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高校大学生流行语的语言特征和群体印记

2019-10-23褚红

科教导刊 2019年20期
关键词:语言特征流行语

褚红

摘 要 流行語是与时代紧密结合的语言中的特殊部分。当代高校大学生是网络流行语主要的使用者、创造者和传播者,研究当代大学生流行语的使用情况,正确引导他们认识社会与文化,特别是正确面对“社会新潮”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主要依据国家语言文字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等单位“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评选,以最近五年(2014-2018)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探讨当代高校大学生流行语的语用特征,并揭示其折射出的当代大学生的群体印记。

关键词 当代高校大学生 流行语 语言特征 群体印记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7.077

Pragmatic Features and Group Imprints of Pop Language i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HU Ho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23;

Chinese History Research Center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08)

Abstract Pop language is a special part of the language that is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the times.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creators, communicators, and followers of pop language phenomena.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buzzword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guide them to understand society and culture correctly, especially to face "new wave" correctly. According to the "Top Ten Popular Phrases in Chinese Media" selected by the National Language and Text Resources Testing and Research Center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we have studied the "Top Ten Popular Phrases" in the past five years (2014-2018) to explore the pragmatic features of popular phrases used by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t also reveals the group imprin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pop language; language features; group imprinting

在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新词、新语、新用法不断涌现,并逐渐成为流行语,为我们的语言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时代意识。关于“流行语”一词的涵义,陈原(2000)说到:“凡是在一定时间里面,在一定的地区里,在一定的群体中(例如在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在某些小学生中,或者在某些行业里,特别是在青年从业人员中)流行的语词就是流行语。”[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信息传播载体发生了变化,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本文主要依据国家语言文字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等单位“中国媒體十大流行语”评选,以最近五年的“十大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探讨当代高校大学生流行语的时语言特征,并揭示其折射出的当代大学生的群体印记。

1 当代高校大学生流行语的产生与发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语言生活空前活跃,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折射出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作为语言符号,网络流行语最能反映出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对待社会变化和思想意识领域的现状。[2]有人将最近几年的流行语编成了顺口溜——命运共同盼锦鲤,眼神退群成杠精,小二官宣无佛系,教科书式怼巨婴,如此改编不失俏皮,令人莞尔。

流行语的影响从在线上到线下,每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一群人,一个热门话题一种生活状态,一个时事,或者一个故事。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流行语使用的主要力量,他们对时尚和个性的追求使得流行语在他们身上更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社会进步和网络交际平台是大学生流行语产生的条件和基础,社会的迅速发展,为大学生丰富词汇量提供了促动力。

流行语具有简洁生动、真实准确的优点,能够使我们领略到语言的丰富多彩,品味出生活的色彩斑斓。至于其“流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互联网打破了社会精英在创造流行语方面的垄断地位,整个社会的交流从一个分离式的交流圈,转变为一个大规模、交错型的时代,大众的声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逐渐掌握对话语主动的控制权。这种力量在某种程度上以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出现,它的构词和语义在很大程度上被特定的人群所认识,而网络沟通中的实时性又迅速地扩散了这些声音,并不断地获得共鸣者的“回声”,这也是促进社会变革的机制。

2 当代高校大学生流行语的语言特征

语言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符号系统,处在核心地位的词汇,尤其是大学生的刘新宇,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这一多变的特点对当代大学生流行语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使大学生流行语研究具有可持续性。当代大学生流行语更新速度快,具有求新型和新颖性。它能够准确地反映当代年轻人的社会心理,具有鲜明的语言特征。

2.1 句子和长短语占优势,语言信息量大

我们根据国家语言文字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评选,对最近五年(2014-2018)的“十大流行语”进行统计,定量分析了这50个网络流行语的语长信息,见表1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最近五年的流行语中长短句式所占比例明显上升,短语或词的比例下降,两者综合比较,所占比例相当。在词和短语中,两音节以上所占比例相当,最少的是单音节。究其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句子或长短语在使用时表达的含义要更丰富,往往能表达出词和短语所无法表达的复杂含义。例如,“你的良心不会痛吗?”采取反问句式,加强了表达效果。“惊不惊喜?意不意外?”连用两个反问句式,强调一种意想不到的结果。“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表达了处于高压力、快节奏下的年轻人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与憧憬。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句子也存在省简的形式,如,“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省简作“我伙呆”;“你们城里人真会玩”,省简作“城会玩”,但总体来说,数量不多。

