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幼儿教育活动设计初探

2019-10-23麻晓荣

科教导刊 2019年20期
关键词:铜鼓糯米饭博物馆

麻晓荣

摘 要 文章结合右江民族博物馆的教育资源,以5-6岁幼儿为教育受众,进行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教育活动的设计。思考新时代博物馆如何实行分众教育,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平台,帮助幼儿获得相关领域知识和经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 幼教活动 设计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7.071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Desig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Museums

——Take Youjiang National Museum as an example

MA Xiaorong

(Youjiang National Museum, Baise, Guangxi 533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Youjiang National Museum, this paper designs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n the fields of society, science and art with children aged 5-6 as the educational audiences. Consider how the Museum of the new age implements mass education, provides a good platform for children's education resources, helps them acquir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in related fields, and promotes their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words preschool education activities; design

《博物館条例》关于博物馆的定义是:“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的首要使命。博物馆的教育使命是引导全体民众潜在的学习欲望,扩展其眼界,协助和促进民众的成长。[1]P17教育使命的明确,确立了作为非正式教育机构的博物馆的社会责任。

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参观展览是观众主动学习,接受教育的基本形式。文章所说的教育活动,指的是参观展览以外,基于展览、藏品或相关研究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此类活动的参与者多为有兴趣的观众或学生等群体。为增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按照年龄、兴趣、生理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将教育受众分为:0-3岁的婴幼儿;4-7岁的孩童;8-12岁孩童;13-18岁的青少年;成年人;年长者、老年人;家庭-多代的群组。[2]现以5-6岁幼儿为教育受众,对这一特定群体的教育活动进行设计,以期促进受众在知识、情感、行为习惯、人格健全等各方面在原有水平上提高或差异性发展。[3]

1 右江民族博物馆教育资源

右江民族博物馆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馆藏文物8000多件,历史文物有旧、新石器、青铜器、铁器、陶瓷器等;民族文物以民族服饰、工艺品、纺织品、木竹器、生产生活用具等为代表。展陈内容分为“百色遗珍”“千姿百色”两大主题,设有“百色旧石器专题展”,展示了百色厚重的历史文化,以及七个世居民族共同守护、建设和开发祖国南疆,创造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百色的历史文化以史前文化最为出彩,百色旧石器的发现、研究以及过硬的年代测定,证明了百色盆地在距今80万年前就已经有古人类的活动,并且这些古人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石器制造技术和进化程度相比同时期的西方早期人类,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另外,从唐宋至近现代涌现的为抗击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历史人物及他们的英雄业绩,在百色乡土历史篇章中可圈可点。各世居民族的传统文化多元精彩,歌舞、戏剧、织锦、民俗等多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且不断传承发展,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从中可见百色各族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民族性格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2教育受众的选择和教育活动的目标路径

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具有非强制性的特点,是一种非正式教育。学校教育的对象分类明确,博物馆教育的对象则极为广泛。[4]右江民族博物馆开馆以来接待了200多万观众,未成年人群体约占观众总数的30-35%。随着馆校合作的深入,互动频度的加大,如何利用馆藏资源为未成年人开展第二课堂的学习,或为学校的教学课程提供有益补充,成为博物馆重点考量的内容,这也是博物馆的职责所在。

右江民族博物馆多年来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基本未触及学龄前儿童,主要原因是缺乏对这一群体观众的研究,缺乏对自身资源如何转化为幼儿教育资源的思考。在学龄前儿童中,5-6岁的幼儿处于幼儿园大班的学习阶段,是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过渡期。这个年龄段幼儿的社会化特点是: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能对事物做简单的因果判断,喜欢智力游戏及结构复杂的游戏;个性初具雏形,情绪变化小,能克制情绪;求知欲强,好学好问。[5]P105该阶段的幼儿在情感方面、利他方面、协作方面、责任方面的行为均有一定的发展。[5]P1故以5-6岁幼儿为教育受众,设计主题教育活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6]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7]博物馆幼儿教育活动目标的制订,应该从认知、情感和能力(技能)等三种维度体现目标,关注幼儿上述方面的提高,促进全面发展。右江民族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多样化,為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教育资源中选取符合教育受众年龄、兴趣、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内容,进行不同教育主题的设计,确定不同的活动目标,细化实现目标的步骤方法,并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查找、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改进方式方法,为提高幼儿教育活动成效积累经验,更好地促进下一个活动有效开展。

