿童感受更多的关怀和阳光。

6.专业的公共阅读机构

社会要积极创建公共阅读机构,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为创造良好的公共阅读服务,我国应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公共阅读服务机构提高孩子们的阅读氛围。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政府部门要做好公开工作,阅读服务机构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同时,我们应该考虑到儿童自身的需要。寻找、做好优秀图书资源的开发工作,选择知识面高、兴趣好等优势儿童读物。同时,要搞好服务机构的公共阅读设施,提高儿童阅读人体工程学设计,防止儿童阅读驼背与近视,避免选择抢眼的环境色调与桌椅颜色。等。因此在和谐的阅读环境中,让孩子们读得更专心,并对他们进行阅读小训练。良好的阅读习惯从长远来看受益匪浅,过于娱乐性或碎片化的电子阅读将封闭儿童的素养,形成单一的道德价值,并更能接受纸质阅读。图书馆阅读环境应跟上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参考文献

[1]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0,78,208.

[2]山元隆春.阅读教育[M]. 京都: 世界思想社,2015: 11.

[3]黄江娓,许润原.关于我国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模式的探讨[J]. 才智,2017( 19) : 277.

[4]波多野谊余夫.认知心理学: 学习与发展[M]. 东京: 东京大学出版会,183-184

[5]李夏.合肥地区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研究[D]. 合肥: 安徽大学,2016.

[6]张庆.德国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活动发展现状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6(11):38-43.

[7]张丽,熊伟,惠涓澈,等.公共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推广模式构建探究: 以西安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4( 9) : 51 - 57.

[8][加」Charles Taylor Amy Gutmann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5.

[9]茂吕雄二,等.情境与活动的心理学[M].东京: 新曜社,2012.134.

[10]韩梅花,张静. 基于“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儿童阅读推广模式探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 3) : 115-118.

[11]周乐乐,李理.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间性论[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7).

[12](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9.

作者簡介:陈思佳(1987—),男,汉族,广西贵港人,研究方向:阅读推广。

猜你喜欢

儿童阅读阅读素养环境创设
以观影寻觅儿童阅读初心
近十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以绘本为起步,打开阅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