2.2 具有超强的能产性,易形成所谓的“ 体”

语言的类比机制在当代大学生流行语的词汇结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多数流行语可以通过类推手段不断复制,借助于网络媒体广泛传播流行,具有超强的能产性。索绪尔认为类推是语言创造的原则,他说:“类比形式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共同形式为模型,按照一定规则构成的形式。”[3]当代高校大学生流行语更多地是利用语言系统中的原有词语生成新的词语,流行词语大多采用类推成新的词语,可分为“填空式”和“造句式”两种类型。

第一类属于填空式。这种流行语一般先限定一个语境,在此语境下留有言语空白,人们可以根据表达需要任意添加上新词语。“一言不合就……”的表达方式,其构式义是:一句话说得不投合,紧接着就要做出伤害他人或自己的事情。如,“一言不合就开打”、“一言不合就自杀”。但是,“一言不合就 ”这个流行语,由于搭配和语境的变化,逐渐产生了新意。它除了继承“一言不合就……”的构式意义外,还能表达一种有趣而微妙的情感,带有一种抱怨、惊讶或戏谑的情绪。此后,类似的句子不断孕育出强大的再生能力,几乎成为“通用词”。如,“一言不合就离婚”、“一言不合就撒钱”、“一言不合就辞职”、“一言不合就背书”、“一言不合就斗图”、“一言不合就休妻”、“一言不合就军演”等等。

再如,“我可能 了假 ”这种表达方式,最初来源于俄罗斯的“假酒事件”。这种表达以一种自嘲的方式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避免了直接的攻击性,迅速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网友们模仿此句在网络上制作出一系列“我可能 了假 ”的流行语。例如,“我可能减了假肥”、“我可能去了假的成都”、“我可能念的是假大学”、“我可能演了假电视剧”、“我可能交了假男朋友”、“我可能领了假年终奖”等等。“我可能 了假 ”类推结构简单,能够被准确地加以复制,但是,无论形式如何改变,都有“假”字作为核心字。对这些句子进行价值判断,就是用自嘲和幽默的方法,达到讽刺现实生活的目的。

另外一类属于造句式。以句子形式出现的流行语,通常使用特定的句子结构作为表达形式,并将其作为形成句子的方法,由此类推出结构相同的句子。如,“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来自于漫画作家喃东尼最开始创作的漫画“友谊的小船”,网友们仿造这种句式,造出类似的“翻船体”:“亲情的火苗,说灭就灭”、“吃饱的肚子,说饿就饿”、“卡里的余额,说没就没”、“任性的体重,说涨就涨”等等。当然,“翻船体”背后蕴含着当时人的社会心态,这是一种渴望真诚的友谊和感情,希望在社会焦虑的压力下被理解和包容的愿景。

2.3 用法灵活,使用语境广

当代大学生流行语的具体使用灵活多变,具有丰富的使用语境。例如,2015年网络流行语“吓死宝宝了”,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吓死宝宝了”中“宝宝”一词,突破了原有的社会意义,拓宽了社会意义,几乎可用在任何语境中。网络上衍生出很多“宝宝体”的词汇。“宝宝”呈现出多样的搭配方式,如:动词+死+宝宝(宝宝=我)了;我的宝宝是个极品(宝宝≠我);你们城里的宝宝真会玩(宝宝≠我,与我有关或无关都可以)。[4]此外,例如“你懂的”三个字,语义凝练,在传输过程中,“你懂的”的适用范围开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如售楼中介“三居室,全明,可作价,你懂的。”苹果用户“求解锁,越狱教程,你懂的。”在不断地感染、传输中,演绎出了各行各业的“你懂的”。[5]

再如,“且行且珍惜”,用法非常灵活,常见的句式是“且V且珍惜”,以固定结构“且……且珍惜”为标记,可以构成由三部分组成的一个祈使句。“买车容易,用车不易,且行且珍惜。”(新华每日电讯,2014-04-25)“旅游商品制造虽易,必购不易,且做且珍惜。”(中国青年报2014-05-23)“购彩虽易,中奖不易,且中且珍惜”。(新浪网2014-08-7)[6]

3 當代高校大学生流行语的群体印记

邹之坤等说:“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着经济社和发展的大潮而产生的一种反映社会风貌与民众思想状况的文化现象。”[7]流行语的出现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也受到心理因素的制约。作为变化的符号象征,流行语有特定的群体和使用范围。大学生流行语作为一种崭新的语言方式与文化景观,真实地折射出当代青年人的文化诉求、社会价值观等群体印记。