3幼儿教育活动设计的特点

博物馆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努力为每位前来的观众提供优质服务,包括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聚焦观众的学习体验。馆方理应围绕展览、藏品和研究,提升观众的“过程式学习”“互动体验”和“愉快教育”,[1]P193让观众觉得不虚此行。

当博物馆的教育受众是5-6岁的幼儿时,教育活动的设计应融合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即活动设计的目的性、科学性和灵活性。[8]P23-25细化来说,幼儿教育活动设计要体现并服务于教育活动的目标,对活动主线、具体步骤进行规划,形成文本依据,以便施教者把控活动过程,确保实现活动目标。同时,活动设计要留有一定空间和余地,活动环节不必过于呆板,可根据施教过程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4 幼儿教育活动设计案例

幼儿教育按幼儿所接触和学校的经验领域划分,可分为健康领域、语言领域、社会领域、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教育活动。[8] P15右江民族博物馆幼儿教育活动的设计目前主要涉及社会、科学和艺术领域。

4.1社会教育活动设计案例:壮族巾帼英雄——瓦氏夫人

4.1.1 设计思路

“瓦氏夫人”教育活动源于壮族巾帼英雄瓦氏抗击倭寇的历史事件。施教者以问题导入,引导孩子们提出自己对英雄的看法,介绍英雄事迹,大胆表达,让孩子们在交流中获得新信息。通过讲述瓦氏夫人的故事,让孩子们将自己心中的英雄、同学心中的英雄、瓦氏夫人等进行对比、分析,丰富对于英雄的认识。鼓励孩子们对多种看法展开讨论,在不同的信息中汲取、选择,建构新的知识。

4.1.2 活动目标

(1)了解家乡的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

(2)感受瓦氏夫人的爱国情怀,激发个人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4.1.3 活动准备

介绍瓦氏事迹PPT和纪录片。

4.1.4 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

①出示词语“英雄”,引出话题。

提问:“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为什么?”每个同学心里都住着一位或者几位英雄,大家想一想,给同学们讲讲他(她)的故事。

说明:巾帼是妇女的代称,巾帼英雄指的是女中豪杰。

②以小组为单位,让幼儿表述看法,互相交流。

提问:请大家看看本组同学提出的“英雄”谁最厉害?你希望从他(她)身上学到什么?选出来告诉全班同学。

③梳理并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英雄。

小结:同学们心目中英雄有很多:奥特曼可以打败怪兽、保护地球、维护和平;圣斗士是维护大地正义与和平的战士,这两位都是日本动漫作品的英雄。还有杨利伟,首位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他是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还有的同学心中的英雄是无所不能的爸爸。同学们提到的英雄不管是虚拟世界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都具有正义、善良、勇敢、无私、奉献的品质。

(2)讲述瓦氏夫人的故事。

①播放宣讲瓦氏夫人的PPT。

②让幼儿了解瓦氏夫人的抗倭事迹。

提问:瓦氏夫人带兵出征的时候有多大年纪?瓦氏夫人的家乡在哪里?瓦氏夫人有什么事迹让你印象最深?

小结:瓦氏夫人在国家危难之际,不顾年岁已高,挂帅出征,到江浙沿海抗击倭寇。瓦家军在瓦氏夫人的带领下,英勇善战,以少胜多,战功赫赫。瓦氏是中华民族抗倭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女英雄,她是壮族人民的骄傲。

③播放《广西故事:抗倭英雄 瓦氏夫人》纪录片(片段)

让幼儿自由发言,表述心目中瓦氏夫人的模样。引导幼儿关注瓦氏自小习武,刀法精湛,治军严明,指出战场取胜并非偶然。启发幼儿思考、补充英雄的品质。

小结:瓦氏夫人带兵转战千里,打了10多场战役,打得倭寇闻风丧胆,极大地鼓舞了抗倭将士和百姓们的斗志。“可死不可败”的英雄气概,御敌卫国的爱国豪情,使瓦氏夫人成为“巾帼英雄第一人”。

(3)活动延伸。

提出问题:瓦氏夫人用为国效力、保家卫民来体现爱国之心,我们作为时代新人怎么爱国?除了在学校唱国歌、升国旗,在游览大好河山,享受优越生活,享受科技时代的时候,应该想一想怎么去表达我们的爱国情怀?

小结:爱国情怀不仅是英雄的品质,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我们身边的成年人,包括爸爸、妈妈、老师,都在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祖国的爱,比如遵纪守法,认真工作,诚实守信,友善待人等等。只要每一个人都能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做到向上向善,我们生活的社会就会越来越文明,我们的国家就会越来越强大。

案例意义:通过活动,帮助幼儿培养良好个性,逐步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和社会情感,促进幼儿积极适应社会生活和外部环境。促成该年龄段社会教育目标的实现,如: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学会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爱祖国等。[8] P137-139

4.2 科学教育活动设计案例:五色糯米饭的秘密

4.2.1 设计思路

五色糯米饭的主题是让幼儿了解糯米变色的原因。活动以问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导入,通过与染色植物的面对面,观察植物的形状,比较它们的不同。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感官的体验,建构幼儿对于染色植物的认识,找到糯米饭变色的答案。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糯米饭拼图游戏。要求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作品”,锻炼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4.2.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辨认、对比,感知多种染色植物,感知植物、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联系。

(2)通过拼图游戏,体验动手实践、伙伴合作的的乐趣。

4.2.3 活动准备

(1)红蓝草、黄姜、枫叶等植物,对应染色植物的染液;五色糯米饭的成品、一次性手套、簸箕。

(2)五色糯米饭染制PPT。

4.2.4 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引发孩子们思考、讨论。

“平常我们吃的米饭是白颜色的,同学们还吃过其他颜色的米饭吗?”“彩色糯米饭是哪几种颜色?”

PPT展示五色糯米饭的图片。

小结:大家都吃过彩色糯米饭。在我们家乡,五色糯米饭是传统的美食,有红、黄、紫、黑、白五种颜色。在壮家人眼里,五色糯米饭是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的象征。每逢“三月三”,五色糯米飯是餐桌上的一道主食,可以一饱口福。

(2)提出问题,激发孩子们的探究兴趣。

“大家说说白色的糯米怎么变色?”鼓励孩子们交流、讨论。

小结:在白纸上涂颜色,纸张就会变成我们想要的颜色。白色的衣服和其他杂色的衣服一起洗,容易被染上别的颜色。米粒也一样,浸泡在有色的水里也会变色。

(3)出示四种染色植物。

①幼儿观察植物,触摸植物,分辨植物,描述特征。

②幼儿尝试找出与植物相对应的染液,对应摆放。

③展示植物变成染液、糯米染色的图片。

小结:四种植物分别对应四种颜色。有的同学比较细心,发现黄姜对应黄颜色,黄姜在日常生活中用作香料食用,它和生姜长得有些像。这四种植物都是天然的染料,绿色环保,安全无毒,染好的糯米饭颜色漂亮,还带有植物的清香。大自然是个大宝库,很多植物可以食用可以药用,作用可大了。有空的时候,我们要多多观察植物,认识植物,还要注意保护环境,做大自然的好朋友。

(4)拼图游戏。

①以小组为单位,限定10分钟时间,用五色糯米饭拼图,自由发挥。

②引导各组集体讨论,设定主题,分工合作。

③各组代表介绍本组作品。

④各组互相点评作品,指出做的好和不够好的地方。说说如果是我会怎么做?