3.1 从众心态,增加社会认同感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模仿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言语生活中,当古人类个体发觉某人的言语对自己很有吸引力时,就会因喜欢该言语作品而趋于接受其影响,并采取与之类似的言语。”[8]当代大学生在听到有新鲜、稀奇的词语用法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因其新鲜有趣而去模仿,继而又在模仿的基础上,创造出许多新用法、新特点,这种现象在不断蔓延。

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流行语是出于习惯,许多人说流行语是“说来顺口”、“随手拈来”,但在潜意识里,这更多地是出于一种不甘落伍、不愿在同学们中显得不合群的心态,因为“我所有的同学都说”。他们认为,流行语的使用不仅不显得“粗俗”,而且还象征着自身的社会身份。因此,网络流行语已成为大学生的身份符号,在校园文化中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辐射性。

3.2 标新立异,彰显自我个性

年轻人往往是社会生活中最有生机、最少保守、对社会的变革反映最敏感的群体,“背离传统、标新立异”可以说就是他们的天性。“从心理学角度上讲,新奇特意的事物对人的大脑神经中枢所产生刺激最强烈,也最能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9]那些“非圈内人士”难以理解的流行语,虽然有一定的使用范围,但却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就当代大学生自身而言,他们使用网络流行语不太在意说话的内容,主要是为了彰显个性,追求刺激,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豪情。在校园里,传统价值观(如要求学生听话、服从)在普通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流行语的使用可以说是大学生对这一价值观的一种抵消反映。

3.3 缓解压力,生活的调味品

大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为了追求轻松愉快的感觉,他们会有意或无意地找到摆脱压力的方法。而在语言的运用上,则倾向于采用幽默诙谐的词语来减轻压力。“脱发”、“秃头”等词2017年在网上流行起来,说明这个问题是一个社会普遍的问题。为啥脱发呢?无非就是学习任务重、找工作压力大。不是他们不想要成功,而是传统的个人努力,在这个社会中变得难以达到生活的要求,以至于大家普遍被接受了“努力未必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会很轻松”的观念,“我觉得躺着什么都不用做的状态挺棒的。”“我就是什么也不想做,就这么静静地躺着。”因此,“葛优躺”这个词在网络中产生热烈反响,被大家追捧并迅速传播开来。当然,这也反映出除了忙碌、快节奏的生活之外,人们渴望缓解压力,需要歇息调整,而幽默的表达词语“葛优躺”正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10]

4 结语

当代高校大学生流行语是网络时代的产物,作为新事物的出现,深受青年人喜爱。大学生追求时尚、求异求新,这是大学生流行语盛行的心理基础,也是多元多彩社会现实的折射。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说:“我们是在不规范的情况下搞规范,语言又在规范中发展。规范并不能阻止语言的发展演变和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语言现象,当然也就不能保证出现的新词语新说法人人都懂,不进行规范当然不行,过分强调规范,希望纯而又纯也不行。”[11]我们对待大学生流行语应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让时间来见证,满足交流需要的词汇将成为经典,不符合规范的词语用法会在“约定俗成”中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陈原.新语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33.

[2] 祖国华,邹之坤.高师德育理论变革与实践[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54.

[3] (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明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26.

[4] 赵艳梅.网络流行语“吓死宝宝了”中“宝宝”的联想意义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50-52.

[5] 常国萍.“你懂的”流行语的模因论解读[J].洛阳师范学院学院,2014(10):105-108.

[6] 陆超一.“随波逐流”与“张杨小我”——从网络流行语考察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J].教育传媒研究,2017:79-81.

[7] 祖国华,邹之坤.高师德育理论变革与实践[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54.

[8] 王福祥,吴汉樱.语言学历史理论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46.

[9] 徐朝晖.当代流行语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61.

[10] 从语言模因论看网络热词“葛优躺”及背后的“丧文化”[J].当代教育世家与教学研究,2017(1):264-265.

[11] 许嘉璐.容纳·分析·引导·规范[N].文汇报,1999-12-30.

猜你喜欢

语言特征流行语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这些年我们听过的流行语
排行榜
让流行“流形”,让经典“永恒”
那些“刷屏”的2016流行语,你会用古文说吗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黑人英语的语言特征
物流英语的语言特征及翻译
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研究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高级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