小结:拼图是一个小组所有同学共同的作品。每一个同学都很棒,每一件作品都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有了经验,大家今后还可以拼出更多、更好看、更有创意的图案。

(5)孩子们品尝五色糯米饭。

4.2.5 活动延伸

有机会的话,和奶奶、外婆、妈妈一起染彩色糯米,自己动手做的食品吃起来更香甜。

案例意义:幼儿好玩、好问,喜欢自己动手找究竟。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可以激发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帮助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和经验,有利于幼儿科学素质和探究精神的培养。从中体现该幼儿阶段“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8] P157等科技教育目标。活动融入民族节庆文化、传统美食制作技艺等内容,有益于幼儿社会领域知识的建构。

4.3 美术教育活动设计案例:奇妙的铜鼓

4.3.1 设计思路

铜鼓是我国岭南、西南少数民族创造的青铜艺术瑰宝,迄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活动重在让孩子们用眼睛看、手触摸、鼓槌敲、耳朵听等感官体验,在原有对“鼓”的认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形成对铜鼓形象、用途的初步认识。经过观察、对比铜鼓上不同的纹样、图案、装饰,感受独特的铜鼓文化。调动孩子们设计、捏制“铜鼓”的兴趣,鼓励孩子们自主、创造性地捏制“铜鼓”,发展发散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4.3.2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铜鼓的结构、用途和装饰。

(2)利用橡皮泥通过揉、团、搓、切、压等办法捏制立体的铜鼓,并利用泥工刀、塑料印模、吸管等辅助材料装饰铜鼓。

(3)感知铜鼓纹样的不同,体验手工制作和创造的乐趣,发展创造性思维、审美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3.3 活动准备

(1)铜鼓一面,铜鼓工艺品若干,铜鼓短视频一则,铜鼓线图PPT。

(2)各色橡皮泥、泥工板、泥工刀、塑料印模、吸管等。

4.3.4 活动过程

(1)出示铜鼓,让幼儿观察。

①用PPT展示铜鼓线图,以图片、实物相结合,介绍铜鼓平面曲腰,中空无底;由鼓面、鼓胸、鼓腰、鼓足和鼓耳五部分组成。

②让幼儿触摸铜鼓,听鼓槌击鼓的声音,增进感性认识。

提问:对比之前接触的皮鼓,有什么不同?

小结:铜鼓的主要金属成分是铜,与皮鼓相比,材料、手感、模样、声音都不一样。

(2)播放铜鼓短视频,了解铜鼓的主要用途是作乐器用的。

(3)用PPT线图、局部照片展示铜鼓的装饰细节:

①鼓面:中心太阳纹,多个大小不一的同心圆围成晕圈。

②几何纹样——云雷纹、钱纹、圆圈纹、网纹、锯齿纹、水波纹等常见纹样。

③写实画像——太阳、鹭鸟、鹿、牛、船、舞蹈等。

④鼓上塑像——青蛙、马、牛、虎、鸟、龟、象等。

⑤让幼儿发散发言,觉得哪种纹样漂亮?自己喜欢哪种?

小结:最早的铜鼓离现在有2700多年,体现了岭南、西南少数民族先民的聪明才智。广西是铜鼓铸造、使用的主要地区之一,我市的壮、瑶、苗、彝族人民至今仍在使用。铜鼓主要做乐器使用,同时也是奇妙的艺术品。(结合铜鼓)它的外形对称和谐,很有曲线美,加上各种纹样、图案,显得瑰丽动人。

(4)手工制作铜鼓

引语:刚才大家摸了铜鼓,听了鼓声,看了视频,对铜鼓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今天我们当一个小工匠,动手做一面铜鼓,把铜鼓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大家说好不好?

①提供制作铜鼓的材料,让孩子们观察铜鼓工艺品。

②鼓励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捏制、设计铜鼓,让铜鼓变得与众不同。(不要求捏制出中空的鼓腔)

③可以独立制作,或多人组合,由孩子们自主选择。

④引导动手能力弱的孩子,把铜鼓工艺品做鼓模,感知铜鼓的造型。

⑤作品点评。

选取表现能力强的作品,让作者与伙伴们分享制作方法和心得。主要反映“和谁做”“怎么做”“碰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鼓励没有完成作品的孩子提出遇到的问题,大家帮助解决。

小结:橡皮泥手工制作是同学们较为熟悉的活动。捏制铜鼓过程大家碰到不少的问题,通过寻求帮助、互相交流、合作商讨,找到解决的办法。灵活、有效、省时的方法是大家在操作过程中思考、总结出来的,方法可能有很多种,适合自己的、方便操作的就是好方法。平时我们要多用眼睛观察,开动脑筋思考,用我们的小手和智慧去表现美、创造美,把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4.3.5 活动延伸

同学们可以尝试用其他材料拼制铜鼓,看看哪种材料更容易操作,做出的铜鼓更有型、更逼真。

案例意义:活动突出幼儿的主体性,鼓励孩子自由选择制作方法和合作伙伴,按照自己意愿捏制、设计和装饰铜鼓。活动重过程重体验,让孩子们在做做、玩玩中去发现、去探究,遇到问题学会交流、商讨,找到办法,解决问题。活动能增强幼儿的互助合作意识;激发想象力,锻炼幼儿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丰富幼儿对铜鼓文化的认识、审美意识的培养、对美的表达能力;促进幼儿的团、捏、印等泥工技法及手工技能,发展手部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社会、健康、科学等领域经验的获得。

5 结语

博物馆教育不等同于正规的学校教育,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实施者也不是专业的幼教老师,开展幼教活动设计时由于对幼儿的原有认知水平和经验技能等熟悉度不足,对特定幼儿群体的兴趣、需要出现认识上的偏差。根据特定幼儿群体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活动时,把控活动现场的能力欠缺,出现教育活动的设计契合度不够、定位不准确、活动环节缺失等问题。所以设计教育活动之前,设计者要尽可能地安排时间和机会多多接触作为预设教育受众的幼儿,通过对幼儿的观察、与之交谈,和带班老师的沟通交流,旁听学校课堂教学等,增进对幼儿的了解,掌握幼儿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需求,为之后活动主题内容的选定、活動场所环境的布置、活动方式方法的运用等确定核心。

博物馆丰富的教育资源、独特的教育氛围和灵活的教育方式,相对其他社会教育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转变发展理念,挖掘教育资源,分众分龄设计教育活动是新时代博物馆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右江民族博物馆幼儿教育活动的设计,亟需在实践中摸索,在发展中完善,让有益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为孩子们展开逐梦的翅膀,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孩子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探究科学、走向未来的乐园。

参考文献

[1] 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17.

[2] 郑奕.博物馆内教育空间与活动的“分众化”规划[C].闫宏斌,杨应时.博物馆教育研究与实践.第一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30-33.

[3] 张栓中.博物馆多边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C].闫宏斌,杨应时.博物馆教育研究与实践.第一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125.

[4] 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76.

[5] 全海英.体育活动发展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2:105;1.

[6] 刘玉芳.对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评价[J].广西教育,2009(12):11.

[7] 刘梅梅,陈云奔.教学目标的演进与流变——近十年来我国教学目标研究的历程及现实走向探析[J].教学研究,2006(7):315.

[8] 高敬.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3-25;15;137-139;157.

猜你喜欢

铜鼓糯米饭博物馆
糯米饭
博物馆
广西铜鼓的演奏形态特征研究
广西铜鼓千年历史的欢歌
东兰铜鼓响八方
跟踪导练(一)2
家乡的糯米饭
露天博物馆
主题公园导览图
博物馆